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一只白色的氢气球出现在吉林省汪清县的街头上空,远远望去好似一轮圆月。县里的居民纷纷拿出手机拍照,随后惊呼:上面有人!
被困在氢气球上的是两个当地的农民,他们在山上乘坐氢气球打松塔,一时不慎随气球飘走。好在二人会操控氢气球,在经历了一段奇幻的空中“漂流”之后,气球在大兴沟河东加油站附近平安降落。
坐着氢气球打松塔,这种看似魔幻的画面,在汪清县经常出现。东北部分山区盛产红松,在三四十米的树梢高处,挂满了仿佛山间铃铛的松塔。秋风将树叶染红的时候,松子也即将成熟,很多人就涌入林区,坐着氢气球飘到树梢,采摘松塔,人们称呼他们为“打塔人”。
然而,看似浪漫的采摘之旅隐藏着种种危机,一不小心,氢气球就可能飞上天。2017年,同样在汪清县,一位“打塔人”因固定氢气球的绳子松开了,连人带球被刮上800米高空,开始了一场跨越50公里的飞行。在绝望中,他通过手机录下视频,告诉成婚刚一年的妻子:“乐观面对生活,我飞了!”手机镜头的下面,是蜿蜒的山脉,是苍莽的林海,一旦降落失误,后果很难想象。好在,他最终迫降成功,等来了救援人员。
同年10月,吉林临江市,59岁的毕克生在打塔时失踪。氢气球没栓好,突然起飞,几秒后消失在山里,带走了吊在筐中的“打塔人”。毕克生没有携带手机,在其失踪8天后,家人放弃了寻找,至今没有消息。
大兴沟森林公安局的刘警官告诉本报记者,盛行用氢气球打松塔以后,一不小心飞上天的事情偶有发生。“你刚才提起的视频,我还以为去年那起(案例)。”他说,如今使用氢气球打塔,要提前向有关部门报备,这次两位村民是偷偷“起飞”的,降落后已被镇派出所带走。
在氢气球没流行之前,“打塔人”靠脚扎子,一步一步爬到树顶。那时候,打塔最大的危险是“坠落”,赶上大风天,两棵树的顶端都会碰到一起,站在树上的人自然也不安稳,不少人失足跌落,受伤甚至身亡。即便如此,丰厚的报酬依旧引了很多人,工作一天至少能赚五百元,熟手可以选择计件算钱,一个月干下来,至少收入2万元。
2015年,吉林省敦化市的王玉宝等人,率先将氢气球引入打塔工作。将气球打好气后栓在树上,工人们坐着气球飘到树梢,一天能打下四五千个松塔,不仅工作效率翻倍,还避免了坠树的危险。然而,随着氢气球打塔潮的兴起,“飞天”事故又屡屡发生。
本报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更加安全的松子采摘方式——机器采摘愈发多见。用机器采松塔,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减少了雇佣成本,降低了打塔的危险性。遗憾的是,一般的机器只能采摘到20米左右的松塔,因此只能在人工松树林内使用,无法推广到原始红松林内。
在小兴安岭长大的王老汉说,小时候,每到深秋,村里挨家挨户都上山捡松塔,根本不用呼哧带喘地攀爬高高的树干,哪儿山高树密往哪儿去。因为夜里大风摇树时,枝桠相互碰撞,熟透的松塔都纷纷滚落。捡塔子也不用费劲拔力地四处撒么寻找,草丛中枯枝内石缝里到处都是黄澄澄颗粒饱满的松塔。卖不完的松子被大家吃进了肚里,烙饼包饺子蒸包子,或者干脆放在炉盖上烘烤,别有一番滋味。本报记者 李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