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的洛东江下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因此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就已经有人居住。后来这一带逐渐发展成了12个城邦国家,统称“辰韩”。其中实力最强的是“斯卢”,其征服了周边的其他国家,建都城于庆州,国名改为新罗。
关于庆州有一个传说:公元1世纪初,新罗当政者为脱解王。脱解王无子,天傍晚,天色渐暗,脱解王忽听离内宫不远处有鸡鸣叫,便派人寻声查看。当下人追寻到树林深处时,只见一棵树的枝权上放着一个金光闪闪的柜子,旁边只白鸡正在不停地啼叫。下人打开柜子看,里边有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于是就把男孩抱回宫去。脱解王看见后非常高兴,把他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子抚养,后来还把王位传给了他,并赐姓“金”,名叫阏智。从此,新罗由三个氏族轮流执政而变成了金氏世袭制,朝鲜半岛也从此有了金姓。也正因为如此,新罗人一直把庆州视作自己的发祥地和首都的最佳城址,庆州也因而被称为“千年古都。
约4世纪时,佛教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因佛教华严宗中讲究“一即多,多即一”的“圆融思想”,倡导“一心可以统摄万物”的观念,被君王理解为一人之心便可以统治天下,使万民臣服。这一思想与当时封建专制王权尚不稳固的新罗王朝一拍即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新罗于公元528年将佛教定为国教。虽然它是三国中最晚一个采纳佛教为国家信仰的国家,但它却是三个国家中佛教传播最广泛的国家。
新罗分别派名僧慈藏、义湘、圆测、慧超等人赴唐、赴印度去习修佛经。这些僧人学成回国带来了佛教涅槃宗、戒律宗、法性宗、法相宗、华严宗等5大教派思想,新罗为了融合各种社会矛盾,使不同思想都能归于一统,于是便采纳了佛教大师元晓的“一经一论”观点,将5大教派的不同思想统一为“新罗佛教”。新罗佛教的核心是“净土教”思想,该派认为现世是个苦海,只要积德行善,死后就可以到达极乐世界。该派还有一个特点是经文简单,信徒只要反复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句,便可达到去往西天的目的。由于这一做法适合当时水平还较为低下的社会状况,因此净土教的出现便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响应,信教人数急剧增加,由此佛教在新罗得到了广泛传播。新罗王也将元晓、义湘等人封为国师。而这些大师实际上就是新罗王的智囊团,国王处理国政大事都得首先听取大师们的意见。
庆州市内现在还保存完好的遍地佛寺与佛教雕刻遗迹就是佛教在新罗迅速普及的最好见证。看得出当时上至王公贵戚的统治,下至布衣百姓的生活,宗教气氛十分浓烈,这个千年古都与佛教的传入密切相关。
众多寺庙中,本有一座建于公元645年的宏大寺庙皇龙寺,以及一座70米高的宝塔,但寺庙于13世纪蒙古人入侵时毁于战火。现存的有首屈一指的佛国寺、石窟庵、名刹芬皇寺等。佛国寺和石窟庵中的佛教造像,都是新罗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不仅如此,新罗还对于佛教中的法器—大钟,也情有独“钟”。764年,圣德王下令从全国搜集所有黄铜来铸造口大钟,以示佛威。历经7年,也即在771年,大钟终于铸造出来了。相传钟铸好后,圣德王觉得钟声不够悦耳,便下令毁掉重铸。经多次反复,钟声仍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圣德王便听信僧人用童女铸钟声音就会悦耳的劝告,将一名两三岁的独生女童扔进了炼铜炉中。女童拼命挣扎,并哭着连喊“妈妈,妈妈”。钟铸成后,虽然声音尽如人意,但钟一敲响,总觉着隐隐约约有“妈妈、妈妈”的哭喊声。因此,人们将这口巨型大钟叫作“妈妈钟”。现在,这口钟已成为庆州城市的个象征。
统一新罗王朝,以其灿烂丰富的艺术成就,为朝鲜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笔。不仅表现在庆州周围众多的文化遗址,陈列于庆州博物馆的佛教造像,佛教建筑构件,精美的金属制品,如金冠与新罗铜钟等也都在绽放着朝鲜民族文化的独特华彩。所以历史上曾将中国的长安、日本的奈良和统一新罗的庆州并称为“东亚古代黄金时期艺术皇冠上的三颗璀璨的明珠”。
统一新罗王朝经后三国混乱时期以后为高丽王朝取代。开国君主王建本是新罗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将军,其家族是朝鲜半岛中部城市——开城的名门望族。王建从少年时期起就跟随父亲王隆在礼城江上观看水军训练,对军事也一直很感兴趣。在王建20岁的时候,统的新罗国已势衰力竭,一些小的国家趁势兴起,弓裔的势力就在此时迅速壮大,并扩展到了开城一带。王建怂恿父亲弃商从戎,跻身于弓裔麾下。由于王建屡立战功,不久便被晋升为将军。其后,王建借助开城大土豪的支持,暗地里扩充自己的势力,并借助私家水兵为自己扩展地盘。弓裔在半岛各地节节胜利后便沉溺于佛教,并把国家军政大权都交予子王建代管。弓裔自称是活佛转世,大肆开展各种佛事活动。他以用佛典经文改革政治、建立理想国家为由,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激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加之他长期从事佛事活动,疏于朝政,使国家政治陷入混乱状态。王建一看时机成熟,便在谋士洪儒、裴玄庆等人的配合下,于918年发动宫廷政变,将弓裔赶下台,建立高丽王朝。此后王建乘胜追击后三国时期崛起的后百济国,并接受了摇摇欲坠的新罗的投降,朝鲜半岛进入了第二个统时期。
王建选择自己的家乡松岳(即开城)作为都城,并不仅仅因为这是他的老家。开城位于朝鲜半岛中部,从政治上分析这里是王建的发迹之地,有大土豪的支持和坚强的经济后盾,便于中央政府控制整个半岛局势:从经济上看,它是贯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又是南来北往的物资集散地,而且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从军事上衡量,开城是个盆地,周围有天摩山和松岳山双重屏障,盆地里多海拔100米左右的低山,易守难攻。出于以上考虑,王建才将首都定在了开城,史称开京。因为这里的山上松林长得茂密繁盛,所以开城又被称作“松都”。
开城的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是高丽国的都城,也因为盛产著名的“开域高丽参”,同时又有着王建以来高丽时期历代王陵和王妃,王族的陵墓等100多处文化古迹。这样庞大的文化遗存证明了当年开城的盛极一时。就是在今天,也依然受到世人瞩目,因为这个地方恰是朝鲜半岛南北对峙的交汇点。
当时,高丽王朝还将平壤作为第二首都,称为西京。947年,高丽曾经准备迁都这里,为的是要把高丽建设成为封建强国。高丽末期1391年,把西京改称为平壤府。以后又几度修整这里。平壤从此成了朝鲜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发展成了朝鲜半岛北部最大的地方城市。
高丽王朝时期,王建仍将佛教定为国教,并且还将中国的儒教思想及科举制度引进了高丽。因此,为了加强对贵族子弟的儒学教育,于992年在开城建立了最高儒学教育机关—国子监,这是朝鲜最初的大学,设有国子学、大学、诗文学、律学、书学、算学等6个学科。总占地面积为2万平方米。1308年改称为成均馆,1356年恢复了国子监旧名,1362年又重改为成均馆。当时的成均馆实际上是一所贵族子弟学校,学制4年,所有学生都必须住校修习儒家经典及封建伦理道德。后来,又增加了4品以下官吏定期轮训进修的职能,具有培训官吏的性质。如今成均馆已成为高丽博物馆,那里古树环绕,气氛静谧,藏有高丽时期珍贵的历史文物,四周有高丽时代著名的石塔和石碑。
高丽国政治强大、文化发达大约是在世纪后期到12世纪,12世纪前期仁宗时代最为鼎盛,在学术、佛教文化与艺术领域取得了全面的辉煌。
到了高丽王朝后期,社会出现了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部有世袭权贵和新兴土大夫之间的严重对立外部,倭寇频频侵扰。尽管当时主管工业的官员崔茂宣从中国商人处学到了火药制造术,并于1377年造出火炮,但对挽救王朝的危难,收效并不太大。一代王朝,风雨飘摇。
朝鲜李氏王朝的建立者——李成桂,本来是高丽王朝的将领。14世纪中叶,由于一次与中国明朝战争的机缘,反戈杀入开京,废黜了禑王,立其子王昌为王,设立了傀儡政权。接着在1392年,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
朝鲜李氏王朝的首都——汉城也有一个离奇的故事:一日李成桂在睡梦中,梦到高丽太祖王建因他建朝后斩杀王姓子孙的事件诅咒于他。李成桂梦醒后因害怕而决意要把都城从开京迁走。历史上李成桂的确严酷追杀过王建子孙,这些人为逃避杀身之祸纷纷隐姓埋名,逃进山野。现在朝鲜半岛姓全、玉、田、甲、马者都是在“王”姓的基础上添加笔画而来。所以一般来说,这些姓氏的人大多都是高丽王朝王建的后裔。
选择新的城址颇费周折。起先,有人推荐鸡龙山,那里因土地瘠薄,水源不足,不适于作国都而遭到很多大臣反对。后来,又选中了汉阳,但最终也因为条件不佳而予以放弃。最后,李成桂派风水大师——舞鹤去寻找新址。他选中了汉城的仁王山。因为仁王山是一座镇基之山,左右有北岳山和南山,宛若两条巨龙扼守宫门,是块凤水宝地。权臣郑道传又站出来反对,说历来王宫都是坐北朝南,而仁王山是坐西朝东,有违圣规。于是,李成桂命郑道传再择新址,最后选中了北岳山的脚下,也即今天我们在汉城看到的朝鲜朝王宫——景福宫现址再建都城。
朝鲜王朝建立后为了稳固王权,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全面吸纳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因此,孔孟之道及朱子学说对朝鲜的影响十分深远。儒家思想体系一直延续了500余年,贯穿于朝鲜王朝整个社会活动的始终。直到今天,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依然在半岛盛行,尤其是在南半部有着十分深厚的社会根基,而且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儒教”的教派。
汉城始建之初,城市的建筑设计和宫殿的形态都体现出传统的儒家思想, 讲究依山面水。汉城背靠北汉山,南临汉江,城中北岳山、仁王山、骆山、南山几座山丘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方位环绕着王宫,由景福宫的主殿勤政殿延伸出去的轴线一直向南伸至汉城南大门。宫内的布局为:东面是宗庙,西面是社稷坛,完全遵循的是儒家传统礼制的“左祖右社”。而整个城市的街区被东西方向的钟路划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面是宫殿、官衙府邸,封建官僚集居;而南面是黎民百姓聚居生活。呈现出了非常等级分明、结构清晰的两元对照的东方封建都城格局。后来历代皇朝修建的众多宫殿使汉城享有“皇宫之城”的美誉,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透过这些华美巍峨的宫殿建筑一窥当年的生活气象。
当年李氏王朝的君王们在四季的第一个月和国家遇到凶、吉时会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宗亲们在宗庙里进行祭拜礼仪。如今在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日,宗庙内依然会举行宗庙祭拜礼仪,由朝鲜王朝血统的全州李氏子孙举行;在宗庙正殿举行的祭礼中的仪礼顺序、舞蹈、音乐与整个宗庙建筑环境配合和谐。仪式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为基础,完整地保存了古代文化的特征和意义。
对于朝鲜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意义最为重大的是,1443年,朝鲜朝一代贤王建立了以郑麟趾等人为首的集贤殿,创制朝鲜文字“训民正音”。该文字是根据天地人“三才”的原理,模仿人的发音器官和汉字形体创制出来的。每一个形似方块字的朝鲜字都是由1-4个字母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拼写而成的。因此,朝鲜文字虽系音素文字,但却带有独体方块字的特征,它既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斜写,还可以写成多种艺术体和拼写成字数相等的对联。
可以说,融合了佛教、儒教并深具朝鲜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在朝鲜王朝得到了最终的确立。
“高丽”与“朝鲜”两代王朝,由于在朝鲜半岛上有着漫长的统一历史,因而在1910年日本入侵朝鲜半岛、本民族统一结束前,这两个词是可以互换的朝鲜半岛的代名词。千年沧桑,弹指一挥间,这一段漫长的统一历史让人不禁感叹唏嘘。千年一统的光辉是不能轻易忘却的,所以今天半岛南北两地的人依然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要求新的统一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而又朴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