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养独觉并发愿,出生富贵证不还
从前在舍卫城里,住着一位财富圆满,名叫德卫峡玛的婆罗门;他有一位关系密切的朋友,住在邻近的德卫夏城,名叫杰日婆罗门。
杰日婆罗门的妻子名为舍利,因此他们的小孩名为“舍利子”;德卫峡玛又称为“能持婆罗门”,故而他的小孩名为“能持子”。舍利子和能持子从小青梅竹马一块儿长大,同窗共读,互相鼓励帮助,很快就学会基本论典,完成学业。
舍利子又进一步学习深奥的论典和辩论,到了十六岁时,就已经打败许多的大辩论家。后来,舍利子跟随世尊出家,成为阿罗汉,佛陀授记舍利子为智能第一。
能持子后来娶妻成家,并成为引胜国王的大臣,经常往来于宫中,做很多事。但他常常仗恃王权,对人民征收重税,夺取人民的财物。
有一天早上,舍利子观察到教化能持子的机缘已经成熟,因而着衣持钵往能持子家走去。当时,能持子正在指挥工人挤奶,一看到舍利子从远远的地方走来,高兴地跑上前抱住舍利子,激动异常,对舍利子说:“久违的老同窗,今日重逢,我太高兴了,请您光临寒舍,让我好好地供养您鲜奶。”
舍利子委婉谢绝:“老同学您有这份心就够了。我非常感谢,但您的家我是不会去的。”
“我们分别这么久了,好不容易才见面。如果您不去,我会很难过的!您为什么不愿意到我家呢?”能持子疑惑不解地问。
舍利子说:“因为目前我们彼此的行为完全不同,你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于礼我们可以打招呼,但去你家没多大意义。”
“舍利子,您不要这么说。我是个在家人,为了生活,总是会有一些不得已的事啊,否则,生活怎么过得下去呢?我上有父母,下有妻小与亲戚朋友,都靠我维持他们的生活。为了依靠国王,还得护持土地神、天神,供养沙门、婆罗门,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倘若如法行事,那怎么行呢?”能持子解释自己的行为。
舍利子告诉他:“既然这样,我问你一个问题,能否好好回答我?”
“可以,我一定好好回答。”
“你刚才说你是为了父母、妻小、亲朋等而不得不做坏事,那么假如你还没来得及忏悔便死了,随业堕入地狱,阎罗王以各种兵器击打残害你,你非常难忍,你祈求他不要打杀你,因为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母才造业的。请问阎罗王会不会原谅你?”
“舍利子,阎罗王肯定是不会饶我的,只有自作自受。”
“我再问你,一个人为赡养父母去做正当合理的事,自己与父母都能得到很大的安乐,自己也积累很多的资粮。如果这样,父母是否很高兴?”
“那当然。”
“如果你为妻子亲眷等造恶业,随恶业而堕恶趣,阎罗君会不会因为这是为别人造业而不打你、惩罚你?”
“那绝对不会放过我的。”
“如果你为了他们如理如法地行持,他们也会善待你,这个没有什么疑义吧?”
“确实没有什么疑义。”
“所以,人享受生活不一定要造作恶业啊!”
通过舍利子一步一步地点化,终于使能持子清醒过来,他生起很大的后悔心,忍不住大哭了起来,边哭边用衣服揩着泪水,对舍利子忏悔说:“舍利子,我以前的行为确实不如法。加上最近又娶了个小老婆,为了满足她的物欲需求,为此也做出很多的坏事。现在,我愿意把她送回娘家,在您面前受持五戒。”于是,舍利子慈悲摄受他,为他授了五戒,圆满后,舍利子就回去了。
过了很久,舍利子安住在南印度的森林中,遇到刚从王舍城来的比丘,经询问这位比丘后,知道能持子对佛陀与正法仍具有很大的信心与欢喜心,但目前得了严重的疾病,命在旦夕,因此连夜赶往王舍城。
能持子重病卧床,看见尊者亲临探病,非常欢喜,想要勉力起身却是力不从心。舍利子连忙摇手示意他不用起来,并且轻声细语地亲切询问:“老同学,病有没有好转一些?……”
能持子有气无力地说:“舍利子!我已经不行了,从早痛到晚。”歇了一会又说:“我的头痛得仿佛要炸开,我的肚子痛得比屠夫把牛的内脏全掏出来再塞回去还痛,我浑身滚烫,就像在烈火里烧烤一样,病情没有半点好转的迹象。看来是活不久了。”
舍利子对他说:“能持子,我问你,你好好地回答我。你觉得地狱与饿鬼哪个好呢?”
“饿鬼好一点。”
“饿鬼与傍生呢?”
“傍生好一点。”舍利子继续发问,如此依次问到欲界的最后梵天。
能持子说:“生在梵天是最好的。”
舍利子说:“如果你觉得梵天的果位最好,那就好好听我传授给你四无量心的教言,你好好作观,绝对能转生天界。”传完教言后,舍利子就回去了。
此时,世尊观知舍利子没有对他传究竟的法,只能升天,不能得圣果,因而在舍利子离开后,立即以神通力显现在能持子面前。能持子见到世尊,便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于是佛陀为他传授相应的法要,能持子当场证得不还果。接着,佛陀又显示神变,比舍利子先回到住处,坐在那里等舍利子。
世尊问:“舍利子,你去哪儿了?”
“世尊!我去给能持子传法。”
“你传的法不究竟,在你走后,我又为他传法,他证得不还果。”
舍利子赞叹:“善哉!善哉!如来神变无比,如来度众无边!”
那时,比丘们请问世尊:“世尊!能持子是什么因缘生在富贵之家,后又对佛生欢喜心呢?请世尊为我们开示。”
世尊说:“这是由于他前世愿力的缘故。很久以前,在龙天国王治理无争城的时候,国家太平,人民无争。但国王手下有位大臣,经常仗恃王权,暴取赋税,挥霍浪费,生活享乐。
当时,有位穷人见了,觉得应修一些善法。后来他遇到一位独觉,便尽力供养,供养圆满后,独觉示现神变飞走了。他观想自己在独觉面前恭敬顶礼发愿:
‘以今天供养独觉的善根,愿我将来能生在富贵之家,像国王手下的大臣那样,依仗王权,享受美好的生活。’
比丘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当时的穷人就是现在的能持子。
另外,在人寿两万岁迦叶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个人皈依佛门,受了居士戒,临终时发愿:
‘希望在释迦佛出世的时候,我能令佛欢喜,证得圣果。’
当时的居士就是能持子,因为这两世的愿力皆已成熟,所以今世他先作大臣,仗恃王权,暴取豪夺人民的赋税,奢侈享乐;后来再遇佛,生欢喜心,得证不还果。”
供佛的不思议果报
佛陀时代,有修习外道法门的五位兄弟,生活贫苦,因此想学习外道的生天之道,希望可以远离饥寒交迫之苦。
有一天,老大“耶奢”召集弟弟们商量:“我们五位兄弟年纪都不小了,如此潦倒地过日子,总不是办法!不如专心修苦行,早日得到禅定,就能够生到天上去享天福。”老二“无垢”、老三“乔梵波提”及老四“苏驮夷”,听到老大这么说,立刻欣然同意。只有老么“弗那”迟疑了一会,心想:“跟着兄长们修苦行也有许多年了,仍无法解答自己对生命的疑惑,不如留在山下,或许能找到生命的真义。”于是他说:“兄长们,我想先留在山下,如果你们有任何需要,我也好护持你们。”
兄长们也不勉强弟弟,隔天一早就出发上山了。弗那则照常耕种着家中惟一的一亩贫瘠田地。晨风徐徐中,突然,远远地走来一群托钵僧侣,仿佛破晓晨曦中一道曙光,尤其是为首的僧众,散发着无比的祥光瑞气,庄严相好的仪表,令他久久不舍移开目光。
原来这位正是久闻已福慧圆满的佛陀,来到此地托钵!弗那喜不自胜地飞奔回家,把最好的白饭满钵地虔诚供养世尊。之后,弗那继续他一天的耕种,直到太阳下山。
隔天,当弗那踏出家门,准备下田时,赫然发现,田里原本干枯的稻禾,竟然变成一株株金黄色的稻禾,散发出一片柔和金黄的光芒!而且长得又高又壮,长达数尺,结实累累。
一阵欢呼跳跃后,他立刻小心翼翼地割了一些黄金稻禾,冲到最热闹的市集去,让大家瞧瞧这么不思议的稻子。当然,这些稻子很快就被大家抢购一空。于是弗那又回去割了许多到市集卖,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这些稻子割下来之后,竟然很快又生长出来。于是,这小小的一亩田,竟然怎么也采收不尽。
消息传出以后,甚至连国王都带着大臣们亲自下田来采割这神奇的黄金稻子,所有城里的人们也都好奇地来采割弗那的稻子,同样地都采割不尽。当然,弗那很快地便成为全国最富有的人。数月后,到深山修苦行的兄长们,想到弟弟一人在山下过着贫苦的生活,便一起下山来看这可怜的弟弟。发现弟弟在短短数月中,竟然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富人家,惊讶地久久说不出话来。弗那请他们坐下后,便欢喜地说起供养佛陀一钵饭的事。
耶奢等听完后,欢喜踊跃地向弟弟说:“原来供养佛陀有这么殊胜的福报,那么,请弟弟也帮我们做一些欢喜团,让我们四人各拿一欢喜团去供养佛陀。我们不求听闻佛法,或是得到解脱,只求早日生天享福罢了!”
弗那很快地就准备好精致的欢喜团,让四位兄长带到佛陀所驻锡的精舍。见到慈悲的佛陀,老大恭敬地将欢喜团,放入佛陀的钵中,佛陀向他开示:“诸行无常。”接着老二也把欢喜团放到佛陀的石钵中,佛陀告诉他:“是生灭法。”老三恭敬供养时,则听到:“生灭灭已。”最后老四将欢喜团供养后,听到佛陀说:“寂灭为乐!”
虽然他们一时并没有悟到佛陀所说的道理,但是布施之后,都感到满心的清净法喜。当他们回到家里,便兴奋地讨论起每个人所听到的法语,这才发现,原来四句话连起来便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偈子。
带着恭敬供养后的清净心,他们静坐下来,各自思惟着偈语的道理,很快地就证到阿那含果。感恩之余,他们才体悟到外道求生天,享天福,仍是生灭的快乐,天福享完,仍要堕落受苦。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佛所,请求剃度出家,继续用功修行,不久就都证到阿罗汉果,永出三界生死轮回之苦,进入圣道。
无言的大智
惠能做了弘忍的接班人,神秀很不服气,一天,他对得意弟子志诚说:“你聪明足智,我派你到曹溪去听惠能讲法,看看他到底哪儿比我高明。不过你不要让惠能知道是我派你去的。” 志诚欣然受命,翻山越岭半个多月,终于到了曹溪。他不通报来处,坐下就听惠能讲授佛法。 志诚不听则已,一听顿时感到心明神悟,肃然起敬,向惠能施礼,说:“我从神秀法师那儿来,在神秀法师那里听不明白的法理,经您一点拨,就开悟了。”
惠能听后说:“原来你是个探子啊。” 志诚说:“未说时是,说了即不是。”我既然说出来了,就无所谓探子不探子了。
禅宗认为真理、智慧也—样,是不可言传的,佛的真正智慧在每个人的自心中,智慧是不能、也不必用语言来表达的,“不立文字”成了“禅”的一种境界。“无言之智”向来被古今中外的智者所推崇。
据说,释迦牟尼涅槃六百年后,有个六十岁的人皈依佛教,这人就是胁比丘。他能言善辩,使不信佛的马鸣愤愤不平,因为马鸣那时很有辩才,自许能破—切言论。 —天,马鸣带着弟子去见胁比丘,说:“一切言论都可被击破,要是我驳不倒你的沦议,我甘愿斩头谢罪。” 胁比丘听了,一声不吭。
马鸣见状说:“原来你徒有虚名啊。”就带着众弟子洋洋得意地离去。走到半路上,马鸣猛然有所醒悟,说:“糟糕,胁比丘比我聪明多了,我已经输给了他。” 弟子们大惑不解,问为什么这么说。
马鸣说:“我主张一切语言都可被击破,这不明摆着告诉人家,我说的一切言论同样是可被击破的吗?胁比丘一声不吭,反而让我无从下手辩驳他,输的是我而不是他啊!我该回到他那里,斩首谢罪。”
不过,胁比丘并没有要马鸣的头,而是让他剃发出家入佛门。 “无言之智”同样体现在维摩诘身上。在《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记载,文殊师利带领许多菩萨去探望生病的维摩居士。他们对入不二法门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文殊菩萨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离诸问答,是为人不二法门。”说毕又问维摩:“居士,我们大家都谈了各自的见解,请问您对此有何高见?”这时,一向“辩才无滞”的维摩诘却“默然无声”,不发—语。文殊见状,赞叹说:“您不用语言文字,才是真正懂得什么是入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