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前世、反观今生——云南少数民族戏曲曲艺发展小史

2019-05-30     民眼看天下

作者:杨筱奕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戏曲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据统计,云南现有曲艺83种,为全国之冠,其中少数民族曲艺56种,因此,云南被称为“民族曲艺之乡”。今日君今天要和你聊聊云南这些少数民族曲艺的故事。

云南滇剧根植于秦腔、徽调、汉调等多种戏曲元素,它从早期茶馆里的民间小调逐渐发展成正规的舞台戏剧,因其用昆明话演绎,贴近生活而一度繁盛

1 朝代更迭中的戏曲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戏曲曲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祭祀歌舞。早期的民族祭祀主要为了沟通神祇、祭祀祖先、歌功颂德或反映丰收的喜悦,以祭司充当沟通人——神的媒介,通过唱诵、吟咏配以简单的舞蹈,表达人类对自然、对祖先的崇敬。祭司、“巫”的“表演”,没有角色,仅靠一人独唱独演,以娱神为主要目的,却也间接地起到了娱人的作用。从目的、功能和表演等方面看,少数民族祭祀活动离戏曲曲艺的群体性表演还有很大差距,但已经可以算作早期的戏曲萌芽。

丨澄江小屯村关索戏

云南少数民族戏曲曲艺的长足发展在元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这与中央政权实行安边定边的各种政策有莫大关系。始于元代繁盛于明代的军、民、商屯,客观上促进了云南民族地区的戏曲发展。如明朝戍边将士带来的戏曲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形成了云南花灯;朱元璋将江西、江苏一带的居民迁移入云南之后,弋阳腔、昆腔在云南开始流传。

丨云南白族大本曲传承人赵丕鼎(左)正在表演

明清两代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中央政权在云南先后实行了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给云南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结合云南本土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看,基本都是在清代以后出现繁荣发展的局面。这与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云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除了官方行为,商贸的发展繁荣与文人的提倡促进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戏曲兴起、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山陕商会、江西会馆等因商贸而活跃,遍布全国。商人们到云南后,出于自己娱乐的需要,也为了联络感情扩大贸易,邀请家乡戏班到云南进行演出,极大地刺激了家乡戏的向外发展,商路也开拓了戏路。

丨云龙白族吹吹腔

2 多种因素影响曲种形成

元明清三代的政权更替都经历了一定的战乱与社会动荡。除了官方移民,由于战争、灾害的逃边难民亦占多数。对于这些离乡背井的逃荒者而言,表演成为他们的重要谋生手段之一。他们为了生存,在迁移过程中不得不在城镇、乡村、集市进行或流动或固定的表演,随着表演的普及、观众的增多,不同曲种在云南市井开始广为流传。

移民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曲种在云南的交流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移民的到来,他们的故乡戏曲也一起进入云南并成功落地生根,奠定了今天云南少数民族戏曲多样性的基础。云南的少数民族戏曲种类多样,根据民族不同各有特色,即使是同一民族由于地理环境、语言不同也有差异。

丨白族吹吹腔

白族戏曲主要流行于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聚居区,唐朝时候就进京演出,乾隆年间已经相当普及,到光绪年间吹吹腔进入繁盛时期。白剧主要包括吹吹腔和大本曲两种声腔,大本曲是在白族民间艺术基础上,受明末清初入滇汉族将士带来的内地高腔等戏曲影响而形成。

傣剧产生于清中叶盈江县盏西、干崖一带,后来才逐渐流传到芒市、瑞丽、陇川、腾冲、龙陵等县市傣族聚居区。傣剧是在傣族说唱表演“转转唱”的基础上结合汉族皮影、滇剧等形成。传统“转转唱”是由讲述佛经故事的喊火令与民间巫婆调、十二马调融合而成的说唱表演。

在傣剧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提刀如安。正是由于刀如安对皮影戏等汉族戏曲进行了一定改革实践之后,才奠定了傣剧这一艺术形式。

丨傣剧中的孔雀舞表演

彝剧是在本民族说唱文学、音乐、歌舞基础上创造而成。音乐腔调主要有梅葛调、放羊调等山歌小调,并与舞曲、器乐等结合而成。壮剧流行于富宁、广南一带,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已经形成,壮族师公戏是在跳神仪式师公舞基础上形成的。

从云南少数民族戏曲剧目和反映内容看,剧目多取材于各民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等,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如白剧《血汗衫》《火烧松明楼》,壮剧《莫一大王》《白马故事》《侬智高》等。同时,受本民族宗教信仰或其他宗教影响,云南少数民族戏曲中也出现取材于佛教典故、佛经故事中带有较浓郁宗教和神话色彩的传统剧目。

丨傣族戏曲

云南少数民族戏曲也不是完全不同于汉族戏曲,它与汉族、其他民族戏曲也有共通之处。受汉族文化特别是汉族戏曲的影响,在云南各民族戏曲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戏曲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汉族文学作品、戏曲。改编自汉文作品或汉族戏剧的有傣剧《王昭君》,白剧《三国演义》《柳荫记》等等。

另外,在舞台表演上,云南少数民族戏曲与汉族戏曲也和而不同,如汉族戏曲中旦角手势兰花指,掌心向内,而在白族、傣族等戏曲表演中旦角的手势基本上参照了孔雀舞动作,手心向上等。

丨彝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大批汉族文艺工作者参与其中,少数民族戏曲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音乐唱腔、舞台艺术、舞蹈表演、灯光背景等方面改进革新,极大地发展了少数民族戏曲艺术。

少数民族戏曲曲艺多为艺人创作的“提纲戏”,没有文字记载,全凭口传心授,而演员的唱腔亦是无形的,一旦失传将难以再寻。千百年来,少数民族戏曲曲艺的传承方式主要靠师徒授艺和家庭授艺,这也导致技艺传播的受众面相对较窄。

丨花灯剧《蝌蚪情缘》

同许多民族传统文化一样,现如今云南少数民族曲艺传承也面临着困局,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曲艺人才的流失和断层,剧目得不到推广和传承,濒临消亡。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云南少数民族曲艺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无论以往还是当下,民族戏曲、民族曲艺,甚至是民族文化,都在不断吸收、彼此借鉴,始终处在动态发展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4IttGwBvvf6VcSZmf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