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老人,我们往往会把他们和老而无用联系在一起,觉得他们老态龙钟,风烛残年,体弱多病,对社会已经没有任何贡献价值。
但是,在日本有这样一个老人,可以打破你对老人的负面刻板印象。
在105岁的期颐之年,他仍然头脑清楚,和你坐着面对面,谈笑风生,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感悟。
这位百岁老者就是日本皇室家庭医师日野原重明。
日野原重明,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现京都大学)医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1941年进入圣路加国际医院任职,此后73年的人生都贡献给了这家医院。
他是日本提倡医学第一人,曾以20多年的时间,扭转过去被日本人视为“成人病”的糖尿病、高血压成为“生活习惯病”,提醒本国人注重自身与家人生活习惯,预防可能发生状况。同时,日野原重明也是全世界执业时间最久医师之一。
日野原重明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先后出版了200多本书。
在他临终之际,通过采访的形式,完成了他此生的最后一本书《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
在这本书中,日野原重明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他对人生诸多命题的思考和感悟,这些箴言可以指引年轻的我们走好未来的人生路。
哲学家叔本华说: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有人问日野原重明先生:“您活到了105岁,难道不怕死吗?”
“当然怕死了!仅仅被你这么一问,我都觉得好害怕。不远的将来自己即将死去,一想到这样的事,就感到非常害怕,紧张地两腿发软。”先生这样回答道,“但是,正因为这样,每个清晨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我就会发自内心感到喜悦。”
一个人活得越老,对死亡就越发恐惧,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生命的内容包括生与死,死亡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没有生就无所谓死,没有死也无所谓生,生与死互为一体。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另一种新的开始。
也正是知道终有离开人世的那一天,我们才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得有意义。
日野原重明先生说:“即使活到了105岁,对我来说,依然存在许多未知的自己,我无比兴奋地期待与未知的自己相遇。”
即使已经105岁的高龄,日野原重明先生依然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好奇心,依然探索着生命的可能性。
反观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年轻人,在自己的舒适区中安逸惯了,对人生似乎也没有什么盼头,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家庭背景,能力也有限,对学习新事物也毫无兴趣。其实,这些都是他们安于现状的借口。他们真正缺乏的是探索生命可能性的欲望、驱动力和跨出舒适区的勇气和决心。
美国的摩西奶奶是纽约州北部偏僻地区的农民主妇,在77岁时才开始绘画,举办了全国画展巡演,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画家。
如果摩西奶奶在古稀之年觉得人生已经走到末尾,就不会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
人到底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并没有谁明确规定。如果我们想做,就从现在开始。
日野原重明先生说:“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
想要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天,不给自己不设限,多探索尝试。
培养一个新的爱好,学习一个新的技能,每天都有些许进步,生命就会变得绚丽多彩,不枉此生。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把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情感需求中占比较大的就是爱。
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爱,在追求爱。
但是如何正确地去爱他人?我们很多人都感到困惑,也常常因此沮丧。
关于爱,日野原重明先生这样说:“寻求被爱时,人们常常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爱作为标准去要求对方。这么做绝对不是真正的爱。所谓爱,就是接受最真实的他/她。”
每当我们爱一个人时,往往希望对方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说话做事,希望自己可以改变对方,但通常都是事与愿违。
因为我们错把需求当成了爱。
爱不等于需求。如果我们对爱人抱着过高的期许,希望对方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那么我们爱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
只有接受所爱之人本来的样子,接受最真实的对方,这样的爱最为纯粹和自然。
爱可以来自于血缘关系,也可以超越血缘关系。
有人问日野原重明先生家庭是什么,重明先生说:“家庭就是围着一起吃饭。家庭与是否有血缘关系无关。能在一起吃饭,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影片《小偷家族》
潦倒的工厂工人柴田治和儿子祥太从商店合作偷窃回来,路上遇到被生母漠视而冻得瑟瑟发抖的小女孩百合,并把她带回家。当晚,一家五口人和玲玲在一幢古旧寒酸的老房子里一起吃着煮好的乌龙面。这六人之间,彼此没有血缘关系,属于社会的边缘人群,但因为彼此的羁绊和需要,互相选择住在一起,每日一同围桌吃饭。虽不是一家人,感情却已胜过血缘关系的亲人。
因为共同面对生命中的风雨艰难,共同体验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彼此陪伴,才有机会坐在一起吃饭。
人生获取再多的钱财名利,也抵不上和家人的一顿饭。
我们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考试失败、失恋失业、疾病困扰、家人离世,各种大小困境阻碍着我们前行,也给我们的生命带来难以承受的伤痛。
日野原重明先生说:“人这一生,让人悲痛欲绝、不能如愿以偿的情况很多,总体来看,远多于让自己开心快乐的时刻。想哭就痛快淋漓大哭一场,哭着哭着,你会发现自己有能力面对心中的悔恨和悲伤,你会发现前面一定有美好在等待着你。”
当我们身患疾病时,容易意志消沉,陷入负面情绪难以自拔。
然而,日野原重明先生却说:“疾病能警醒一直无知妄为的自己,让自己对健康心生敬畏与感激。疾病是上天的恩赐。”
2013年,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确症查出淋巴癌,医生称其患病的原因是承受压力太大和作息时间不规律。李开复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对健康和家人太过忽视。在经过17个月的治疗后,他重新回到创新工场,同时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不再一直加班,而是选择和妻子经常旅行,时常和孩子们共度闲暇时光。
很多人在身体健康时不会未雨绸缪,一旦身患疾病才开始警醒,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可畏。
生命会从衰弱中产生一种类似种子般强韧的力量,我们需要感激疾病带来的内省机会。
当面对亲人离世时,我们总是悲痛不已,甚至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的希望。
日野原重明先生的妻子在93岁时离他而去。刚开始他也感到十分孤独,但后来他发现妻子并没有从他的生命中真正消失。她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地印刻在他脑中,甚至比以前更加生动鲜活,这让他有了继续把日子过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日野原重明先生说:“人死后不会烟消云散,并不会从生者生命中彻底消失,相反,通过时时追忆,他们会以更为深刻的方式镌刻在我们生命里。”
人生的困境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内心尚未放弃希望,终会看到闪闪发光的未来。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人生的悲剧在于我们总是衰老的太早,而智慧的太晚。
日野原重明先生的临终告白,透着他一个世纪的人生智慧,带你穿越人生的迷雾,领悟生命的意义,获得爱与勇气,让你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