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汶川地震的悲惨画面还历历在目。那场强震令汶川满目疮痍,残垣断壁。
无数人在灾后悲痛欲绝,深陷在心理创伤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人生困境,失恋失业,车祸疾病,亲人离世,自然灾害。
有时,我们能遇见困境的到来,可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然而有时,磨难犹如当头棒喝,将我们击垮打压,陷入至暗时刻,难以脱身。
当我们遇到不幸和磨难,是选择逃避退缩,还是勇敢面对?
如果我们和逆境进行抗争,有什么力量可以支持我们对抗到底?
逆境之后,我们是否能够重新燃起对未来生活的热情和渴望,走出痛苦和悲伤,重拾快乐和幸福?
在《另一种选择》这本书中,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用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她用真诚而充满勇气的文字,和我们分享了在遭遇丈夫突然离世后的两年间,如何鼓起勇气,面对逆境,走出悲伤,重获快乐的故事。
谢丽尔·桑德伯格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是全球最大社交网站脸书的首席运营官。
之前她写作的畅销书《向前一步》,让许多人知道了这位鼓励女性勇敢走出家庭,实现自身价值的职场精英。
在人们眼中,谢丽尔·桑德伯格是一位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成功女性。她有两个可爱乖巧的孩子,和丈夫戴夫·高德伯格的婚姻生活也十分美满。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的一天,当他们全家在墨西哥度假时,戴夫从健身房的跑步机上摔下,突发冠心病,意外身亡。
这个猝然的打击让谢丽尔陷入了极度的悲伤和孤独,她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快乐起来了。
此时,她的好友,沃顿商学院的知名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给予了谢丽尔专业的指导。在家人和亲友的陪伴、帮助与鼓励下,她从创伤中慢慢复原。同时,谢丽尔·桑德伯格也通过自己丧夫之痛的经历,帮助那些遭遇不幸与灾难的人们,在逆境中培养和提升内在复原力,拥有重获快乐的能力。
那么,我们在遇到不顺和逆境时,该如何在困境中负重前行,重新获得信心,继续勇往直前呢?
在书中,作者从三个角度出发,为我们讲述了在经历悲伤痛苦时的有效应对方法。
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逆境。虽然很多道理我们都懂,也知道要积极面对克服困难,但是当我们真的深陷困境,却往往一蹶不振,一味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始终无法脱离消极的思想。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通过研究发现,三种错误的认知因素会阻碍一个人从悲伤中走出来。
丈夫过世后,谢丽尔迅速陷入极度的自责之中。她认为是自己的疏忽才导致没有及时发现戴夫才会抢救失败。然而,真正的死亡原因却是冠心病导致的心律失常。
同时,谢丽尔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时常陷入悲伤情绪的她,无法正常工作,晚上经常失眠。她的孩子们也被悲伤情绪包围着,经常哭泣,难以回归日常学习生活。
对谢丽尔影响最大的是悲伤的持久性。在丈夫去世很久之后,作者仍旧感到痛苦万分,她失去的不仅仅是丈夫,还是孩子的父亲。以后孩子人生中每个重要时刻,都不会有父亲的陪伴。失去丈夫,接下来的每个孤独的日子该如何度过?每每想到这些,谢丽尔就陷入痛苦之中。
那在遇到这三种负面的思想倾向时,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阻止自己在悲观情绪中越陷越深呢?
最好的方法是增强复原力。复原力是我们面对悲痛时的反应速度和强度,如同心理上的免疫系统,在我们遭遇不幸时,帮助我们提高对痛苦的抵抗力和承受力。
复原力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练习得到增强。
作者分享了三种方法:自我同情,敢于表达和书写日记。
自我同情就是把你给别人的那份善意反过来给予自己,带着关心和理解去处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负疚。
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但不能否定自己的人生。
同时,在经历创伤时,我们往往会封闭自己,不愿表达内心的感受,这样会进一步让自己陷在悲伤中无法自拔。
我们需要向周围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敞开心扉,把痛苦的情绪通过倾诉流淌出来,这样就能逐渐减轻悲伤程度。
另外,通过书写日记的方法,我们的负面情绪也可以得到缓解。在书写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受变成文字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梳理过往,分辨是非,自我反思,得到心灵疗愈的效果。
当作者谢丽尔的丈夫去世后,周围的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是觉得如果说错了该怎么办,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地回避着谢丽尔。
这让谢丽尔感到非常不适,她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当人们饱受痛苦折磨时,内心或期待着被理解和被支持。此时,作为亲友的我们,就需要主动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心,给身处困境的亲人或朋友一个倾诉的机会。
我们可以主动询问朋友的心情和情绪,让他意识到自己不是孤身一人面对逆境。
面对创伤时,令人痛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所带来的孤独感和隔绝感。
当我们坦诚地和家人或朋友面对面聊聊这些事件时,他们会感受到与周围人的联结感,从而减轻痛苦和压力。
然而有时,我们也会遇到当事人不愿把内心的痛苦告诉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那么我们也不要一味强求,可以在他们的心里装上一个按钮。
在一项关于压力测试的实验中,受试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听到巨大的噪音,许多人因心烦无法专心而选择放弃。之后,研究人员告诉其中一些受试者,当你觉得心烦的时候,可以按下按钮,让噪音停止。果然,按钮让受试者变得平静许多,任务的出错率也降低不少。
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受试者真的按下了按钮,他们的情绪得到缓解的真正原因是,按钮的存在,让受试者有了掌控感,他们知道有一个按钮可以随时控制噪音。
所以,当我们面对遭遇创伤的亲人和朋友,就需要给对方一个按钮,让他意识到他可以随时控制眼下的状况。
这个按钮就是对身处困境的当事人表示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感觉到,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陪伴在他们身边,我们的爱和关心会一直包围着他们,陪伴着对方一起度过难关。
作为成人的我们,需要培养复原力。同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遭遇创伤和打击。比如,在考试成绩不及格,被老师批评,或者在学校被同班同学欺负。这些事看着不算大事,但如果我们处理不当,就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留下心理阴影。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同样需要重视对孩子复原力的培养。即使遇到逆境,他们依然可以有面对未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四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的核心理念:
1. 让孩子相信自己具有掌控力
2. 能够从失败中学习经验
3. 他们的存在很重要
4. 他们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帮孩子建立掌控感就是让孩子明白,他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不是消极等待。比如,孩子的考试成绩差,有些灰心丧气,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先建立适当的目标成绩,而后根据这个目标,把学习任务分解,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标,成绩每提高一分,孩的成就感就增加一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逐渐增强,从而找到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其次,在孩子遇到失败挫折时,往往会视作威胁,内心的防御性就树立起来。此时,我们就应该帮助他们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另一种是成长型。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提高培养的。
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应该说:你真努力,而不是你真聪明,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因为努力关注的是过程,而聪明注重的是结果。
再次,在心理上,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有很多人在关注他,关心他,爱护他。我们需要认真聆听孩子说话,重视孩子的想法,让他觉得自己很重要,和父母之间也就能形成牢固的依赖关系。
最后一点,父母需要让孩子意识到,他们拥有独特的个人优势,是一个有自我价值的人。
有些女孩会有自卑情节,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作为父母,就需要和她进行沟通,让她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不要和他人做无益的比较,帮助她树立自信心,积极乐观面对人生。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加强大。
即使经历毁灭性的打击和不幸,我们仍旧可以通过复原力,找到更多的人生意义,学会感恩,获得成长。
当我们面临失去,坠入悲伤的深海中,唯一能做的就是奋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
只有我们勇敢面对,抵御痛苦,积极应对人生中的挑战与失败,才能重新找到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