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祝贺!”这几天,在巴渝文化、人民视野、思想聚焦、白浪情几大微信群中,一位群友的时评《当疫消停后,我们怎样享受生活?》,从这几个群发出后,被新华网客户端转载,立即一飞冲“天”,向中外传播,仅十多天即冲上105万天量,引起众网友、群友一片点赞喝采。
这位作者叫丁华干,今年67岁,曾任重庆日报原首席评论员,也是重庆市文史研究会会员。丁华干同志长期从事党报理论评论工作,撰写过上千篇社论、评论和言论,获过“重庆市十佳读书人”称号。自2013年退休后,他更是老当益壮,一发不可收,除担任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以外,还策划、组织、参与了不少公益性文化活动。
今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后,他非常关注疫情进展,更被白衣天使们逆行“战疫”的精神所感动,先后撰写了几篇诗文发表在“培育中国特色小镇”网站以及“重庆首评”、“巴渝文化”等自媒体上。
2月中旬,他注意到疫情必将减弱,便在思考:这次大疫以后,人们肯定会非常高兴,新一轮报复性消费肯定会到来,那么首先是吃火锅,然后是复工复产,然后是聚会,再然后是旅游,再然后是……,他按照这个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同时,他意识到,战疫只是阶段性成果,“新冠”也并非绝迹,可能还会“反弹”,还可能由外部“输入”,国外疫情还将处于“上升期”,咱们千万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他在文章中提出:疫情平息后,我们躲过了这一“劫”,重新享受生活的赐予时,千万不要忘了“铭记”:
我们铭记中国的力量!
正是党中央,在突发的大灾大难降临时,以精准的判断、科学的决策、果敢的魄力,作出了重大、全面、及时的部署,先后派出数万白衣天使“逆行”驰援湖北,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并作出史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封城”决定,最大限度控制疫情不外泄; 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中国人仅用十天就建成投用;全国一盘棋、统一部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各种医疗用品、救灾物资、生活必须品源源不断送达疫区、分发到户;交通大动脉畅通无阻,铁路、航空、公交坚持运行,社会基层治理有条不紊,扶贫攻坚继续发力…… 中国显示了快捷的统筹指挥、巨大的体制优势、巨大的调配能力、强大的应变能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中国的“抗疫”,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中国的发展!这是世界上一切公正的人们,包括西方世界,都一致得出的结论。
我们铭记最美“逆行者”!
正是那些义无返顾“逆行”赴危的白衣天使、解放军、人民警察、环卫工人、快递哥、物业人员、社区工作者们,舍“小家”顾“大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与“新冠”零距离接触、直接过招,用生命拼死一搏、抢救病人;最早“吹哨”的李文亮们,秉持了医生最诚实的品性,告诉世人真相,引起中央重视……他们成为我们心中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他们的音容永远镌刻在14亿人民的心灵上,树立起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时代丰碑。
他说,目前,全国疫情大势呈现平缓,一些地区连续多日实现新增病例为零,但疫情并未全面解除,个别地区疫情呈现不稳定性;同时,伊朗、日本、韩国、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疫情正处于“上升期”,还要警惕疫情“回流”我国。
他提醒说:朋友,别急着狂欢,悠着点!
也就是说,庆祝胜利的“狂欢”还是要有节制,大吃大喝的作派还是要变得理性,文明的生活习惯还是要养成,复工复产的节奏还是要分类推进、循序渐进……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总结经验、找到教训,树立与各种病毒、瘟疫长期作战的准备。
一位曾担任特大型钢铁企业党委宣传部长、也与作者同一群的刘光阳,对此文特别欣赏,即向国家通讯社新华网进行了推荐,引起了“白浪情”栏目总编辑严京平同志的重视,便于3月16日中午把此稿推上了新华网客户端。总编辑严京平同志,亲自操刀,不仅将此文推上新华网客户端,还在她所有的朋友圈转发,并加上短评。
仅3个小时,此稿便引来40万人阅读。此后,每天点击率以平均近万人的速度递增。
作者知悉后,也在自己的朋友圈、微信群中进行了转载。
推荐人刘光阳同志动情地说,“这样的好文章,不推不转,太可惜了!”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在“白浪情”、“金瀑”、“巴渝文化群”、“巴哥渝妹”、“重特记忆”等十余个微信群和朋友圈中进行推介、转发和点赞,并鼓动更多的群友转发、推送。
刘光阳同志还说,“当下,围绕抗疫斗争,中美之间也在打一场舆论阻击战,我们要像当年在战场上一样,吹响进军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冲锋陷阵、剌刀见红,捍卫祖国的尊严,维护世界秩序,争取“战疫”和“战舆”都赢得胜利!”
于是,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们都成了“推手”,为这篇文章传承、传播、加油、助威,其阅读量每天都在上涨、上涨……
众人拾柴火焰高。
3月31日早,刘光阳同志发现这篇文章浏览量突破百万人大关。他第一个在“白浪群”里发布了这一消息。众群友纷纷奔走相告,庆贺这篇文章冲百万人成功。群主李卫华、总编辑严京平和编辑部的同仁,以及一些从未谋面的群友,都一齐向作者致贺。
家居上海的原铁道兵一师特务连女兵田志兰,立即把《白浪情》颁发给作者的荣誉证书制作到美篇中去了;被誉为“军中百灵”的原军旅歌手、重庆妹子王金玉(网名),应邀加入了作者的”思想聚焦群",为群友们引吭高歌一曲战友们创作的《白浪河》,抒发了激情燃烧年代的回忆和青春情怀。
在众多的点评中,中国特色小镇西南执委会主任唐丽的概括更具代表性,她说:反复学了丁老师这篇文章,深受教育和启示。我觉得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是政治站位高,从此次“抗疫”斗争全过程,看到了中国制度、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无与伦比;二是向“逆行”勇士致敬致谢,充满了感恩情怀;三是提醒我们不要高枕无忧,要保持警惕、防范回潮;四是文采菲然、情理交融。总之,在此关键时刻,此文起到了统一思想、铭记感恩、提醒防范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一位叫“茜茗”的群友说:此文成功冲量100万,我为作者点赞!拜读此文,感触颇深,为笔者浓浓爱国情而感动!特别是笔者提出的“两个铭记"、长期作战、有序复工复产、享受生活悠着点等观点,无不体现出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催生的深度思考。从文章发出到现在也有一段时日了,从当前国家和重庆的抗疫和复工复产情况看,此文都作出了提前预判,体现了笔者成熟的政治素养、深厚的文字功底、良好的大势判断能力,在当前的确是一篇不可多得、不得不读的好文章!
作者本人这样说:我虽然是一个老媒体人了,退休后仍笔耕不辍,但写的网文平时也不过几千人浏览,就有一些成就感了。达到百万网友的浏览量,的确过去想也不敢想。我想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稿件上了国家级信息高端发布平台新华网客户端,平台本身的权威性和传播力至关重要;二是有一批荐稿、推稿、评稿的“伯乐”团队或曰“推手”,在全力助推。以“白浪情”为例,这是由一批原铁道兵部队退役的宣传文化骨干为主的老同志组成,拥有新华网客户端、人民日报•人民号等强大媒体资源,辟有专门发稿通道。他们成立了编辑部,设有总编辑、副总编辑、责任编辑,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统筹协调,虽然工作量很大,但大家十分敬业、乐于奉献。目前,“白浪情”入驻新华网客户端仅4个多月,就已推送发表了上千篇作品,其内容包括:散文、回忆录、报告文学、诗词、书画、摄影、音乐、视频等。其中,160篇突破百万人浏览量大关,还有8篇作品跃上200万人浏览量高台。
作者: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馆综合研究院
责编:严京平《白浪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m5IUXEBnkjnB-0zi6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