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史上最成功的哈佛MBA毕业生,是如何变成一部反面教材的

2019-06-01     啸瞰风云

​哈佛商学院号称精英的摇篮,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几乎无一不是未来的商界翘楚。

有这样一位年轻人,他二十五岁获得了哈佛MBA学位,后进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巨头——福特公司任职。四十出头就被任命为福特公司总裁,成了该企业历史上第一个担当此任的非福特家族成员。对于大多数人,事业发展到这一步已经算功成名就了,可对于他,一切才刚刚开始。之后,他应邀加入肯尼迪的政府班子,被提拔为美国最年轻的国防部长。此时的他不到四十五岁,年富力强,有着高学历以及管理大公司的成功经验,今后的道路前途无量。

他,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鹰派人物——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如果你了解越战,你应该听说过他的名字。上世纪六十年代,每个越共游击队员听到这个名字都会恨得咬牙切齿。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

1/5 福特公司的高材生

1916年,麦克纳马拉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祖上是爱尔兰移民。年少时的麦克纳马拉家境一般,还特别贪玩,但天资聪颖的他还是轻而易举地取得了优异成绩。后来,麦克纳马拉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37年入职普华永道,当时全美最顶尖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

虽然麦克纳马拉在普华永道工作的时间不长,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普华永道是会计师事务所,日常工作就是和数字打交道。这份工作培养了他对财务问题的敏感和相应的数据分析能力。没过多久,麦克纳马拉进入鼎鼎大名的哈佛商学院,并于1939年取得MBA学位。

上天始终眷顾着麦克纳马拉,他成了哈佛商学院最年轻的助理教授,负责讲授统计学。如果不出意外,他将一辈子与讲台及学术打交道。但就在此时,二战爆发了。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希望网罗一群擅长统计分析的学者加入军队。当时的美军在各地作战,如何有效进行物资配给成了一个大问题,这也是统计学首次在战场上大显身手。麦克纳马拉应征入伍,作为精通数据分析的技术人员为军方提供服务。正是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麦克纳马拉29岁。他和其他九位年轻军官一起加入了福特汽车公司。此时的福特负债累累,濒临破产。而公司内部又面临人员老化,效率低下,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你很难想象,在那么大的企业里,很多重大决策都是靠拍脑袋做出的。

麦克纳马拉对汽车不感兴趣,但他坚信,数字的力量能帮助福特公司走出困境。他给福特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财务部门变成公司的权力中枢。在此之前,财务部门在人们眼里不过是负责记账的地方。但麦克纳马拉等人扩大了它的职能,财务不再局限于会计审计等传统业务,而是全面渗透到公司的各项运营中,从营收状况,收入支出,到生产、营销、售后、战略、投融资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财务部门进行把关。任何制度设计,均得率先经过财务的数字模拟。公司的所有活动,都得在财务的评审下才能实施。

在麦克纳马拉等人的努力下,福特公司逐渐扭亏为盈,从一家老气横秋的传统工厂变成朝气蓬勃的现代企业。但比起业绩增长,他们对福特公司的改造才是关键。麦克纳马拉在福特掀起了一场数字革命,他将企业管理从过去的“以人为中心”转变为“以数据为中心”。管理经过他的改造成为了一门严谨的科学。在福特任职期间,麦克纳马拉被誉为“数字神童”。他对一切无法量化的事物都不感兴趣。比起人,他更相信数字。向麦克纳马拉汇报工作,如果你不提数据,他会把你的报告当做一张废纸。

用今天的眼光看,麦克纳马拉就是所谓“大数据管理”的先驱,他把管理变成了一项严谨的科学。后来,他把这套方法带进了美国国防部。

2/5 入主五角大楼

有意思的是,麦克纳马拉出任福特总裁仅仅五周之后,肯尼迪总统就向他发出了邀请,这一回,等待麦克纳马拉的是国防部部长的宝座。

麦克纳马拉感到受宠若惊,虽然有过在军方服役的经历,但他仍旧谦虚地称自己对军事一窍不通。然而,在巨大的荣耀和2.5万美元的年薪面前,麦克纳马拉还是放弃了福特,决定将自己的余生献给政治。

1961年初,麦克纳马拉正式接掌五角大楼。但他很快发现,国防部长这门差事并不好当。五角大楼结构臃肿,效率低下,和他当初接管福特公司时如出一辙。然而,福特问题再多,终究是一家企业,但五角大楼却是官僚机构,有着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上下级之间的推诿扯皮每天都在上演,各个部门为争夺有限的资源相互博弈,造成了严重的内耗。

于是,麦克纳马拉再次祭出了他的杀手锏——数字化管理。为了更好的贯彻这一理念,他还引进了强力后援团。麦克纳马拉从全国的名牌大学请来了近200名分析师,他们要么拥有博士学位,要么来自知名的商学院。这群人组成了一个核心部门,叫“系统分析处”。这个系统分析处,如同当年焕然一新的福特财务部,国防部的所有决策,都需要经过这些专家的审核,由于掌握强大的数学与统计学工具,他们成了五角大楼里最有权势的人。

麦克纳马拉把数字化管理变成了一种信仰。他要求手下的每一个人,都以数据作为判断事物的准绳。再复杂的事情,一经量化处理,也会变得泾渭分明。再难解决的问题,一旦付诸数据分析,马上就能水到渠成。

在此基础上,麦克纳马拉建立了他的系统分析法,这套方法简单地说,就是用“成本—收益”的框架分析所有问题,这是典型的经济学思维。尤其在预算经费这一环节,麦克纳马拉通过系统分析法,把国防部的大权从军人转移到文官手中。从此在五角大楼,只有懂得数学的人才有权分配资源!至于军界的这帮大老粗,可以闪一边去了。

其实,这种对数字的迷恋,在人类社会由来已久。麦克纳马拉和他的智囊们,让我想起了古希腊曾经显赫一时的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数学家,正是他发现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中国人又称勾股定理)。然而,毕达哥拉斯学派与其说是学术组织,更像是一个宗教组织,它有很多奇葩的规矩,包括加入者五年内禁止说话,不能吃豆子等等。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学是宇宙的终极真理,其余的一切皆微不足道。他们还会对数字10进行祈祷。因为他们相信,10象征着天地的至高秩序。

而二十世纪的麦克纳马拉,恰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徒,只是他的神不再是毕达哥拉斯本人,而是变成了高等数学与统计学。

3/5 深陷战争泥潭

理性、冷酷、一丝不苟,是麦克纳马拉在那个时代留给人们的印象。实事求是的说,身为一名国防部长,尤其是冷战时期的国防部长,这样的形象不算太坏。国家在大敌当前的时候,也需要一位铁腕人物给对手造成一定的威慑。

正所谓有人唱红脸就得有人唱白脸,到了越南战争时期,麦克纳马拉就成了那个唱白脸的人。

越南战争旷日持久,迄今仍是美国人不堪回首的噩梦。然而,战争刚爆发时,美国人却相信,越南人不堪一击。毕竟,美军已经和日本人、中国人、朝鲜人交过手,和这些难缠的敌人相比,越南人简直弱爆了。

比起美国大众,麦克纳马拉对此更加坚信不疑。因为他认为,越南游击队中没有获得MBA学位的人,他们大多数操着二战时期的武器,沿用从爷爷辈传下来的游击战法,即便有苏联的援助,也成不了多大气候。越南人贫穷,愚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是文盲。他们根本不懂得系统分析法为何物,他们中间没有来自常春藤名校的智囊团!

而美军这一边呢?他们不仅拥有精良的装备,训练有素的士兵,更重要的是,在五角大楼的办公室里,有一群高智商的幕僚在坐镇指挥。他们通过数据把握战场局势,利用系统分析法掌控全局。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是多少?我方应该派遣多少士兵,他们携带什么武器,配备多少弹药,有多少兵种协同作战,这一切的一切,都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到解答。麦克纳马拉认为,在数据的帮助下,美军能实现最小的伤亡,而对手也能在短时间内一败涂地。

但越南战争的结果却是,二十年的战争,耗资4000多亿美元,美军伤亡5.6万余人,国内的反战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最终,麦克纳马拉不得不向民众妥协,他在一片骂声中辞去了国防部部长的职务,临走时还背负了“战争犯”、“刽子手”这样的罪名。

根据五角大楼同事的回忆,麦克纳马拉是个刚愎自用的领导。对外,他只对肯尼迪总统负责,完全不把白宫与国务院放在眼里。对内,他只相信自己的理论和他赞助的兰德公司,后者是美国最著名的智库机构。在铁一般的数据面前,军官们不敢对这位部长提出质疑。因为在当时的军界,掌握数据才拥有话语权。

系统分析法真的有效吗?晚年的麦克纳马拉承认,战争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料。越战结束二十年后,麦克纳马拉出版了回忆录,对美国犯下的战争罪行做了全面的忏悔。

麦克纳马拉与越战老对手武元甲将军握手

离开五角大楼,麦克纳马拉又做了十三年世行行长。退休之后的麦克纳马拉成了坚定的反战者,在写书与接受采访中度完余生。2009年,93岁的他与世长辞。

4/5 战争能用数据模拟吗

其实,把越南战争失败的责任推在麦克纳马拉一个人身上,是不公平的。毕竟,发动战争的不是他本人,他只是战争的执行者。况且从本质上,麦克纳马拉也不是个战争狂,他的出发点是能够尽早结束战争。而结局却事与愿违。

在离职典礼上,麦克纳马拉泣不成声。让他心痛的不是这场战争的失利,而是包括美军士兵在内的广大民众,都把他当成了杀人如麻的刽子手。如果早知今日,他当初还会接受肯尼迪政府的邀请吗?遗憾的是,历史从来不容假设。

曾让麦克纳马拉引以为豪的系统分析法,如今也饱受诟病。人们也承认,光凭数据分析无法指挥战争,还可能把自己拖入泥潭。

那么,麦克纳马拉到底错在哪儿呢?数据分析的局限性又在哪儿呢?

今年网上有一款特别火的游戏,名叫《史诗战争模拟器》,这款游戏的特点是能还原真实的战争场景,场面宏大,细节逼真。更重要的是,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配置对战双方。比方说,如果用100名手持机枪的特种兵,对抗一万名古代的斯巴达勇士,结果会如何?其实在游戏中,只要你设定了双方的作战人数,以及士兵的血量、武力值和行动速度,这些结果都能够计算出来。理论上,你甚至还能知道某一方被全歼的时间。

但真实的战场是这样吗?即使斯巴达士兵能够用人海战术歼灭特种兵,也会付出惨重的伤亡,现实中的斯巴达指挥官有那么脑残吗?至少,他们绝不会在前几波进攻尽数失败后,继续源源不断地把士兵送上去堵抢眼。接下来发生的情况可能是,要么士兵溃逃,要么斯巴达撤退,要么他们会伺机组织偷袭。

总之,在真实的战争中,当事人会不断根据战场局势调整自己的策略。即便敌我双方的条件统统已知,也不能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而这些,往往是远离战场的决策者无法预料的。

而麦克纳马拉在越南战争期间,就是以类似的方式在进行决策。他和他的智囊团认为,只要已知的变量越多,就越能接近自己想要的结果。他们把敌我双方当成了电脑游戏里的虚拟士兵,而他们就是设计整个游戏的程序员。

既然像《史诗战争模拟器》这样的游戏无法还原真实的战争,那它为什么还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实际上,这也是任何电子游戏的魅力所在。游戏是虚拟的,他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还原真实,而是通过特定的编辑程序,让参与者获得一种掌控感。在游戏中,你能够用全局的视角纵览一切,你尽管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敌人,操控五花八门的武器装备,但真正支配这一切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背后的数据。你在游戏中的所有决策,无非是选择点哪个鼠标。

数据把所有的复杂性降低到某个单一的维度。它同时还让你形成错觉,以为万事万物的背后,都是靠这个单一的维度来维系的。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才会把数学,视为一切真理的真理。

5/5 数据会约束我们的想象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何采取同样的方式,麦克纳马拉早年能够在福特取得巨大的成功,而在越战期间却遭遇惨败。因为相比于战争,企业经营仍旧处在单一的维度上。企业家要关心的事情,无非是利润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他要做的无非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强专业分工,改进产品质量。在利润最大化这一原则之下,所有的变量均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调整。

但是战争却不一样,当然,有人会说,战争的目标是敌方伤亡最大化,我方伤亡最小化。这当然没错。但我们不能忘了,战争不仅是军事层面的事,更是政治层面的事,涉及到政治,这背后就有权力、文化与价值观的问题。它们远远超出了军事层面,却能影响战争最后的结局。

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决定战争的不止双方兵力、武器装备,战略战术这些硬条件,还包括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那就是参战者的意愿。

我们不妨做个比较。1990年,美军发动海湾战争,这场战争是信息战的经典案例,美军在开战之前,已经掌握了伊拉克军队的大量情报,对他们的行动了然于胸。最终,美军以极小的伤亡取得胜利。

其实美军当年的思路,和麦克纳马拉曾经的想法非常类似,都是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把握战局,以便在战场上占得先机。更何况,此时的美军有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手段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

那为什么在三十年前的越南战争中,这套办法却不管用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没有计算机吗?当然不是。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越战中的越共军队义无反顾,相比于美军,他们不怕伤亡,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保卫国家,有充足的底气赢得民众支持。但美军却不一样,他们原本就不太想打这场战争,面对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必须考虑付出的代价,所以难免就变得瞻前顾后。

到了海湾战争,情况又不同了。萨达姆和美军一样,希望战争能速战速决。首先,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在先,道义上说不过去。其次,伊拉克军队的实力明显不如美军,和对方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萨达姆并未尽全力与美军对抗,他希望最大限度地保住自己的军队。

最终,海湾战争打了半年就结束了。伊拉克虽然战败,但萨达姆不仅保存了实力,还赢得了阿拉伯世界的尊敬,他被视为对抗美国的民族英雄,独裁统治得到进一步巩固。所以,这场战争真实的结局是:在军事上,美军胜利了;在政治上,萨达姆胜利了。

这就是真实的世界,仅仅知道存量和变量,你不过猜对了一半。数据在把我们变得全知全能的同时,也在约束我们对人性的想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eUNDGwBmyVoG_1ZCI0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