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精英律师》播完了,案子我们从头到尾就记住了一个:男主姐姐罗琦和前夫的抚养权大战。
罗琦因为前夫即将再婚,坚决不让前夫和婆婆探望女儿,偷偷搬家,甚至想送女儿出国,想孩子想疯了的前夫也不甘示弱,起诉要求变更抚养权。为了抢孩子,双方撕了20多集。
“不让见孩子”,成了罗琦报复前夫的工具。
生活中,同林鸟到了各自飞的时候,逃不过两个问题,钱和孩子。
为了这两样,他们可以把体面撕得粉碎,无所不用其极。
看影视剧里抢孩子的父母,我们会觉得“他妈知道他这么作么?”。
但这就是现实,至少我们接触的离婚案子,90%的当事人在抚养权的问题上,都无法真正做到冷静应对,必须你死我活。
01
“我一定要抢赢”,这句话在无数案例里变成了陈词滥调。
我之前接触的当事人秦女士,她和老公结婚10年,儿子8岁,一家三口在武汉生活。
因为夫妻感情不和,这段婚姻走向终结。离婚的时候,双方没有闹得太难堪,协议离婚,当时考虑到孩子还小,一直和妈妈亲近,抚养权归女方,女方当即就把孩子带回了老家抚养。
孩子虽然跟了妈妈,但其实男方和父母并不是百分百情愿,一直也在找机会行动。
中途孩子生了一场病,到武汉住院治疗,男方家庭和孩子长时间接触,突然不愿意把孩子给女方,并且把事儿做得很绝:
不许秦女士和家里人看望,一年过去,她只见过孩子两次,就连这仅有的两次短暂接触里,男方家人都杜绝她和孩子建立感情。
有一次她去看望小孩的时候,小孩特别听话地给她倒水,结果男方家里人出面制止,教育孩子“不该给一个外人倒水”。
因为强烈的情绪落差,秦女士才忍无可忍决定争取孩子。
表面上,谁抢到了孩子谁就是“赢家”,但真的赢了吗?并没有。
常年见不到妈妈的小孩,在那次被奶奶教育之后,从此变得郁郁寡欢,不再愿意和周围的孩子们打交道,也不愿意上学。
男方家庭意识到了错误,才松口决定共同抚养......
02
我就发现,很多“抢孩子大战”之所以会爆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方一定要“杀他个片甲不留”,不给对方留半点余地。
女人们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从生理角度来讲,女性在生产后分泌的激素让她们以为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既然如此,怎么可以拱手让人?
在她们看来,既然双方已经离婚,那就不可能还像之前那样,必须分得一清二楚。
有女当事人说过,怕孩子跟着男方,孩子今后的家庭地位会非常尴尬,毕竟有数据显示,离婚男性的再婚率达到了60%,而女性的再婚率只有30%左右,相差一倍。
她们觉得孩子跟着自己相对稳妥,到了父亲那边简直是“羊入虎口”。
当然,男人们也振振有词,你有能力抚养好孩子?你自己都养不活吧?我带着孩子可以再婚,你带着孩子好嫁人吗?
“如果这都不算爱”成了他们厮杀时心安理得的借口。
因为爱孩子,不让另一半接触他,因为爱孩子,必须一个人绝对占有。
所以我们遇到过:
抢完孩子又不给予充足的爱,单纯为了抢孩子而抢孩子的;
把孩子拴在自己身上,用孩子当谈判筹码、经济置换筹码的。比如,“孩子给你可以,你给我30万?”
也遇到过,离婚夫妻只顾自己的个人情绪,无限拉长“抚养权争夺”的周期,藏匿孩子、把孩子送出国的。
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即便夫妻关系结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关系联结并不可能被割断。
孩子像一件物品一样被抢来抢去,心无定所,他们真的被爱包围了么?
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出于本能跟父母寻求认同,那些当着孩子诋毁另一半的(《精英律师》里,罗琦一直说前夫是渣男)、阻止孩子见另一半的,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内向甚至走极端等心理问题。
在接触秦女士那个案子的时候,她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
“父母离婚对孩子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我们多一个人爱孩子不好吗?让孩子觉得除了爸爸,妈妈外公外婆都是爱他的,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03
抚养权总会落到一方手上,难道都选择岁月静好不争不抢?
我们并不是劝你别争取,而是坚决不建议“撕起来”。
在我们遇到的案例里,基本上每一次夫妻大战,父母情绪确实是高涨,谁也不肯放过谁,最后伤害的都是孩子。
再看一个极端案例,电影《找到你》中,女主与前夫争夺女儿抚养权,阻止孩子的奶奶看孙女。为了养孩子,她拼命工作,疏于照看和陪伴女儿,奶奶多次请求帮忙照看都被拒绝,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把奶奶赶跑,最后孩子被保姆偷走,差点被卖。
然而,如果女主意识到了自己精力有限,同意双方共同抚养,懂得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事不至此。
所以开头的剧情,作为律师的男主为了防止姐姐和前夫上法庭“厮杀”,前后进行了多次模拟庭审,让他们看到“撕起来到底在伤害谁”,安排孩子和父亲见面,让姐姐被父爱打动,同意对方探视。
现实操作中,具体怎么做,其实父母心里门儿清:双方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家庭氛围协商,看跟着谁对孩子的成长更好;不管孩子归谁,双方都应一起享受做父母的权利,一起尽到做父母的义务。
就像有人说的,“抢孩子”对父母而言,是他们在争取“所有权”,但这份爱太重了,成了把孩子的心劈成两半的刀。
话糙理不糙。
编者按
心理学作者武志红说,“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是谎言里的第一名”,父母之爱伟大,这是整个人类不断繁衍并传递爱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这远不是说,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
好父母,永远能站在对孩子的健康与成长环境最有利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以爱之名狠扇孩子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