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汤馆招牌探析

2019-11-16     洛阳车人

今天午间突发奇想:洛阳的汤馆遍布全城,有好听的名字吗?似乎有似乎也没有。提前说一句抱歉话啊:车人没有贬低任何汤老板的意图,仅仅是商榷、讨论,期望洛阳汤馆有更大的发展。

近些年,很多文化人开始光临最最普通的汤馆,喝与品之间,开始深思“汤”的真味,也开始研磨“汤”的文化。“汤城”“汤文化”开始在洛阳叫响,一小部分汤馆开始装修,整得古色古香,很有文化味。作为老洛阳人,我很看好这样的转变,“小生意”做出了大作为,“喝汤顶饥补充营养”,已开始向“品”档次转化。毫无疑问,这是文化人在为汤馆的未来操心,为洛阳的饮食文化谋发展。

汤:1.热水:汤雪。赴汤蹈火。扬汤止沸。

2.煮东西的汁液:米汤。参(shēn)汤。

3.烹调后汁特别多的食物:鸡汤。菜汤。清汤。这里应该叫:液汁。

4.专指温泉(现多用于地名):汤泉(泉)。汤山(在中国北京市)。

5.中药的剂型:汤剂。汤药。

6.姓。

中国烹饪“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自成特色,香飘四海,风靡世界。在中国烹饪中,除了要求能充分利用原料自身鲜味外,还非常讲究调制鲜味,那便是烹调时用的各种汤。

中国烹饪中制汤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吕氏春秋》的“本味篇里就有“凡味之本,水为最始”的说法。

制作的汤用作调味,对菜肴的味道影响很大。因而行业中有“唱戏的腔,厨师的汤”之说法。

本地文化人称洛阳为“汤城”不过分,九县多区,那个地方能没有汤馆?有人说千家、有人曰:万家,谁知道呢,反正就是多的意思呗,没有谁去真正的统计,也有“高人”形容:洛阳人早餐一顿可消耗一“游泳池”的水…这个比喻夸张吗?洛阳人似乎都信啦。

纵观洛阳这么多汤馆,有没有好听的名字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一定有文化人质疑,因为他们大都喜欢…联想。也会有汤馆老板不满,这个无所谓,我乃商榷,是讨论绝不是贬低与抬杠。

“洛阳汤城”的推介者、汤群群主曹会智先生与我商榷:1、听了想喝,至少不能有不好的联想。2、朗朗上口,易于传播。3、特色分明。我非常赞同曹先生的见解,毕竟天津的“狗不理”,洛阳的“真不同”饭店名字,就是朗朗上口。

在洛阳,汤馆的名称有几个类型:老板自己的名与姓,可当店名,比如:马杰山,马建国,马武周等,也有街名地域名为号:东关、铁谢等,更有炫耀:第一家…偏通俗的有“大众”,显文化的有“知味香”,也有三个“羊”啥的。

我也在洛阳“汤群”混日月,基本不言语,看的多说的少,唯恐得罪了比“公鸡”起的还早的老板们……人家赚的可都是辛苦钱,咱得尊敬人家,何况他们都在坚守传统,弘扬“汤文化”。

如果不是曹先生提醒,我可能会偏激,但还是抑制不住的想说:通俗易懂的名号已经没问题了,汤城、汤文化也夜以继日的鸣响,可文化味重一点的招牌,是不是该考虑啦?既然我们的文化人去馆子是“品汤”,那么,咱也给老板们整几个叫得响的文化招牌?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统一店牌,这个很可怕的现象,必然会阻止我的“幻想”,那些喜欢整齐划一的官员,他们才不会如我之喜欢的联想,统一背景色、统一字体为了漂亮、好看?还为了啥?

我不会熬汤,但每年的春节前也会和老洛阳人一样“煮牛肉、煮牛骨头”熬汤,因为咱老洛阳喜欢吃烩菜呀,这离不开牛肉汤。

三十多年前,我与“马杰山”老先生乃老少结友,喝汤品汤其乐融融。他喜欢我提意见,我喜欢老爷子的干净利落,不断整改…“雅座”乃马老先创,店名这问题他也与我商量过,也请我这个“文化人”给起个好名字,可惜,我真的才疏学浅,没有满足老人家的心愿。后来,他家来了一位名人,没花钱撰写了“马杰山牛肉汤馆”,说话简单的喝汤人那会这样啰嗦,也就是四个字或三个字的叫啦。

啥好听啥不好听,民间早就有定义,“大姑娘叫、新媳妇哼、小孩叫爹头一声”,哈哈,我说的很俗气吗,岂不然,层次有别,素养高深,莫测人家定论,都是街道店名?也太通,都是俗气易懂?也不好谈“汤文化”,雅俗共享岂不是多层满足?

我曾写过“汤馆的布局与改良”,旧的陋习不管你多喜欢,必然被淘汰,新的雅致不管你文化人玩命推崇,依然难被全部接纳,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生活。

探讨就是商榷,商榷人不太喜欢抬杠,文化人喜欢韵味,简单人喜欢直接,那就顺其自然吧,毕竟人是最不好左右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rbJdG4BMH2_cNUgGOR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