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点评专家:陈瑞珍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国际心脏研究会会员、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欧洲心力衰竭协会会员、ISHR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家交流促进会精准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脏康复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多种期刊杂志的常务编委及特约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及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聚焦易损期心率控制,慢性心衰是否应开启“四角”模式?
心衰从住院到出院,其临床病程可分为急性失代偿期、过渡期和慢性稳定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患者特点和治疗需求不尽相同。一般当患者在血流动力学初步稳定后,临床上会启动出院前治疗方案,这一阶段就是所谓的过渡阶段,又称易损期,约持续1~6个月;患者平稳度过易损期之后,就进入了慢性稳定期,治疗方案采取维持最佳剂量的口服药物。
慢性心衰易损期的管理,是降低心血管事件、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心率增快是心衰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患者逐渐进入慢性心衰易损期阶段,心率的持续增快就成了易损期死亡风险增加的重要预测因素,但同时也是易损期治疗的可控因素。伊伐布雷定是一种窦房结f通道选择性、特异性阻滞剂,作用于窦房结细胞,通过特异性的抑制If起搏电流降低窦房结节律,减慢心率。
既往进行的伊伐布雷定与慢性心衰预后研究(SHIFT研究)显示,伊伐布雷定能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并且伊伐布雷定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NYHA分级,重度心衰患者较中度心衰患者改善程度更明显,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SHIFT研究的另一项分析中,以初始心率75次/min为界点将受试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包括初级、次级终点事件等相关评估指标来评估伊伐布雷定的疗效。结果发现心率≥75次/min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心率<75次/min的患者。并且研究发现预后的改善程度与心率降低程度呈正相关,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应用伊伐布雷定后降至60次/min左右的患者获益最大,而心率仍在70次/min以上或降低程度甚微的患者获益较小。
此外,对于SHIFT研究中患者的二次分析表明,患者是否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合并症与预后密切相关,但伊伐布雷定能够安全平稳有效地降低心率,从而降低患者心血管死亡、心衰加重入院等终点事件的发生。值得一提的是,既往也有研究表明伊伐布雷定控制心率具有基线心率依赖性,当心衰患者静息心率较慢时f通道大多处于关闭状态,伊伐布雷定抑制的开放的通道较少,降低心率幅度小,因此,临床使用安全性好。
这是一例中年男性、为左室增大并弥漫性运动减弱,且心率明显较快的心衰患者。进入易损期(即疾病稳定期)及时应用伊伐布雷定,在逐渐加量过程中,心率得到较好控制,症状好转。为患者带来了较好的远期预后。
病例详情
CASES
病例作者:浙江省人民医院 傅建伟
基本信息:
患者男,51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5年,加重1月”于2016年1月16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休息数分钟即可缓解,无夜间阵发呼吸困难,无下肢浮肿,患者未予重视。5年来患者上述胸闷气促症状反复发作,性质基本同前。
1月前感冒后出现胸闷气促加重,稍活动后即可出现,伴双下肢浮肿,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肺部CT提示“间质性肺水肿,右侧少量胸腔积液”,予“地高辛、呋塞米、螺内酯、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等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有所缓解,后至我院门诊查心超提示“双房、左室增大(LVDd 55 mm),左室弥漫性运动减弱(EF 22%),主动脉瓣回声增粗伴轻度返流,中度肺动脉高压,二尖瓣和三尖瓣轻度返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拟“心功能不全”收住入院。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
个人史:吸烟10支/天*30年,未戒;否认饮酒史。
家族史:父亲、1哥及1侄子均有“心脏扩大”病史。
入院检查及诊断:
患者体温37℃,脉搏10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7/79 mmHg。神志清,精神可,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未及肿大,皮肤巩膜无黄染。心界稍向左扩大,心率(HR)109 bpm,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2015年1月8日心电图检查(ECG)如下图,HR 112 bpm。
心脏超声提示,双房、左室增大,左室壁弥漫性运动减弱,左室收缩功能减退(辛普森法测得EF 30%),主动脉瓣回声增粗伴轻度返流,中度肺动脉高压,三尖、二尖瓣轻度返流。LVDd 55mm,PASBP 53mmHg(如图示)。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糖化血红蛋白、抗核抗体和免疫固定电泳均未见异常;TNI 0.009 ng/ml、BNP 308.5p g/ml;
生化检查:TC 4.21 mmol/L、LDL 3.06 mmol/L、K 4.93 mmol/L、Cr 99.7 mmol/L、Glu 5.86 mmol/L、Alb 43.2 g/L、ALT 24 U/L、AST 29U/LL;
CT提示,右肺小结节,炎性灶考虑,建议复查;颈动脉B超提示,双侧颈动脉硬化。
总体检查可知,患者窦性心律,平均窦性心律为98bpm;房性早搏141次,其中房性心动过速6阵,成对1对;室性早搏2088次,多源性,其中室性心动过速4阵,成对7对;ST-T改变。
初步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
双房、左室增大,窦性心动过缓,
心功能III级
治疗经过:
给予患者呋噻米20mg po qd、螺内酯20mg po q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mg po bid、地高辛片0.125mg po qd、培哚普利片2 mg po qd、比索洛尔1.25mg po qd进行药物治疗。
并行冠脉造影治疗。冠脉造影情况如下图所示。
治疗后患者恢复尚可,予办理出院,定期复查。出院药物调整如下:呋噻米20mg po qd、螺内酯20mg po q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mg po bid、地高辛片0.125mg po qd、培哚普利片4mg po qd、比索洛尔2.5mg po qd、伊伐布雷定2.5mg po bid。
随访及复查:
2016年2月29日复查心电图示,HR 86 bpm;调整伊伐布雷定剂量为5 mg bid。
2016年3月3日复查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增大,三尖瓣轻度返流,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减退,LVDd 61 mm、EF 47%、PASBP 36 mmHg。
2016年5月18日复查心电图示,HR 74 bpm;伊伐布雷定剂量调整为7.5 mg bid。
2016年6月22日复查心脏超声,患者LVDd 58 mm,EF 52%,PASBP 36 mmHg。
在维持出院用药方案的情况下,在后续2016年10月22日、2017年2月8日及2017年11月29日的定期复查过程中,患者EF逐步提升62%,LVDd达到53 mm。
专家点评
该病例描述了一位51岁男性患者,因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5年,加重1月入院治疗。入院后尽快完善相关检查,排除了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病因诊断扩张型心肌病,予以规范化的药物治疗,期间患者心率持续偏快。此时,傅医生等根据既往SHIFT研究所观察到的,即伊伐布雷定降低心率程度与基线心率呈正相关,也就是基线心率越快,伊伐布雷定疗效越显著。在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治疗后适时的加用伊伐布雷定,并逐渐调整剂量,定期随访心脏超声,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临床指标明显改善,或有助于患者远期预后的改善。
回顾该患者诊治经过,该患者入院时TNI 0.009ng/ml、BNP 308.5pg/ml并不是很高,但心率明显偏快,心功能较差,经过傅医生等的治疗,有效控制了心率,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好转。该病例也提示我们,持续的心率增快是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需及时、有效进行干预。总体来讲,该患者的治疗经验值得临床借鉴。
但若将下述几点进行改进和完善,则可更好为同行提供借鉴。首先,心超LVEF值的测量方法需统一,进而避免误判;其次,应完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出院时血压、心电图、心衰指标等内容;第三,出院后定期复查应补充其他可反映病情变化的指标;第四,比索洛尔的应用剂量调整不够明确,2019年1月的心脏超声结果相较2017年12月检查结果的变化与药物的剂量是否相关,也值得我们思考。
最后,该患者的父亲、兄长、侄子均有扩大型心脏病史,极有可能是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因此,还应加上对该患者后续诊治的全方位思考,或增加基因检测结果,从而更好评估患者预后及今后ICD治疗的可能性。
小贴士:
疫情期间,国家医保局发布相关文件通知,鼓励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单次处方用药量,慢性病处方可调整至3个月。减少如慢性心衰患者到医院就诊配药次数,保障疾病控制,更做好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