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好处有千万种,你需要知道的是这3种

2019-07-30   小筑文心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一个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区别有哪些?

回答2000多个,答案各色各样,大部分主要讲述了读书带给人的各种好处。

总结起来,就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言: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很多人觉得读书的人比不读书的人高人一等,胜人一筹,有心理优越感。

其实,在我看来,对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刚需,是一日三餐。对不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餐后甜点,仅是一种选择,只是他们没有选择而已。

没有应该读书或者不该读书,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读书只是获取知识的方式之一。

除了读书,那些不读书的人,还有其他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

如果不读书,你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阅历,自己的学习和观察,获得认识这个世界的知识。

但是,书却可以给你提供一把梯子,让你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得更远,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对我而言,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融入生活的一部分,如吃饭睡觉一样普通平常。

读书能带来不少好处,我深有体会的是以下3点:

01 成本最低的学习方式

一个人学习的方式可以有三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经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毕竟不现实。时间,金钱,精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相比旅行,读书是最现实最触手可得的捷径。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结识牛人和大咖,在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中,获得经验和知识。

但是,那些牛人并不是我们想见就能够见得到的,需通过一定的人脉和熟人引荐,而这也十分耗时耗力。

相较之下,读书就成了我们学习成本最低的最佳途径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开几页就登堂入市,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我们只需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手捧一本书,就可以无拘无束地畅游古今中外,与古人先贤们博古烁今,与文人骚客们煮酒论歌,获得前人记录在书本上的知识和间接经验,从无数正反面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去芜存菁,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02 知识浓度密度高

王小波曾经讲过一个笑话:“二战”时将军视察前线,看到一个新兵很紧张,于是给他一块口香糖。“好点了吗?”将军问。“好多了,长官。不过这口香糖为什么没味道?”士兵问。“因为我嚼过了。”将军说。

我们身边有很多如同这块“嚼过的口香糖”的信息,比如在朋友圈,公众号,微博,社群里的各种内容和信息。

面对如今快消的时代,比起费时地读书,人们更加倾向从这些二三手信息中获取知识,因为这样可以省去自己检索和提炼的步骤。

但是,这些信息或知识已经被加工,被咀嚼,被稀释,其中带有提炼者的个人理解甚至有可能是谬论,而非真正的干货,这些个人价值观会影响你对事物的判断力。

比如,现在人们都习惯在通勤路上听书,听书服务提供商们往往把书中内容浓缩提炼,把一些要点通过听众喜欢的、舒服的方式,直接喂到听者耳边,你以为听到的是书中精华,其实只是一些已被人咀嚼、低密度的信息而已。

一本书,是知识的原材料,是作者思考后的思想结晶,知识浓度和密度也就最高

当我们亲自打开书册,和作者笔下的文字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边看边思考,才能从中得到真正需要的东西。在此过程中,诱发大脑细胞活动,逐渐提升我们自身的思考能力,升级自己的大脑思考系统。

03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大脑的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其遵循的是“用进废退”原则。经常读书思考,大脑用得越勤快,就越能强化神经系统,进而提升思考能力。

并且,如果经常读书你会发现,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书中,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论述,这样就能进一步激发我们自己的思考。

开卷未必有益,书只是参考,并非正确答案。

通过读书,当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会思考得有广度也有深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变得更加独立和理性,而不是被人操控的木偶,随意从众和跟风。

我在平日看书时,都会秉持开放性心态,批判性思维来对待。

看到书中作者论述的的观点,和自己的相左,也不全盘否定,先看看作者是如何阐述他的观点,多参考他人的不同观点,也是扩大自身认知面的一种方式。

若是觉得作者的观点有理有据,也不全盘接受。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侧面,有时可能只是一面之词,管窥之见。

通过读书,保持自身求真、求知、反思、客观的心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思维力。

无论读书,还是不读书,你想通往哪里,都可以自己掌握。

知识的获取,并非一定需要读书才能达到。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放弃学习,我们需要拥有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