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香港男星张国荣坠楼自杀身亡,这个事件至今都令人扼腕叹息。
当人们探究其中的原因时,发现幕后的罪归祸首是抑郁症。
从那时起,抑郁症这个之前很少被人提及的病症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大众也开始对抑郁症逐渐了解起来。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持续发展,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加,类似抑郁症这类心理疾病开始在全球蔓延。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全球有超过3亿名抑郁症患者,每年因抑郁症自杀身亡的人数高达100万人。
为什么抑郁症呈不断上升趋势,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有消极悲观的负面情绪?因为他们是悲观主义者。
一个装有半杯水的杯子,乐观主义者看到的“仍有半杯水”,悲观主义者看到的却是“只剩半杯水”。
虽然一个人天生是乐观还是悲观,会受到基因的影响,但是悲观并不是永远无法改变,就算你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也可以通过学习,把悲观的思维转变为乐观的态度。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这本书,就告诉我们乐观可以习得。
此书的作者是美国赫赫有名的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随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实验心理学,获得教授头衔。1998年,他以史上最高票数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由于塞利格曼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在2017年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塞利格曼教授最为著名的著作是“幸福五部曲”,这本《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就是其中一部。
下面,我们就根据书中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深度了解一下乐观以及我们该如何习得乐观。
你对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幸事件的原因是怎么看的呢?
有的人很容易就选择放弃,他们认为“都是我不好,我注定一辈子倒霉,做什么都没有用”。另一种人则拒绝向命运低头,他们说“这只是环境使然,厄运很快就会过去,生命中还有很多东西比这件事更重要”。
为什么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眼中却有相反的认知?
这是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是一个人对外界事物或所处情境做出的解释。它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是你在童年期或是青少年期间养成的习惯。你的解释风格表明了你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
衡量解释风格有3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1. 永久性
悲观容易放弃的人相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坏事是永久的,会始终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而乐观的人则认为厄运只是暂时性的。
永久性属于时间上的衡量维度。
比如,老板对你的工作报告不满意,语言恶劣,悲观者就会认为我的老板是个混蛋,而乐观者却会认为这只是老板现在情绪不佳,一会就没事了。
2. 普遍性
普遍性是空间上的维度,当你遇到不幸的事,是把它看成一个独立事件,还是认为会扩散到其他方面。
例如,因公司精简组织架构,身为会计的你被裁员,如果你是悲观型的解释风格,就会认为裁员这件事使你以往的努力付诸东流,以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如果你很乐观,则会觉得只是你做会计的能力有所欠缺,其他能力还不错,认为被裁员只是因为某个特殊原因,不会牵扯到其他方面。
3. 人格化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可以怪罪自己,也可以怪罪他人或环境。人在失败时,如果怪罪自己,他们的自视就很低,认为自己一文不值,没有才干也不讨人喜欢。
人格化控制你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对自己的感觉。当不幸的事情发生,悲观的人会怪罪自己,乐观的人则会把原因归咎于环境。
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这3个衡量维度构成了我们看待事物的解释风格。
看到这里,你可以稍微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你是如何解释和对待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
每一次遇到不好的事,都会激发我们的解释风格,来解释为什么事情会不如意。每个人在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时,第一件事就是去解释这个不如意。这些解释决定了我们下一步怎么做。我们的解释风格和想法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行动,也影响着我们感觉和情绪。
我们都知道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带来益处。下面这3点就是最为突出的好处。
1. 乐观的人更有成就
美国大都会保险公司的业务员离职率很高,而且在他们离开时,看上去非常抑郁,于是公司的CEO请了塞利格曼教授到他的公司,想查出其中的原因,并且问他是否能预先筛选出合适的业务员,降低离职率。
塞利格曼教授制作了一张乐观测试表,选出了其中乐观分数最高的129名候选人,结果发现他们的业绩比通过普通面试挑选出来的候选人提高27%。
因为乐观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坚持,一个乐观的保险业务员在碰到被拒时会这样对自己说:现在可能是吃饭时间,不太适合谈这些。或者是客户现在太忙了,不能接电话。而一个悲观的业务员,他的内心独白却是这样:没有人愿意买我的保险,我不行,还是算了吧。
要成功,除了具备能力和动机之外,还需要坚持,而乐观的解释风格就是坚持的灵魂。
2. 乐观的孩子成绩更好
心理学家做了一组实验,把四年级的小学生分为“无助组”和“掌控组”,然后给两组小学生一连串的挫折,如无解的难题。在受挫之前,两组小学生没有任何差别,但是一旦受了挫折,其中惊人的差异却显现了出来。无助组的学生解题能力退步到一年级,而掌控组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四年级的水平。
很多孩子成绩不好心情沮丧、自我成就感低,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悲观,当孩子认为他无能为力时,他就不再尝试,成绩也就会退步。
而乐观的孩子,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被挫折击败,对自己更有信心,学习成绩也就更加突出。
3. 乐观的人身体更健康
我们知道心态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体健康状况的第一道防线是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与大脑相连,大脑的状态又和心理状态相关。
心理活动会影响生物反应,当一个人悲观或抑郁时,身体里的一种被称为儿茶酚酞的神经传导物质,会变得稀少,而另一种身体自己制造的类似吗啡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就会增加,免疫系统会感知到身体的变化,就会降低自己的活动。免疫能力一旦下降,患病的几率也就相应增加。
心理状态可以改变内体的免疫反应,乐观者有较强的免疫功能,对疾病的抵抗力也就会提高,因而身体也更加健康。
乐观者的生活和悲观者的一样,也会有挫折不如意的事发生,只是乐观者处理得比较好。
对悲观者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变得乐观,永远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
在学习习得性乐观前,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习得性乐观并不是教你盲目地、无条件地应用到所有的情境中,而是给你一个有弹性的乐观,以增强你对不利环境的控制力。
在使用乐观的技术前,你需要先问下自己,在某个特定情况下失败的代价是什么。
如果失败的代价很高,那就不应该乐观,适度地悲观一些,好让你对现实有更准确的感知力。
比如,飞机驾驶员决定要不要再除一次冰,喝了酒的人决定要不要酒后开车,这时候就不应该使用乐观,因为失败的代价是死亡和车祸。
但是,如果失败的代价很低,你就应该采用乐观的态度。比如,如果你很害羞,不断犹豫着是否上前与人攀谈,但是失败的代价只是被拒绝,此时你就应该乐观。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学习乐观呢,在书中塞利格曼教授介绍了一种“乐观ABCDE法”。
A:Adversity 外界发生的不好事情
B: Belief 大脑中的想法
C: Consequence 后果,也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
D:Dispute 反驳大脑中的想法
E:Energization 激发,用积极的想法代替
例如,朱迪今年已经40多岁了,目前在学习在职研究生的学习课程,最近一次三门课的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分别是B, B+,B-, 她感到失望和沮丧,考前她期待的成绩都是A。
此时,朱迪就可以这样运用ABCDE法:
A:考试成绩不理想
B:我简直太笨了,考出这样的烂成绩,我应该承认自己不够聪明,并且年纪也大了,无法和年轻人相比。即使拿到学位,谁会雇用一个40岁的女人呢?现在回到学校重新学习,实在太晚了。
C:我感到很沮丧,很难过。对自己自不量力,想退学,安心做好现在的工作。
D:是我自己想得太多,有其他同学考了C,C-或D,我也不算太差。虽然没有达到理想成绩,但并不是因为我的年龄,我并不笨。我考得不好是因为精力不够,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家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算不错了,以后我还是需要多花点时间来学习。
E:我会继续念下去,不会退学,也不会让年龄成为绊脚石,相信下次会考得更好,能顺利毕业。
利用ABCDE法,朱迪成功反驳了自己悲观的想法,从绝望变得充满希望,之后的考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并且找到了更好的工作。
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稻盛和夫曾说: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来描绘的。所以,无论自己处于多么严酷的境遇之中,心头都不应为悲观的思想所萦绕。
世间万物,境由心造。
乐观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也会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 而悲观之人,即便身处天堂,看到的也只是愁云惨雾。
想要获得幸福,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模式,学习变得乐观,才能收获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