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征战高句丽,结果真的像韩国说的那样李世民被俘、求和吗?

2019-06-20   关河南望

隋朝时期,位于辽东半岛南部的高句丽快速崛起并且屡次骚扰隋朝边境,惹得隋炀帝大怒,接着开始三征高句丽。最后的结果是不仅没能彻底消灭高句丽,还直接导致了隋王朝的分崩离析。到了唐王朝,为了彻底解决高句丽这一麻烦,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45-648年发动了针对高句丽的全面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向来战功卓著的唐军却始终无法彻底消灭高句丽,最后竟逼得李世民不得不铩羽而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像韩国历史说的那样,李世民被俘然后跪地求饶吗?

李世民

鉴于隋炀帝兵败灭国的历史,李世民自然不会动用过多的军队。分派水路两方面军队向朝鲜半岛出发,陆军人数6万多,海军征调江淮流域4万水师,总计兵力10万左右。陆军渡过辽水,直攻盖牟城(沈阳塔山山城),截断了高句丽依靠辽水的上下游通路。水军直接抵达辽东半岛南端的卑沙城(大连市金州区),随后沿海岸直达鸭绿江畔。水军在李绩的带领下屡破敌军,先后攻占数座城池,斩首高句丽、靺鞨兵两万多级,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于唐朝。

公元645年夏天,唐军拿下辽河流域及辽东半岛南端,李世民、薛万彻和长孙无忌在辽宁营口的安市城下一举击败靺鞨和高句丽援军十余万,高句丽的主力部队就此被消灭。

战争的前半段基本上可以说是打得顺风顺水,但只有安市城之战,不仅战况惨烈、难以攻克,最后还逼得李世民不得不班师回朝。也就是在这场战争中,被韩国说成是李世民被俘、跪地求和,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李世民和李世勣的部队达到安市城后,安市城的守城者见到唐太宗的旗帜就在城墙上破口大骂,李世民勃然大怒。李世勣怒火中烧,向李世民请求“破城之日将城中男子一律斩杀”,得到李世民允诺。这话一说出来,安市城的守军越发地害怕,反而激起了他们誓死保卫安市城的决心。安式城的守卫者一个个视死如归,奋力抵抗唐军,誓与唐军共存亡。

常年征战的李世民对敌军总有一种异常的敏感,有一天李世民听到安市城内有杀鸡宰猪的声音,想必是高句丽在宴请守城部队,准备晚上突袭。于是就把这一猜想告诉了李世勣,李世勣当即率领精英部队做好突袭准备。不出所料,当晚安市城守军真的对唐军进行了突袭,不过早有准备的李世民还是率兵击退了高句丽的进攻。

安市城地势难攻,面对如此坚固强悍的堡垒,李道宗命令军队在城东南筑土山,以此来逼近城墙,军队在轮番交战的过程中用冲车炮石毁城楼。一方面安市城的守军部队不断增高城墙,及时立木栅来堵塞被毁的城墙,另一方面唐军不停地筑山增高。几番激烈斗争中,土山已经高出城墙几丈高,李道宗开始派兵严防驻守。这里相当于进攻安市城的必要关隘,但是驻守山顶果毅都尉傅伏爱竟然擅离职守。土山山顶坍塌压倒城墙之时,高句丽守军组织百名英勇敢死队冲出城墙缺口,火速多占土山。

最关键隘口被安市城守军占领后,李道宗决定再次夺回。派出了最精锐的部队一天轮番拼杀六七次,打了三天也没有攻克下来,这里已经成为征战高句丽最激烈的战场。公元645年10月,天气骤寒,草枯水冻,唐军粮草供应不足,李世民无奈之下只得下诏退兵。

撤兵之前,李世民十分欣赏安市城的顽强抵抗。特别赏赐百匹绸缎,城主杨万春则登城拜谢,并目送唐军回国。敌对的双方在这张战役中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水准,离别之际英雄惜英雄,颇有中世纪的骑士风范。

据记载,李世民征讨高句丽,一共拿下10城,但是因为没有攻克安市城,并不能称得上胜仗。但在最后时刻,李世民没有意气用事继续攻城,而是及时撤退保留实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下场,实为上上策。

这场战役不仅歼灭了高句丽10余万军队,完成了对高句丽毁灭性的打击,还缴获了大量物资装备,将所攻占地的百姓强行迁回大唐境内,将辽河流域重新纳入中原版图,这些都为后来唐高宗彻底灭亡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唐军回长安的途中,李世民病痈,在并州修养了好几个月才回到长安。一些史学家认为李世民在攻克安式城的时候受了重伤,但具体什么伤说法不一。至于韩国所说的李世民被人射瞎一目、被俘求和、全面覆灭的故事,纯属自己关起门来的美好想象。在韩国的定林寺,依然耸立着一座石塔,记述了唐朝大将苏定方平定朝鲜半岛百济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