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的你》中两个相互扶持的少年,最终还是迎来了美好的结局。
镜头中的主角,有暴力,有悲欢离合,但也有朦胧的感情,不甘的态度。
从某种程度来说,陈小念和小北是幸运的。他们至少是一个独立的人,在面对生活不公和虐待时,依旧有自救的能力。
今天想探讨的,是另一种“暴力”——“控制式暴力”。它来自内部,来自身边最亲的人——父母;他们用一种近乎窒息的手段,将孩子的人生控制、绑架、按自己的意愿强行改造。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暴力,更可怕。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作者吴晓乐,台北教育作家,从高中开始担任家教,见证过无数高考教育下的病态家庭。她说:这也是我多年来的感悟,有些人就是不适合走入婚姻,或者为人父母。
和内地相比,台北就业环境更严峻,高考压力丝毫不低,家长控制欲日渐膨胀,恨不得把家搬到学校监视孩子一举一动。悲剧的是,这些孩子非但没有变优秀,在看不到希望的成长路上,反而越走越偏,甚至误入歧途、绝望自杀。
控制型父母有多可怕
蔡汉伟17岁,最恨的人是他的父母。
“我花了很长时间认清一个现实,我这个人和我的父母,只能择一存在。”
12岁那年,蔡汉伟和同学课间打闹,不小心撞到了头,回家后吐了。医生说,这是脑震荡。汉伟妈火急火燎跑到学校,叫上了七八个孩子的父母,一顿大骂:“你们这些失职的家长,教出一批不知轻重的孩子,最后受害的反而是我儿子,全部要赔偿!”“还有你,也有错,错的最严重就是你。学生打闹时你没在场就算了,连病了都不及时通知家长,做老师的,你不难为情吗?"
所有家长和班主任都低下头来,汉伟妈转过身对儿子说了一句话,“不管你长得多大,妈妈都会保护你的。”这句话也有另一层含义:“不管你长得多大,妈妈都会控制你的。”这话蔡汉伟听的发抖,他觉得母亲像一只怪兽。
在整个读小学的过程中,母亲频繁出现在班级里,给同学带小饼干,请全班吃早餐,还会跑来学校讲故事,很多学生都知道她。以前大家都喜欢带饼干的阿姨,但随着年岁增长,心智渐熟,心生厌烦。同学开始远离蔡汉伟,而母亲这次大闹天宫,算是彻底将蔡汉伟推出了同学圈。
国际上流行一个词叫“直升机”父母,说的是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蔡汉伟的妈妈就是典型的“直升机型”父母,她紧张孩子的一切,担心他有没有饿了冻了,所以她恨不得把家搬到学校里,恨不得24小时孩子都在她的视线范围内。
小的时候,蔡汉伟当然很享受这种照顾,他为有这样的妈妈骄傲。但当到了青春期,独立人格慢慢发育出来时,就会开始厌恶。厌恶不代表会去反抗,被庇佑长大的孩子,没这个勇气和能力。这也是控制型育儿最可怕的地方,心血全扑上去,非但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反倒造就出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寄生虫。
控制型教育出的,是寄生虫
若娃是作者见过最漂亮的学生,杨太对她的学习要求就是,不考倒数第一成为笑话就好。
家教第一课,杨太习以为常地坐在旁边,说所有家教在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后来在我劝说许久后,杨太终于出去,但不允许关门,她要保证可以听到屋内的声音,怕有什么风吹草动。
为了方便学生及时提问,我都会和学生留下联系方式,但若娃说,“我很少用手机。”网络如此发达的世界,不怎么用手机,多少有点不同寻常。多次询问后,若娃才偷偷说,“因为妈妈会偷看手机,之前和一个女生聊天,妈妈偷看到了我的手机,打电话给那女生。那女生吓哭了,再也没和我来往。”
看似对女儿学习要求很低的杨太,其实也是典型的“直升机”父母,她要知道孩子的一举一动,却不知道孩子已经感受到了这种监视。
当孩子觉得被监视是正常的,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人格。若娃每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发呆,等妈妈回来,看韩剧。她的成绩差,但自从妈妈找了很多医生“证明”自己有多动症后,她觉得解脱了,她甚至觉得自己必须要吃药,必须要有多动症。她不喜欢读书,但也对生活没什么希冀。
但正如作者所说,“若娃最后去了哪家学校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她爸爸是证券公司的高级经理人,不会让惟一的孩子受苦。”这样的人生好像也没什么毛病,但剧透得如此露骨,可能就是最绝望的人生。没有人对她有希望,没有人觉得她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就像一条寄生虫,寄生在家里,被抹杀了独立人格,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一眼就能望到生命的尽头。对孩子来说,这不是爱,这是毁灭,赤裸裸的毁灭。
控制是会遗传的
明玉希望女儿茉莉能考上北一女中,初中就给茉莉定了每一科都要九十分多的标准。
茉莉有次数学没及格,明玉拎起电视旁的藤棍,一顿抽打。
茉莉知道,北一女中是妈妈的梦想,高中想考时发挥失常,外公只给了两条路——要么念别的学校,要么嫁人。因为赌气,明玉选择嫁人,才有了茉莉。
没辜负母亲的期望,茉莉考上了北一女中,还读了硕士,导师觉得她有潜力,想推荐她到美国读博士。但母亲不同意,她已经物色了一户好人家,小伙子是台大医科生。茉莉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嫁给了永信,生了女儿小叶。但小叶没有遗传父母读书的天分,就爱一个人安静地画画,不和人接触,明玉觉得小叶有病。小叶意外听到了外婆的话,后来作弊考了前三。
茉莉从老师那里得知后,才发现,女儿和自己当初一样,正在复制自己的路,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而牺牲自己的想法。明玉的控制型教育和思想,影响了茉莉,茉莉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这种影响都是无声无息的,就连当事人自己都不会知道。
你曾被控制型教育伤害过,你不反抗,不挣扎,你就会将这些伤害投射在孩子身上。就算你不伤害孩子,当伤害折射到孩子身上,你没办法保护她,就变成了抹杀独立人格的同谋。
读书天赋不会遗传,但控制欲是人类天性,一脉易相承。
为什么父母对孩子大都有控制欲?
为什么父母们都想控制自己的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走?故事中纪太太有句话恰好回答了这个问题,“父母的成败是和孩子绑在一起的。”大多数父母认为,自己的成败和孩子绑在一起,孩子的成败决定了父母的幸福。可大家没想过,这个世界没有谁和谁的成败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的成败只跟自己有关。
你总觉得孩子成绩好,你就有面子,那你的孩子只是满足你虚荣心的工具。同样,你希望他能按照社会期待的标准来走,却忽略了基因多样性的生物理论。
就像作者写的:一样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个世俗眼中的成功模范,也可能将一个小孩的天赋摧残殆尽。只是后者的情形没人关心,我们不喜欢失败的例子,只想倾听教育神话。
现实是,你不喜欢听,不代表悲剧就不会发生在你的身边。你希望他能在你的庇佑下长大,却抹杀了他独自应对风险的能力。说得再残忍点,你不是希望孩子能好,你只是图个心安,图一个成功的安慰。
放下是惟一的解决方案
这本书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上线时引起全球轰动,豆瓣评分8.4,堪称台湾版《黑镜》,足见影响力。
吴晓乐写道,“我们常说,父母对小孩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我不这样认为,至少在茉莉的例子上,我清楚地看见一个母亲,一步一步地学习爱自己的女儿。”
对这句话,我深以为然,爱孩子不是个无私奉献的活,只需付出不求回报便可。或者高傲地闭门造车:“小孩是我的,我知道怎么做对他最好。”
爱孩子更是个技术的活,没有谁天生就是个好父母。你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甚至不断地进步,跟上孩子的步伐、跟上时代的变迁。当然,你最需要学习的是:在恰当的时候,停下脚步,放下双手,让孩子慢慢往前走,不需要你们,只他一个人。
就像纪伯伦说的:你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作者:小狼女)
编后语:
选择刊登这篇文章,是被“都是为你好”这句话触动。这是为人父母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却也是孩子内心深处最不认同的一句话。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用这样的思维控制孩子的父母,他们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甚至为自己的“全然”付出而感动了自己。不仅如此,他们的思维闭环中,孩子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与他的教诲有关,孩子无法按照他们的要求做到的那些事情,都是孩子“不听话”造成的。总而言之,控制型父母是全能且完美的,他们都是对的,错的那个永远是孩子,他已经如此用心良苦了,孩子还是顽固不灵,对不起他们的永远是孩子。而今,控制型父母不是单打独斗,他们以为孩子学习好为名,组成各种小团体,他们彼此取经,彼此分享经验,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彼此感动着,在伤害孩子的路上结伴同行,听不进任何“谗言”,甚至把那些发表“谗言”者当做是吃不到葡萄的“羡慕、嫉妒、恨”之辈。失控对他们而言是无法想象,也不能去想,去面对的,谁要是跟他们谈及这个话题,他们会视作这是对他们的“诅咒”。而当孩子完全放弃反抗,也放弃自己的时候,控制型父母的绝望也是天塌地陷式的,因为之前他们已经用尽全力。
(图文来源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LMbmW8BxtCz63RLk__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