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档最佳,我投给它

2021-05-02     壹条电影

原标题:五一档最佳,我投给它

引子

这个五一档,我是这么计划的:

从一大堆新片中,先聊一个最喜欢的,再聊一个最不喜欢的。今天,就从前者开始吧。

先说答案,这个档期我最喜欢的新片,是《秘密访客》。而我喜欢一部电影的标准也很简单:

质感在线的前提下(其实这就已经排除掉80%了…),相比不犯错但也没惊喜的四平八稳,我更喜欢敢闯敢干、敢冒险的。

况且,可以这么说,这真的是一部被很多人低估了的电影。

《秘密访客》的被低估,大概体现在两个地方:

首先,同为悬疑惊悚类型,它更偏向观众不那么熟悉的心理惊悚,走的是上头和后劲儿那一挂。与陈正道导演之前的《催眠大师》和《记忆大师》有很大的区别。

看这样的电影,观众需要充分调动起主观能动性,不再是被导演编剧做好一桌子饭菜大家直接开吃,而是成为电影的一部分,走进人物内心,边看边跟着思考。

其次,这是一部不怕解读、甚至怕你不去解读的电影。陈正道在这想要探讨的东西,既多且深。可能有人懒得去想,也可能有人想了但没想清楚。

那么,这也正是我今天想聊的。

不仅仅是我为什么喜欢,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

(以下涉及完全剧透,没看片的可以先收藏或转发再看)

1.

四口之家的秘密

如果你已经看过电影,我们不妨就直接从大结局说起,来看看这个家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可能有人在前面就猜到了,为什么这个父母+姐弟的四口之家看起来哪哪儿都别扭。

因为,他们压根不是一家人。这就是一个强行拼凑起来的家庭。

这个秘密,在电影中是一点一点被揭开的:

先说弟弟。

一次校车坠崖事故中,除了男孩汪楚祺和司机于困樵,其他人全部遇难,而这意外的导火索,正是蛮横任性的楚祺,突然要求困樵下车给自己系鞋带。

受伤失忆的困樵,在汪家的地下室中醒来。因为惧怕家长报复,他恳求汪父允许自己躲在这里。因为严格说来儿子也有责任,汪父便同意了——当然这一切本就是汪父设的局,这里他更多是顺水推舟。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逐渐得知,楚祺当时的行为,是在校车上被同学霸凌了。而当更多秘密被揭开,原来真正的楚祺,已经在校车事故中死亡。这个幸存的假楚祺,出身贫寒,只是汪父拿来设局的一个棋子。

再说母亲。

电影中,观众看到这一家人和困樵吃的第一顿饭,母亲就忽然发飙,要求离婚。

这个妈妈,也是假妈妈。

她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富豪的情人,因为女儿也在校车事故中死亡,让她选择加入汪父的这盘大棋。

时间久了,她在外有了新欢,还怀了孩子,而压抑虚假的环境更让她想要逃离。

然后说姐姐。

姐姐汪楚瞳,是汪父原配妻子晓雪和前夫所生,母亲去世让她早早成熟,像一个冷漠而冷静的旁观者。虽然配合汪父设局,但逃离的欲望一直都在。

直到最后那顿饭上,忍无可忍的楚瞳对汪父举起了刀。

最后是父亲。

汪父,是将这个假的四口之家拼凑起来的操盘手。因为无法承受失去儿子的痛苦,且困樵法律上并无直接责任,他决定自己设局,来完成一次道德审判和精神折磨。

有人可能觉得这个局有点绕,但这里要认清两点:

一是汪父和困樵,这两个最关键的局中之人能否立住,对这个局是否成立至关重要。而电影对这两个人都给足了前史铺垫,令人信服;

二是电影的野心,并不在单纯给观众看一个局,秘密背后的人物和表达才是重点。

那么,我们就来展开分析分析这几个人物。

2.

三对人物关系的背后

对五个主要人物,在我看来,从人物关系入手会更直观。

第一对关系,是汪父和困樵。

从身世经历上看,这两人就像是一个磁铁的两极,显现出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可以有多么天差地别。

汪父生在大富之家,一路顺遂,但从精神到肉体,都摆脱不了来自家庭的控制。事业、爱情,两个最重要的人生部分,他都没有一丝一毫的主动权。

所以他不得不离开纽约,离开自己心爱的摄影事业和同性友人Roy(这个伏笔大家应该都能看懂),娶了一个不爱的女人,生下一个儿子(灰眼睛混血的细节也点出了儿子的身份)。而当这个承载着他人生重量的儿子因为意外死去,可以想见,汪父的世界彻底垮了。

于是,他决定复仇。

他要让困樵感受到和自己一样的、被家庭困住且永远不得解脱的痛苦。

如果说汪父得到了过多他不需要的家庭之爱,那么困樵显然就是“缺爱”的那个。

面对这个为了他而凭空拼凑的四口之家,一个囚笼,很多观众会下意识觉得,电影会展现困樵要如何逃出生天。但恰恰相反,面对这样一个阴郁、扭曲、毫无爱意的家庭,困樵竟然真的陷入其中。

因为困樵的人生,也实在是相当之难了。

他是孤儿,在贵族学校开校车,缺少父母关爱,工作上还被骄纵的学生各种霸凌,被家长质疑,还被学校要求当着所有家长面道歉认错。

于是,在汪家这样有衣有食有房住、有家人陪伴的生活,就已经让他非常知足了。

所以在电影结尾,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同时也离开了汪家的困樵,反而迷失了。

他走在街上,不知所措,最后还是下意识地走回了汪家门口。

片名的“Home sweet home”,对其他四个人是反讽,但对困樵,这里就是他依赖的那个甜蜜之家。

这的确令人唏嘘,细想想,甚至不寒而栗。

第二对关系,是姐姐和母亲。

作为五个主要人物中唯二的两个女性,她们都是配合复仇的棋子,相互之间并无多深的感情,电影她们俩直接的对手戏也的确不多。

但从这对关系中,能明显看到电影对女性困境和女性觉醒的有意书写。

母亲入局前后,无论是情人还是假扮的“贤妻良母”,都是典型的依附男性的符号式存在,她甚至为了进入角色,穿上汪父前妻的衣服,模仿她的行为和说过的话,这种完全可以理解为“鬼上身”的惊悚拍法,背后呈现的还是丈夫对妻子绝对的支配

姐姐作为年轻一代,面临的困境同样扎心。

因为和汪父没有血缘关系,能感觉到她没得到这个父亲多少爱,所以电影给了很多她和困樵相处的片段。某种程度上,她将自己缺失的父爱,寄希望在了困樵身上。

而整体上,明白这一切都是个局的姐姐,既希望逃离,又渴望被爱。

女性的互助与觉醒,母亲与姐姐有两场对手戏体现得很清楚。

第一次是母亲深夜失眠,姐姐下楼看到,淡淡地说了句,“你可以离开”;

第二次则是片尾,姐姐忍无可忍刺伤了汪父,母亲第一时间冲过来抱住她,那一刻与其视为母亲对女儿的保护,不如看作是女性之间的理解与心疼。

而在电影最后,母亲并没有选择和情人离开,一番经历,或许正是她觉醒的开始。对比来看,姐姐为了刺激困樵离开继而解散这个家,不惜用了很多极端方式(比如梦游,比如自残诬陷困樵),这也是一个未成年少女为了逃离家的束缚,所能做的极致。

第三对关系,是姐姐和弟弟。

在这个“家”当中,姐姐是旁观者与试图逃离者,但出身贫寒的弟弟,在进入这个家后,其实就成了一个维护“家庭”的既得利益者。

但抛开彼此的身份,在姐弟之间,我还是看到了导演、编剧温暖的那一面,或者说,是相信人性的那一面。

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姐姐对弟弟都是不理不睬的,甚至态度有些恶劣。而弟弟则一直希望能被姐姐接受。一个细节就是,弟弟反复表达想给姐姐吹首曲子的愿望,但也反复被姐姐拒绝。

不过,电影结尾,弟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在我看来,导演、编剧的意图非常明显:

家庭对人性的束缚、绑架,是存在的。但我们是否能让这些伤害,在下一代身上有所减低,甚至达成和解?

观众对此肯定是见仁见智的,但这个问题上,我想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更多的还是,你坚持什么,就意味着你相信什么。

3.

三个关键词的含义

《秘密访客》着重刻画的一个大主题,是家庭。但如果仅仅将电影理解为在讨论家庭,就还是想简单了。

在这个大主题下,我们又可以找到三个引申出来的关键词。

第一,是父权

对父权的理解,最表面的,自然就是一家之主的汪父。

电影中,他永远处在画面的中心,永远坐在饭桌的主位,甚至连一道菜的摆放——比如鱼嘴要对着父亲——都是父亲在家中权力的体现。

而权力的顶峰,自然就是汪父以一己之力,设下了这个如此复杂的复仇之局。

但电影对父权的描绘,也不乏批判。

最直观的就是那个结论:

汪父本来是个家庭的受害者,后来却成为家庭的施暴者。

他既可怜,也可恨。

这是电影对父权的态度,这不仅指向家庭,更指向背后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

第二个关键词,是自由

在这个“家”,即便是困樵,看起来都是自由的——因为他没有被限制离开。但显然,每个人又都是困在其中动弹不得的。就像台词中表达的:

自由之于家庭,是很奢侈的东西。

有趣的,是其中男性女性对待自由的不同表现。

三个男性:

汪父曾经是不自由的,但在他有了选择的能力后,他却选择的是让所有人陪着他陷入这不自由当中;

弟弟作为既得利益者,选择的是与汪父站在一起,他同样不明白什么是自由;

困樵作为那个“完美受害者”,更是这个不自由之家绝对的支持者。

但两个女性则恰好相反:

母亲“出轨”并怀孕,逃离并自我选择的意愿非常强烈;

姐姐同样如此,为此在最后甚至做出了“弑父”的举动。

这对比很是鲜明,甚至扎眼:

当男性大多还处在或俯视、或仰视的自我封闭时,选择平视的女性,已经迈出了争取自由的第一步。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独立

或者,用一个很俗套的词代替,我想就是找自己。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家庭,很多人也的确依赖家庭,或者说依赖集体,因为集体往往能够提供安全感和存在感,继而得到生活的意义。

但这不代表,我们不应该去寻找自己。

一个丢失了自我的人,某种程度上,就像电影呈现的那样,只是一个被“鬼上身”的符号,甚至空壳。

《秘密访客》用了海量的细节,在我看来,也都在讲这个找自己。

如果结尾困樵重回汪家让你感到绝望,那么显然,你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重要了。

结语

今天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但其实电影中值得聊的细节和表达还有不少,碍于篇幅,如果你有补充,可以在留言区写下来。

最后想说的还是,大家可能平时对国产电影有这样那样惯性式的不满,但面对这样一个有质感且不乏深刻表达的电影,还是希望,有更多人能静下心去感受、去体验。

毕竟,如今不去刻意迎合、坚持做自己的国产商业片,真的不多了。

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找自己的过程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B-yLXkBrsvY2_UuSAg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