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齐云山,看石桥岩奇观

2019-09-27   中华人APP

黄山市齐云山以其丹霞地貌、摩崖石刻、道教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其后山有静谧的云岩湖,而云岩湖西岸的石桥岩,乃一大奇观。

齐云山

石桥岩的长度约90米,宽约8米,穹高达26米,跨度近40米,顶厚10米左右。若从东向西透过桥孔观看,宛如半月。在桥的西面有一山峰,卓立于石桥岩的桥洞之中,像一只石猴,也像一只玉兔,故名曰"猴子望月"或"玉兔捣月"。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白岳日记》中赞石桥岩曰:"岩之右,一山横跨而中空,即石桥也。下空,恰如半月,坐其下,隔山一岫峙立,拱对其上,众峰环侍,较胜齐云天门,即天台石梁,止一石架两山间,此一山高架而中空其半,更灵幻也。"

这里,徐霞客先生明确指出,天桥岩胜过齐云山一天门的象鼻岩和天台山的石桥。每当风云际会之时,簇簇云雾自桥下奔涌而出,似香烟迷漫,人立桥畔,疑似通往仙山琼阁。

云岩湖

已故黄山市的老市长吴存心1988年曾写过一篇文章,将石桥岩与美国的彩虹桥、贵州的天生桥做比较,他写道:"美国犹他州的彩虹桥,以高峻窄险见奇,有天下第一天然石拱桥之誉,被载入《八十年代世界之最》一书。我国贵州省黎平县的天生桥,则以桥拱跨度雄伟而驰名。而齐云山的石桥岩,与美国彩虹桥相比,彩虹桥形虽似,体略小;拿它和贵州的天生桥对照,石桥岩虽规模不如,但天生桥却失之匀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石桥岩形体皆备,又兼具彩虹桥与天生桥二者的优势。"

唐朝韦绶曾在石桥岩旁建石门寺,现今已仅存残迹,石桥岩的岩壁上有唐代至清代的碑铭和摩崖石刻40多处,石刻分题词、吟咏、记游等,正、草、隶、篆诸体皆备。北宋熙宁年间撰刻的一座断碑《岐山石桥岩碑记》,除了描绘石桥岩的概况及佛殿"石门精舍"外,还特意记述了此地的泉与水。碑记曰:徽之山,大抵赢于石不足于水,而岐山岩皆石,石石皆泉,泉泉又皆石。描述了这里山、水、泉、石融为一体的情状,自豪之色,溢于言表。

石刻中,著名的诗词还有:

"吾家后室烂柯山,空洞虚中十亩宽,此处石桥浑相似,只稍一局片时闲。"系隶书,为(南宋)绍熙癸丑邹补之所题;

石桥岩

"结伴到来幽意偏,殊怜胜景隔尘缘,石龙泉落寒侵骨,岩势如虹驾碧天。"系行书,为明嘉靖四十五年黄来然题;

"两山环合势相迎,中有修梁石幻成,天地既能开此秘,我来识面胜闻名。"亦行书,为南宋嘉定八年池阳王东题;

"阿弥陀佛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系楷书,为明镜道人所题。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名人涉及汪道昆、詹景凤及当地的官员等。巨幅石刻还有"亘古奇观""詹东图读书台""福寿康宁""大石桥""德政碑""状元"等字样。桥的右侧崖下,有一洞,其顶部有龙凤二泉交替飞洒,颇为神奇。桥南端有天泉书院旧址,系明代湛若水讲学之地。

天泉书院的左边,还有詹东图读书台,詹景凤为明代书法家,字东图,号白岳山人,因郁郁不得志,无意仕途,便寄情山水,在石桥岩附近辟台筑书斋以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