邹平座: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防风险

2019-09-10   中国发展50人智库

2019年8月31日,国务院发布金融委第七次会议精神,有两项重点:(一)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全面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当前以资本市场改革和投资者保护为重点。

当前,中国金融业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与国内形势。由于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愈演愈烈,有可能会延伸到金融战与货币战,国际金融与经济风险加大;贸易战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实体经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也不断加大。银行不良贷款率有上升态势,特别是中小银行风险加大。家庭部门负债率持续上升,而家庭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持续下降,这种"剪刀差"格局使得个人消费信贷与信用卡业务风险逐步暴露;制造业投资持续下降,引起实体经济"空心化"也势必使金融体系失去基础支撑,从而导致金融"空心化",僵尸企业、僵尸资产、僵尸资金不断增加,日积月累,挤压和削弱了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直接金融发展缓慢,投资者收益低下,金融结构亟待优化。

面对复杂与艰难的经济金融形势,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审时度势,正确研判大势,实施逆周期调整,支持金融结构的优化,对资本市场谋篇布局,制定中长期战略。不断化验为夷,取得金融改革开放新发展。

金融系统面临的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双支柱"稳定体系,把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密切配合,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与技术性,推进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实现了长期的物价稳定、汇率稳定和货币稳定;中国银行与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推进银行与保险业的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化、市场化、信息化、民主化的监管体系建设,克服"官僚主义"监管、"一刀切"监管和"运动式"监管,实现了银行与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证券市场整章建制,加大对证券犯罪的法律惩罚力度,提高市场话语权与市场效率,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动力,又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利剑。科技革命正在推动中国进行新一轮的"金融再造"。金融业在困难险境中,柳暗花明又一村,迎来了科技金融的春天。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银保监会下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办发〔2019〕155号)从规范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完善供应链业务管理体系、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方面做出了更为细化的规定。科技金融创新,使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广泛用于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拓宽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优化了金融结构,提高了金融效率,维护了金融安全。

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创新中防风险。中国金融业将在国务院金融委的领导下,锐意改革,创新发展,金融再造,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走向更大更好更强。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邹平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