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住,效率低?3个颠覆传统的学习方法,提升你的学习力

2019-08-05   小筑文心

01

从小到大,无论老师还是家长,灌输给我们的学习观念就是:学习要专心、要刻苦、要规律,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出好成绩。

于是,我们就在书本上不断地画出重点,然后把笔记的重点和课本的重点内容看了好几遍,直到觉得能够背得滚瓜烂熟才停下来。

可结果呢,我们做了很多努力,考试的成绩却依然很差。

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做的都是无效或低效学习。

《论语·卫灵公》里有一句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我们开始学习前,首先需要学会如何学习,因为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效率

之前,我们使用的都是传统学习法,比如“头悬梁”、“锥刺股”,或者至少每天坐在书桌前十几个小时,如果稍微放松懈怠一下,就会心有愧疚,因为我们始终认为学习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不能偷懒马虎,三心二意。

但是,其实学习这件事,同样需要遵循科学方法。

如何学习》这本书,通过科学研究,从坚实的理论出发,探寻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给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学习方法。掌握这些正确的学习法,才能让我们在学习之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是《纽约时报》的顶级科学记者,从业超过 30 年,长期关注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前沿研究,他一边报道一边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颠覆传统的高效学习法。

在书中,作者通过介绍大脑的工作原理,探寻记忆存储真相,提炼出颠覆常识的科学学习方法,让我们用同样的时间,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02

大脑如何工作和记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大脑中有关学习的核心区域

内嗅皮层:类似于过滤器,专门过滤涌入大脑的信息

海马:构筑新记忆的地方

新皮层:某种信息一旦被打上存储的标签,就会存放到这里

我们的大脑皮层中,大约有160亿个神经元,它们之间通过神经元突触——一串串细胞链接联系在一起,神经元就像是一个开关,无数的神经元形成一个网络,组成一段记忆。

当某个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与之相连的突触就会被刺激,进而激活与之相邻的神经元。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只小狗时,脑内的一个神经元就会"亮"起来,接着它周围的神经元也会跟着"亮"起来,它们用长得像树枝一样的突触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神经网络,称为"记忆回路"。

短时记忆会被存储在海马区,每当记忆被提取一次,记忆回路就会被触发一次,联结的突触就会加厚一次,信号的传递速度也就变得更快。如果记忆回路被多次触发,最后就会被固定在新皮层,成为长时记忆。

所以,对于刚学习到的知识,我们要通过记忆让它变成神经元,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建立链接,才能形成知识网络。

03

怎样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

1.先考试后学习

如果你报了一门英语学习的网课,第一天上课,老师就给你一张试卷,你一定觉得他在愚弄你:我报名参加课程,就是因为不懂和不会,怎么还让我先做考卷,这不分明是在看我笑话吗?

不过根据科学的研究证实,这种先考试后学习的方法,可以大幅提高大脑的记忆力和学习效率。

这背后的原理,叫做“必要难度原则”,也就是说如果想学进去一些东西,就一定要给大脑增加一些难度。

因为你的大脑越是费尽力气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再次学习的程度也就越深,因为记忆的提取能力与储存能力都被增强了。

为了记住知识,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反复阅读,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在书上做出不同的标记,或是让老师提供书的章节摘要,自己做一份学习大纲。

但是到考试的时候,往往怎么也想不起来书本中的内容,导致成绩不佳。因为这样的学习陷入了“熟练度错觉”中。

当你看书并且在书上不断划重点时,会让你误判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让你产生已经掌握知识的错觉,但其实你的大脑并没有主动学习。

不管看了多长时间的书,划了多少重点句子,你其实做的都是无用功,纯粹是自我感动式的学习。

那么如何让大脑记住看过的内容呢?答案就是考试

考试,可以让大脑遇到挑战,让它费劲,是个测试所学知识的好方法。

不过,这里所指的考试,并不是应试教育式的考试,看重的不是成绩和排名。

本书所说的考试,包括预考,自测,检索,演练,背诵,所有这些测验是用来帮助我们检测掌握的知识程度情况。

如果你用绳子把一些蔓越莓穿起来做项链,挂到树上后却发现蔓越莓会从绳子的另一端掉下来,那是因为你没有把绳子打结。

不打结,就做不出绳串。

考试,就好比给所学的知识链打了一个记忆的结,使它变得更为牢固,强化大脑的记忆。

所以,当你在学习某样技能时,需要时不时地做个小测验,测试下自己的学习程度,这样才能记得牢固,学得扎实。

2.交替式学习

我们都知道1万小时定律,也熟知想成为业内高手,就得进行刻意练习。

然而,书中的一个实验,却颠覆了刻意练习的观点。

研究人员招募了36名小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投掷沙包的练习,

一组学生,始终站在1米的距离练习向靶心投掷,也就是刻意练习。

另一组学生,让他们向两个远近不同的靶心练习,一个约半米远,一个约1.2米远,每次投掷都是一远一进交替练习。

等12周练习时间过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结果出人意料。

做远近靶心练习的那组学生,完胜始终站在固定距离投掷的学生。

在这个实验中,胜出学生使用的就是交替练习

为什么交替练习会胜过刻意练习呢?

根据认知科学显示,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才能算真正学得知识。也就是说,真正的掌握某个知识,不分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交替学习要求学习者在被打扰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调整,这样反而能提高学习者的灵活性和适应力,以此提升准确度。

这里并不是说重复的刻意练习一无是处,我们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重复来熟悉一个全新的动作技巧或是学习材料,问题是一再重复会形成很强的错觉,让你以为新学的本领正在迅速提高并达到稳定的水平。

直接的、大量的、有反馈的刻意练习是短期内快速提高成绩的方法,但是,在掌握了某个技能点后,交替学习,这种综合各种不同内容的练习方法会比单一的练习更能提高水平。

毕竟这个世界是立体的,每次考试,每次比赛,每次竞争,都是各种复杂情况混合在一起,但是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却是平面的,我们要想用平面的知识,应对立体的世界,就需要把平面的知识构建成3D立体复合型。

而交替学习不仅能帮助我们复习所学内容,还有助于我们搭建学习的立体能力,同时也提高我们应对实际情况时的应变能力

比如,如果你想学习英文写作,可以按照词汇、句子、段落、全文的顺序来练习。一开始先背诵词汇做刻意练习,等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后,开始句子结构的刻意练习,这时候词汇和句子可以交替在一起练习,之后逐步增加句子和段落的练习,最后再练习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而一篇完整的文章就包含了词汇、句子、段落的交替练习。

3.适度打断利于学习

传统观念里,我们一直把打断当作是学习最大的天敌。

可是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打断,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著名立陶宛心理学家布卢马·蔡加尼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她把 164名学生分成两组,给他们分配一些5分钟内能完成的小任务,比如用纸板做个小盒子,用橡皮泥捏一只小狗,猜解一个字谜等等。

面对第一组学生,她会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再布置下一项任务;

面对第二组学生,她会在学生正在全神贯注完成一项任务时,打断他们,并交待下一项任务。

实验结束时,每个学生都参与了 18-22次左右的任务,这时,蔡加尼克让他们列出自己都做过哪些任务,结果证明,第二组能回忆起来的任务,比第一组多了将近一倍。

蔡加尼克猜测,是否正是因为被打断的冲击使得记忆的体验更为深刻了

于是,她又做了多次实验,最终确定,越是在关键时刻被糟糕地打断,那么对一件事情的记忆程度越是能够长久。

这个结论被心理学界命名为“蔡加尼克效应”

当我们有了某个目标,大脑中会自动生出两种本能预设:

第一种预设是,一旦着手某项工作后,你就在心理上给那项工作添加了一个“要完成它”的砝码。

第二种预设是,在你全神贯注工作时,他人对你的打扰不但会延长这项工作在你记忆中驻留的时间,而且还会让你在心理上把这项工作提高到“需要先去完成”的首要位置上。

我们平时看小说和电影时,里面时常有这样的桥段:一声尖叫,漆黑的走道里留下一串脚印,或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意外遭遇变故,这时却嘎然而止。这样的中断在你心里就留下了蔡加尼克效应,让我们满心牵挂接下来的剧情发展。

所以当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打断”,比如学习一小时后,就主动停下来休息一会,这种突然中断,会激起你更大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会让你的大脑记得更牢固。

04

最后,关于大脑的记忆和学习效率,我们只需记住这3点:

1.大脑要记住东西,就得给它制造一定难度

2.交替学习是刻意练习的高阶版

3.适度打断助于学习效率

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非为了让我们在短期内应付一场考试或者考取一个证书,而是把学习内化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如今这个知识迅速迭代的世界里,持续学习可以让你比他人跑得更快,反应更为迅速,更能抓住机会,从而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