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想过有一天会经历电影里才会出现的场景,就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大街上不再熙熙攘攘,路上不再堵车,地铁不再拥挤,好动的人们也都不出门了,而是窝在家里,仿佛这个城市静止了,不再运转了。
然而电影里是因为魔法,而生活中的我们,则是因为疫情。
人生中的第一次摇号,不是为了买房,不是为了买车,也不是为了买车牌,而是为了买十来块一个的口罩,先登记后预约,轮到你再来,谁都没想到这个春节口罩会杀出重围成为最紧俏的货,比李佳琪推荐的热门口红还难抢。
假期延长,开学日延长,原本以为这样的假期能过上曾经梦想的吃了睡睡了吃的悠闲生活,没想到真的实现了,才发现房贷车贷花呗借呗都来了,更糟糕的是好动的孩子也呆不住了,原本打算用“外面有病毒”拦住他那蠢蠢欲动的心,没想到下一秒他竟嚎啕大哭:“我看不见,我迫不及待想去跟病毒一起玩。”
生活如此内忧外患,网友纷纷感叹:这届家长太难了!
童言无忌我们可以理解,但在疫情下,我们却不能有任何松懈。
我们该如何让孩子明白“不能出门”?
一、新闻启示,实话实说
现在不管支付宝、微信、知乎还是其他软件平台,都设有疫情实时追踪,不出门就能了解疫情最新信息,每天不断变换的鲜红的数字,新增的确诊病例,死亡的人数,就是给孩子最好的警钟。
实话实说告诉孩子:不是妈妈故意不让你出门,而是因为外面生病的人太多了,如果出门碰到生病的人,我们也会生病,更糟糕的是这种病以前是没有的,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能治愈,不是打针吃药就能好的,严重的还会倒下就再也起不来,再也不能出去玩了。
再结合新闻中的图片、视频等咨询信息,让孩子更直观感受到这场疫情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科普启示,病毒如何传播
对于大多数小孩子来说,病毒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理解到底是怎样让人生病的。
昨天,我让女儿帮我舀一小勺白糖给我,女儿拿到一勺糖后颤颤巍巍走到我跟前把勺子递给我,我问她:白糖都给我了吗,你还有没有?
女儿一脸确信的说:没有了,都在你那了。
我让她摊开双手,果不其然,女儿在舀的时候一手扶罐一手拿勺,结果双手无意间都沾上了些许白糖,我告诉女儿:病毒也是这样的,只要你靠近或碰到生病的人,病毒就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跑你身上去了,到时候可不只是洗洗就完事了,病毒那幺小,它可能藏在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如果有人向你不小心打了个喷嚏,口水弄到你脸上,那么藏在口水里的病毒就会跑到你身上去了,妈妈抱一下你,那病毒可就又跑到妈妈身上了,那我们全家人到时候都会生病的。
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就可以直接给他看科普篇,告诉他,这个病毒只有在显微镜下才看得见,因为形状长得像戴皇冠的球,也因此命名新型冠状病毒,他的传播途径不限于触摸、飞沫、唾液,可通过鼻子嘴巴眼睛进入,从而在体内胡作非为让我们生病。
三、生活启示,做给他看
让孩子知道为何阻止他出门最好的方式就是做给他看,尤其在疫情期间,家庭消毒清洁已经成了每天日常,可以带孩子(戴手套)一起或做给他看,
- 75%酒精或84消毒液定期擦桌擦地擦窗擦门;
- 每个房间喷一喷,散味后再进去;
- 外面购物或快递,包装能不带进屋就别带,为安全起见物品也可以给消消毒,谁知道商品在出产到销售渠道有没有人不小心打了个喷嚏;
- 外出回来鞋子消消毒,毕竟谁能感受的到鞋子什么时候会不会踩到痰。
出门前口罩必带,口罩使用后用密封袋子包好再扔封闭式垃圾桶,或统一丢入废弃口罩专用收集容器。
都说过犹不及,一方面我们怕孩子为出门嚎啕大哭,一方面又怕孩子因害怕病毒瑟瑟发抖,胡思乱想。
我们该如何避免孩子过度恐惧?
一、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疫情虽可怕,但不是不可预防,家长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对孩子灌输过多的疫情负面信心,对于孩子偶尔喷嚏咳嗽行为也不要如临大敌,三五分钟就要给孩子量体温摸额头的,别说孩子,连我一个大人都害怕自己是不是病入膏肓了。
- 如实告诉孩子,我们每天消毒,减少出门,就是对病毒最好的防范,是尽量减少被病毒侵害最好的方式;
- 每天早晚两次的量体温即可,告诉孩子不是因为他生病才要量体温,而是为了打卡(对于有上学的孩子)或早发现早治疗;
- 不要对疫情进行过分渲染,点到为止,避免危言耸听,减少心理负担,才是战胜恐惧最好的良药。
二、给孩子宅家的动力
很多家长反映,为什么对孩子说“不要做什么”,他从来不听?
其实“不要摸,不要碰,不要动,不要出门”这样的词,对于家长来说是最想表达的,然而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语言太过于武断和硬邦邦,让孩子更多感受的是家长的愤怒,而不是沟通,这样强硬的做法也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你不要我做,我偏要做给你看。
良好的亲子沟通,应该包含更多的尊重,而让孩子自己权衡,激发他的责任心是最有效的做法。
比如,给孩子看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为救治病人被没时间卸下的口罩勒出血痕的面部。
84岁早该退休的年龄,哪怕再累只能在高铁上补眠,也无法让他忘却自己救人使命的钟南山。
最早知道疫情严重性,却选择不退缩最终被感染而为医学献身的李文亮医生。
告诉孩子,出门不是不可以,但是宅家却是能为国家做贡献,为医护人员分担最好最简单的办法,给孩子“戴高帽”,给予正面的鼓励,才是让他心甘情愿宅家最好的动力。
三、转移注意力
在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中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给2岁的孩子艾米莉安排了一个“有难度”的游戏,结果艾米莉果然在尝试几次失败后大发脾气,妈妈连忙进行安慰,然而事实却不尽人意,妈妈的安慰在艾米莉看来就是“约束我的行为”,艾米莉依旧伤心得心率高达180。
后来研究人员让妈妈把安抚策略改为“转移注意力”,果然,当妈妈给艾米莉展示小狗的时候,艾米莉的心率瞬间下降到了130以内,也就是平静时候的基准心率。
很多家长表示,孩子就是“活在当下”最好的典范,前一秒还在哭,逗一下,马上又破涕为笑了。
而这个实验也让研究者之前的结论更得到证实:分散注意力,是让发脾气的幼儿平静下来最有效的策略。
同样,对于特殊时期坚决要出门的孩子来说,家长给予更多的其他刺激,也是让孩子打消出门念头最佳的办法。
- 比如陪孩子定期收看正确防护肺炎的教育性报道,一起练习防疫措施;
- 共同观看长久以来一直想看却没时间看的大片或节目;
- 一起学习和制作有趣的手工或面点作品,好玩又好吃;
- 一起分工合作整理家务,感受劳动的同时也感受父母的艰辛繁忙。
当孩子的时间和思维被其他事件占满时,他也就无暇顾及要不要出门的事了。
这次疫情让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却只是不能出门了而已,对于一件事情没有反思的孩子,永远都不会长大。
我们需要教孩子哪些?
一、要好好学习
这次疫情,让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曾在英国进修的院士钟南山,从赤脚医生,一路苦读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的李兰娟,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香港和美国进修,成为博士后的医学学霸,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和无数为救人将自己包裹成“粽子”的医护人员一跃成为全名偶像。
而让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不再躲在角落瑟瑟发抖,感到绝望,在灾情中看到希望的,引领我们走出恐惧和无望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而是知识,是背后数十年的不断学习和钻研。
只有足够的学问智慧、素养修为、诚实勇敢,才能击退所有的凶险,而这一切,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
也许最终你不能成为钟南山和李兰娟他们那样的院士,但这一路的学习和思考,也会帮助你自律和成长,让你成为一个执着、坚韧、找到自我的人,而拥有这些品质的人,将来不管在哪个行业,都能走的更稳更远。
二、要善待他人
十天建一座医院,护士挨饿将盒饭给患者吃,为减少脱换防护服浪费时间,自主减少吃喝,剪掉长发的医护人员……
政治家基辛格曾在《论中国》中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其实这世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从来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火神山的拔地而起,不是什么奇迹,是7000多名的普通工人日夜不停的努力,放弃年夜饭奔赴而来的工友,偷写遗嘱的山东大哥,自己打车来的河南大哥,下午三点才吃第一顿饭的建设者,席地而睡的工人,他们可能模样平凡,学识不高,口齿不伶俐,但他们却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去建设这意义非凡的建筑。
哪有什么基建狂魔,不过是一群普通人在坚韧的逆行而已,每一位平凡的工作者,都应该值得我们尊重和善待。
愿我们从今以后,对所有平凡的工作者,都保持一颗友善之心,垃圾不要乱丢,碰面不要嫌脏,给务工者让座,尽一己之力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要敬畏自然
这次疫情,让大自然给我们所有人都狠狠的敲了一下警钟,反观如今我们的生活习惯才发现,我们的大多数疾病,一半是污染造成的,而另一半,则是吃出来的。
生命是平等的,我们跟大自然的所有生物本应该是共生关系,人因自然而生,我们的发展活动也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然而却总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屠杀其他物种,殊不知每一次破坏,不仅是少了一只生物,更是在破坏一种平衡,最终被报复的,还是我们自己。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内在要求。
敬畏自然,其实就是善待自己,愿这次灾情,让我们永远铭记!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育有3岁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学习,爱生活,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孕产、育儿、教育知识,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