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老洛阳人一说起“四眼井”都津津乐道,“四个眼儿、四个味道”,苦、辣、酸、甜…呵呵,这种闭着眼瞎编的传说,加之“曹操”兵将使用过这口井的真实,“多味井”的传说竟然糊弄了几代人…
如果今天我说:洛阳牛肉汤“一锅两味”,恁信吗?年轻人当然不会相信啦,可“老喝家儿”的老哥们儿会信。
8月17日清晨,再次光临“马武周”家牛肉汤,一边听着老板与几个老汉的吹牛、抬杠,一边细品他家的“甜牛肉汤”。老汉们对国际形势、动态的误判、领悟让我忍俊不禁。
洛阳爷们儿清晨喝汤,这是特殊“权限”,旧时,出力人嘛自然得吃好早饭,吃不起肉的时代,喝肉汤弥补营养乃那个时代的“特权”,不然,怎么能干体力活赚钱养家…
改革开放以后,爷们儿“权限”已经强势淡化,女人也可端大碗坐在人行道上大汗淋漓的享受美味了。
上个月,七里河村的张大哥与我闲聊时说了一句抬举老城人的话:涧西人是喝汤,老城人是…品。没啥文化的老哥哥,竟然把我们吹上了天…话虽不够严谨,但还是有点道理。
洛阳老城人爱喝汤,可这个习好出自何年?谁也说不清,最近的清朝应该没问题吧,百年历史还是有的。
在洛阳有个说法:好的小吃还得去老城…这个不含糊。那么,喝好汤自然也得奔老城啦,实际上是瀍河区,涧西的外地人都把这两个区域整混啦。
上世纪八十年代,见洛阳曲剧表演艺术家王振东在中州渠“水闸”处喝汤,出于对老艺术家的崇拜我也端大碗学喝甜汤并听老人家叙说周边四省趣闻。
不放盐不要菜他们都能喝的很有味,可…我呢?无法理解这帮老汉,好在哪呢,一点味也没有?
闲暇时,伙计们总说:喝汤不放盐才是洛阳老喝家儿的最好境界…可我多次试验,无法过关,毕竟,不吃盐不是我这个年轻人能适应的。
退休后这两年,我又想起来了王老,想起了脖子上搭一毛巾为大家服务的“铁菊花”阿姨,也打听过多次,最后才知道“马武周”就是她老伴儿,如今的店是她家姑娘当家儿,铁阿姨已隐退幕后,在“乐善街”安享晚年。
今日喝汤,再“装”细法儿,先喝淡,后放盐,慢慢的我品出味来了,有没有肉已无所谓了,关键是品汤。还是铁阿姨当年做的味,温润、平和,并无过激、刺激。半碗下肚,暖胃平缓。再喝下去我可实在没这个本事了,那就放盐吧…没想到,我期待的香味快速涌现:青年宫“正义街”的味道快速在我的味蕾涌出,这就是我期待的香味。
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集体化道路的规制,取消了个体户的私营化。那个年代的我们,经常用铁皮桶或大锅去南关或正义街掂汤,饥肠辘辘的排队,总是被牛肉与佐料的混合味道迷惑,口水在不断的下咽…缺油少肉,连粮食都不够吃的年代,让我记住了南关,记住了正义街,记住了朝阳饭店,记住了牛肉汤和“牛杂肝儿”。
五十年了,这个味道依然没变,“一锅两味”的特殊技能还在传承,是集体饭店传给了他们?还是来自祖传?我倒是更相信后者…
网络的发达,让我们得到了实惠,传播的力量早已超越了其他媒体。可“鱼龙混杂”的“闲扯之人”也在网络上故意卖弄风骚,实际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洛阳汤”的魂魄,无法理解老人家们为啥喝肉汤不放盐……
在洛阳,喝汤的最高境界是“品甜汤”,也就是不放盐…为啥叫甜汤呢?也许是忌讳那个“淡”的谐音吧…
喝与品是不同的境界,能品出味来,才是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