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的艺术人生

2020-04-05     白浪情之友

借用我母亲纪念我父亲的文章:

他是群众剧社培养出来的文艺战士---缅怀革命伴侣齐宝瑞同志(1926~1988)

作者:董俊梅(齐宝瑞夫人,1928年阴历6月13生人,今年92岁)

作者为原群众剧社演员,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离休干部。

回忆文章写于2007年4月5日,原作刊登在天津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出版的《岁月如歌1938~2008——纪念群众剧社成立七十周年》

2018年4月5日修改

原文如下: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齐宝瑞同志已经走了31个年头了。想起宝瑞的一生,是热爱并积极为文艺献身的一生。

宝瑞从青少年时期,在老家河北唐县葛公村当儿童团长和小学教员时,业余时间就在村剧团演戏,在《打渔杀家》里饰演男主角,搞抗日宣传等活动。当年我也是河北完县南清醒村的儿童团长,离葛公村就十几里路。

但成为真正的专业文艺战士,还是从一九四七年进了群众剧社(原铁血剧社)。一直到一九八八年去世,都没有离开过文化艺术战线,将近五十年啊……他现在要是健在,已经93岁了!

记得那是在一九四七年的麦收季节,他和他的表弟李宝章接到他表姐李宝光(当时是华北妇联主席,解放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的来信,表兄弟俩就去了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李宝光就根据他俩各自的爱好,李宝章去部队当了兵,齐宝瑞就被介绍到华北群众剧社,从此就进入了正式的文艺团体。当年群众剧社还给驻扎在河北平山县的党中央毛主席演出过呢!

后来,齐宝瑞还把同乡阎凤楼、贾杜、赵风、左雪娥等四位同志介绍到群众剧社,他们后来都在天津文艺界担任了领导工作。我在49年也到了群众剧社。

我们在群众剧社除了搞演出宣传工作,还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直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九日天津解放时,随群众剧社进驻天津。刚解放的天津,我们文艺工作以各种形式搞宣传演出活动,下工厂辅导工人们文艺活动,宝瑞和同志们积极投入了这项工作。

在工作中,他还善于发现和推荐了很多文艺人才。例如,原天津歌舞剧院声乐演员郭春英同志曾对我说过:“解放初期,齐宝瑞同志在下工厂搞文艺活动辅导期间,我和于淑珍同志在工厂是文艺骨干,得到齐宝瑞同志的辅导,并推荐我们到了天津歌舞剧院。”

华北群众剧社进入天津后,改为天津人民艺术剧院。

从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五三年,齐宝瑞在群众剧社前后演出过多部大小歌舞剧,主演了歌剧《小二黑结婚》(饰演小二黑)、《刘胡兰》(饰演解放军伤员赵排长),话剧《子弟兵与老百姓》,小歌剧《大庆功》及歌舞《团结就是力量》《码头工人舞》等,我和他还参加了群众剧社腰鼓队,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天津市和平路游行表演呢!

到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三年之际,全国戏曲会演,他和阎凤楼、刘文卿几位同志调到天津市评剧团、河北梆子剧团和曲艺团帮助整理和排练剧目,并带队去北京参加汇演。齐宝瑞分配到曲艺团。

回津后,他们都留在了戏曲联合办公室,后又和刘文卿同志一起调到了评剧团,刘文卿当了团长,齐宝瑞作人事工作。

一九五六年,全国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他被上级调去接收当时的天津市民间越剧团,并任团长。因刚作领导工作,自己边工作边熟悉业务,勤勤恳恳的全身心的扑向新的工作岗位。当时,他才三十岁。

当时越剧团住在和平区哈尔滨道的一座破旧的小楼里,吃、住、排练、办公都在一起,演职员工对国营后寄予很大希望,就像刚解放似的欢欣鼓舞,一是演出质量将得到提高,再就是生活和居住条件可以得到改善。首先是一室居住几户人家的状况急于解决。

果然不负众望,几经努力,在市、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先解决了几处住房,如赤峰道、贵州路、马场道几处二层小楼,集办公、排练和居住的地方,工作和居住条件都得到很大改善,使演职员对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无比信赖,工作积极性得到更大提高,在很短的时间内排练演出了几出大戏,如《春香传》《追鱼》《云中落绣鞋》《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五贯》《红楼梦》现代戏《右派百丑图》等。在当时天津的越剧舞台上出现了空前热烈的局面,一剧连演数场观众不减。还到南方、东北三省、内蒙等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天津市越剧团一九五八年前后多次进京演出,在北京天桥剧场、工人文化宫等所有剧场都演出过,仅在北京吉祥剧场(北京东安市场北边,现已拆除)就连演了几个月,观众场场爆满。郭沫若、梅兰芳、马连良等领导同志及艺术家观看演出后,还接见了团里领导与主要演员,并合影留念。这给全体演职人员很大鼓舞,齐宝瑞作为团长更是感到欣慰和自豪。

越剧《云中落绣鞋》还被拍成了电影。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电影时,被当时在吉林省任省长的原天津市老市长吴德同志亲切接见和招待了部分演职员,并合影留念。

齐宝瑞同志一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到越剧团后更是发挥了很大作用。越剧团的特点就是女同志多,除少数舞美、乐队的男同志外,大部分都是女同志,在装卸舞台、登高爬梯的工作中,他总是以身作则首当其冲。

例如:在内蒙呼和浩特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时,为了演好化蝶一场戏,天幕上要出现彩虹,为了让彩虹达到颜色漂亮真实的效果,他冒着寒冷的天气,和灯光师、美工师一直工作了一夜……。

他还经常指导演员们如何练功喊嗓子,怎样科学运用气息等等,所以同志们称赞他是对艺术精益求精、对工作兢兢业业,没有架子、平易近人、艰苦朴素的好团长。

正当天津的越剧事业经改造蓬勃向前发展之际,剧团在和平区小剧场作为基地演出时,一九五九年开展了反右倾运动,齐宝瑞成了当然的“右倾”对象,被下放到东郊劳动,至此他离开了心爱的越剧事业。后来调回到戏剧研究室任书记。

六十年代初期,齐宝瑞又调到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一团任团长。向来对艺术事业热爱并积极追求的齐宝瑞,这次又回到艺术剧团的领导岗位上,真是如鱼得水,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他起早贪黑,即做剧团的行政领导工作,又亲自搞剧本改编兼导演。据当时在团里的演员讲:“齐团长很有才华,专业素质很高,既内行又有魄力,敢切敢拉,狠抓团里的散漫状况及不良倾向,亲自抓排练、抓演出,又改编剧本又导演,既有创新又有改革,严格要求演职员,对艺术精益求精,大大提高了河北梆子剧院的艺术水平。使当时的河北梆子剧院达到了最鼎盛时期。”

齐宝瑞除亲自整理改编了一些传统剧目,如《乌玉带》外,又参与改编、导演并演出了现代戏《新库工》(配合当时工厂的技术改造工作),以及反映大练兵时期的《兄妹比武》等剧目,很受观众欢迎;他还根据话剧《探亲记》亲自改编了独幕剧《四比一》,还有配合揭露西部反动民族上层叛乱的现代戏《西吉滩》,更是受到当时市民委及有关领导的重视,还被邀请去北京演出。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际,河北梆子剧团接受了去北戴河为党中央会议演出的任务,他积极排练剧目,正准备去演出时,一夜之间形势骤变,政治任务被取消了,他也成了以政治任务压革命运动的走资派,被戴上了河北梆子剧团的“黑帮头子”的帽子,所谓的黑帮,包括河北梆子韩派艺术家~韩俊卿、著名编剧王韧等几十人在内的“反动艺术权威”,他被造反派逼着,每天领着“黑帮们”,走上大街小巷游街、挨斗的“舞台”。

七十年代初,齐宝瑞从“牛棚”解放出来,恢复了党组织生活,又回到文化工作岗位,前后在群众艺术馆、群众文化处任领导职务。把七、八十年代天津的群众文化搞的热火朝天。在组织职工业余文艺汇演时,又发现了关牧村、郑绪兰、高曼华、冯巩等文艺人才,并多次去北京把关牧村推荐到总政军乐团、海政歌舞团、战友歌舞团等专业院团,后都因关牧村的出身问题而搁浅。文革后关牧村到了天津歌舞剧院,现在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歌唱家。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四人帮被打倒后,全国戏曲院团都处在恢复、振兴时期,河北梆子剧院的一些演员主动找到宝瑞,希望他回到团里继续作领导工作,把剧院的业务搞上去。宝瑞虽然还在做群众文化工作,但是他还是向往着他喜爱的艺术院团的工作。当时文化局领导谢国祥同志也多次找他谈话,他也一直有想法,并把如何搞好戏曲院团的设想整理成万言文字材料:《戏曲必须改革创新,才能永葆青春活力》,交给了谢国祥同志。因宝瑞猝然离世,此愿望成为终生遗憾。他在文章中博古论今,根据时代的变迁与特点,还有电影、电视、通俗歌曲和其他艺术门类对戏曲的冲击,观众欣赏口味的变化等,认为戏曲不能只遵循老程式老套路,不改革创新,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就会失去很多年轻的观众,反对只守不创,只演不添,要解放思想、打开思路、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他引经据典,从对创作戏曲剧本结构的创新改革到音乐唱腔设计的创新改革、武打套路的创新改革、服装服饰的创新改革、表演流派风格的继承与发展,新的流派的培养与形成等等,进行了一一论述。

他曾说过,如果要我当剧团团长,必须由我来考核演员和乐队演奏员,滥竽充数绝对不行。戏曲要走向市场,要提高上座率,把观众拉回到剧场中来,必须建立名演员制,要在创新剧目演出中培养起来的、崭新流派的名演员等等。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的执著与热爱,对国宝戏曲的危机现状以及继承与发展出谋划策。30多年前他在文中阐述的这些观点,现在都已经成为戏曲改革的现实,或依然是继续追求的方向,这说明宝瑞同志的思想是非常超前的,他对戏曲必须要改革的前景有着前瞻性的独特眼光。

宝瑞同志在百忙工作当中,还喜欢学习书法,搞些创作。他曾经创作过相声段子:《个人鉴定》《要有礼貌》《一加一等于几》《武大郎开店》《讨厌素》《踢皮球》等,还撰写了许多关于戏曲艺术的论文,如《戏曲的传统表演方法与现代生活》《漫谈剧本语言》《关于戏曲表演问题》《戏曲的特点及其表演方法》《关于戏曲舞台艺术上的探索》《关于表现人物和运用技术》《生活的真实和戏曲表演艺术的真实》等。这些都说明他是多么钟爱艺术事业啊!

这就是齐宝瑞同志热爱文化艺术工作的一生,如果说他曾经作出了一点成绩,那就是在党的培养、领导的支持、同志们的帮助下取得的,这就是群众剧社~这个扎根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作风的好传统,培植出来的一个党的优秀的文艺战士!!!

父亲年轻时也是个帅哥啊!

我父亲的家乡在河北省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期间,白求恩学校就在河北唐县葛公村我父亲家的后院。记得我小时候,妈妈带我们几个孩子回老家过春节时,住在我爷爷奶奶的房间,爷爷告诉我,这间房子抗战期间被征用为白求恩学校的手术室,还让我看外墙上鬼子大扫荡时被子弹打的好多枪眼儿!

妈妈说当年她和爸爸都见过白求恩大夫和科利华大夫。

我的父亲和母亲1948年12月~1949年1月,随群众剧社从河北省平山进驻天津时,在和平区沈阳道长盘大楼居住地拍摄的合影.

我的父母亲在天津市和平区沈阳道长盘大楼合影

父亲在华北群众剧社时期

我的父母亲解放初期在天津和平区锦州道56号居住地,他们在楼顶上合影.远处可见天津百货大楼.

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和平区赤峰道一个小洋楼里,周末爸爸和妈妈带我到附近的中心花园游玩拍照.该公园建于1917年,因坐落在法租界,原名叫法国公园,公园是圆形的,许多名人故居都围着公园建造,如吉鸿昌故居,张谦故居等就在公园对面.

父亲抱着儿时的我,在天津市中心花园留影.

1951年,姑姑(后排左)表叔(前排左)去抗美援朝前,来天津看望我父母并合影留念.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齐宝瑞夫人董俊梅和战友也是老乡左雪娥合影.

当年华北群众剧社刚刚从河北平山进驻天津,接管天津文艺界.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华北群众剧社进驻天津后,齐宝瑞(右1)和剧社的战友赵风(左1,原天津电影制片厂厂长),贾杜(右2,天津市文化局干部)左雪娥(左2).据我母亲讲,在解放前,是父亲把他们几位介绍到群众剧社的.

父亲齐宝瑞(骑车者)与群众剧社老战友佟淑丽(中,作家何迟夫人),编剧孙岫(右,其妻为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著名花旦演员金宝环)。

父亲齐宝瑞(右1)与群众剧社老战友合影

解放初期,为配合天津市郊区合作化演出.前排左3为我父亲.

1955年12月~1956年1月,在天津郊区配合合作化演出,前排左1为我父亲齐宝瑞.

父亲与著名编剧孙岫(左)

父亲(二排右1)与群众剧社老战友们在一起。后排中为天津歌舞剧院干部王从信.

1949年群众剧社刚进驻天津时,父亲(左3)与群众剧社老战友合影.原天津歌舞剧院干部王从信(右2).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父亲齐宝瑞参加天津歌舞剧院歌剧《刘胡兰》的演出,饰演被刘胡兰救护的解放军伤员赵排长.《刘胡兰》剧组来到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刘胡兰的家乡体验生活。父亲在刘胡兰英勇就义的地方留影.在村头大庙旁边,现改为小学校了,过去是村公所。我是从我父亲的相册里的记录里找到这些资料的。

刘胡兰剧组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体验生活,父亲齐宝瑞(前排右1,饰演解放军赵排长),韩孟震(右2)齐玉茹(二排左1)齐登荣(后排右1,刘胡兰饰演者)刘朋(后排左1)

父亲齐宝瑞(后排左1)与群众剧社战友韩孟震(后排右1,愿天津歌舞剧院干部)齐玉茹(前排左1).

父亲齐宝瑞与刘胡兰的母亲和姐姐合影.

齐宝瑞和歌剧《刘胡兰》剧组在刘胡兰家乡云周西村和互助组村民们一起干活,体验生活.

《刘胡兰》剧组在劳动之余,在田间地头休息,与村民们唠家常,并了解当年刘胡兰的英雄事迹.

父亲在刘胡兰家乡云周西村体验生活

父亲(右2),刘朋(右3)以及其他演员和云周西村老乡合影.

扮演刘胡兰的演员齐登荣.齐阿姨1963年调到广州工作,担任广州歌舞团团长、支部书记。1995年我导演的电视剧荣获亚洲电视节目奖,去桂林领奖,在广州换飞机,我去看望了齐阿姨.

1951年7月1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的歌剧《刘胡兰》.1951年5月,群众剧社与天津工人文工团合并,成立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包括话剧团和歌舞团,后来分别成立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天津歌舞剧院。

歌剧《刘胡兰》剧照.父亲齐宝瑞(右2)饰演解放军赵排长,齐登荣饰演刘胡兰.

歌剧《刘胡兰》,伤员赵排长和刘胡兰以及乡亲们告别.

歌剧《刘胡兰》剧照.刘胡兰(中,齐登荣饰演)交给赵排长(右1,齐宝瑞饰演)干粮袋,范志芳饰演刘胡兰母亲(左1)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歌剧《刘胡兰》剧照:刘胡兰(齐登荣饰演)搀扶着伤员赵排长(齐宝瑞饰演)转移.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歌剧《刘胡兰》剧照:刘胡兰(右,齐登荣饰演)为伤员赵排长(中齐宝瑞饰演)包扎伤口,刘胡兰母亲帮忙(左,范志芳饰演).

歌剧《刘胡兰》剧照:范志芳饰演刘胡兰母亲(右)左雪娥饰演刘胡兰妹妹(左)。当年毛主席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剧组合影

歌剧《小二黑结婚》剧照.我父亲齐宝瑞饰演小二黑,魏群英饰演小芹,1953年3月8号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演出.

歌剧《小二黑结婚》剧照.我父亲饰演小二黑,魏群英饰演小芹.我从小老听我母亲哼唱“清凌凌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了河边……”,这首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唱段,印象非常深刻.我长大以后也学会了唱这首歌.

歌剧《小二黑结婚》剧照.很遗憾,没有看过我父亲演出的歌剧《小二黑结婚》和《刘胡兰》.那时我还没出生呢只能看剧照啦!

歌剧《小二黑结婚》主创人员合影.齐洁华饰演三仙姑(前排右1),导演齐玉珍(前排中),魏群英饰演小芹(前排左1),齐宝瑞饰演小二黑(二排右1),王从信饰演二诸葛(二排右1).

歌剧《小二黑结婚》剧照.

歌剧《小二黑结婚》剧照.我父亲齐宝瑞饰演小二黑,魏群英饰演小芹.我爸年轻时还真帅啊!

歌剧《小二黑结婚》剧照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歌剧《小二黑结婚》剧照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歌剧《小二黑结婚》剧照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歌剧《小二黑结婚》剧照.混进村武委会的地痞金旺,对小芹不怀好意,趁小二黑去县上开会,企图霸占小芹,后终化险为夷.

一天夜里,小二黑和小芹正在商量终身大事,被早已垂涎小芹的金旺等人绑住,借机加以陷害。幸亏女区长及时赶到,逮捕了一向欺压百姓的金旺,命令给二黑小芹松绑,并批评教育了二黑爹二诸葛和小芹妈三仙姑。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歌剧《小二黑结婚》剧照,小二黑和小芹,有情人终成眷属.

《小二黑结婚》剧照。二黑哥和小芹的爱情得到区长的大力支持,历尽重重艰难的二黑哥和小芹终于在乡亲们的祝福中结为终身伴侣.

1953年3月8日开始,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在第一工人文化宫演出歌剧《小二黑结婚》。

1954年3月9日父亲(后排左)慰问解放军.

1955年8月父亲参加全国戏曲汇演讲习班.天津有很多著名演员都参加了.照片中有天津评剧院著名编剧杨紫江,河北梆子剧院的宝珠钻,金宝环.图为讲习班的成员们与梅兰芳合影.

1956年,父亲齐宝瑞在天津越剧团任团长时的照片.

父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父亲在天津越剧团任团长时,在先进工作者大会上讲话.

父亲1956年开始任天津越剧团团长(前排左1).与主要演员合影.

天津越剧团主创人员,筱少卿(前排中)裘爱华(前排右1),齐团长(后排中),编剧王老师(后排左1),导演(后排右1)。

天津越剧团1956年在呼和浩特市演出期间。父亲(二排右2).

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在天津越剧团任团长时期。

天津越剧团在北京演出期间,演职员去公园游玩时留影.父亲时任团长(右3)右二为该团导演.

父亲(后排右1)与天津越剧团演职员合影.

父亲(天津越剧团团长左1)将“剧团之家”锦旗献给天津人民剧场,经理刘兴洲(左2)接过锦旗.右边是越剧团演员.

上世纪五十年代,天津越剧团全体演职员赴北京演出时合影.后排左5为我的父亲齐宝瑞团长.

父亲时任天津越剧团团长(后排右1)带领剧团在北京演出期间,与几位主要演员合影.前排从左至右依次郉湘麟(老生)、裘爱华(花旦)、筱少卿(小生)

上世纪五十年代天津越剧团在北京演出几个月,期间齐团长(右3)与越剧团导演(左3)以及越剧团乐队和行政人员在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下合影。

天津越剧团演出的优秀剧目《云中落绣鞋》,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电影期间,时任吉林省长的吴德来长影看望越剧团的全体演职员.团长齐宝瑞(前排左1),吴德(前排右3),主演裘爱华(前排左4)。影片上映后得到好评.

吴德在1952年8月~1955年1月曾任天津市市长。

天津越剧团演职员在长影拍电影《云中落绣鞋》期间参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团长齐宝瑞(左3).

天津越剧团全体演职员合影。父亲时任团长.

天津越剧团巡回演出期间,全体演职员合影。

天津越剧团演职员合影.父亲(3排左7).

在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父亲被打成右倾对象,下放到天津东郊区劳动改造,离开了他热爱的越剧事业。

后来父亲被调回,在天津戏剧研究室(天津艺术研究所前身)任书记。

图为戏剧研究室全体成员合影照。父亲(前排左1).

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调到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当团长.图为父亲带领演职员到郊区农村体验生活.

父亲(左1)在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当团长时,和演员们下农村体验生活.

父亲与天津市委宣传部老领导等合影。右2为天津市宣传部副部长孙福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在广东汕头出差时留影.

父亲在文革时期挨斗后被关牛棚好几年不让回家.被解放后,1970年初到天津群众艺术馆做领导工作。照片是1983年天津郊县先进文化站经验交流大会合影(父亲前排右4)。

父亲(左4)在群众艺术馆工作期间留影.

1980年父亲与市艺术团演唱组师生、群艺馆同事合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在天津长城办公室工作时在蓟县长城脚下留影.

我父亲(左2)在开会

左起李书本,石荣珍,王惠芬,毛征,王雪波,张学明,我母亲董俊梅,齐玉珍.

上世纪八十年代群众剧社老战友们在王雪波家院子里合影留念.

父亲(后排右2),母亲(二排左2),王雪波,原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二排左4),赵路(原天津人艺院长,后排右3)肖云翔(原天津歌舞剧院院长,二排右1)张利民(愿文化局副局长二排右3)赵珂(原天津音乐学院院长,二排左3)齐玉茹(前排左2)齐洁华(前排左4,三仙姑饰演者)齐登荣(刘胡兰饰演者,前排右3)张学明(前排右2)毛征(前排右4).

上世纪八十年代群众剧社部分老战友在天津干部俱乐部合影.父亲(二排左1)母亲(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干部,一排右2)王辛(歌曲《歌唱祖国》作者,二排左3)曹火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作者,后排左4)赵路(原天津人艺院长,五十年代初拍摄的电影《白毛女》赵大叔饰演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部分群众剧社老战友聚会合影.父亲(二排左2),母亲(一排左4),范志芳(歌剧刘胡兰母亲饰演者,天津人艺著名演员,左6)齐玉珍(歌剧《小二黑结婚》导演,一排右2).

我父亲在天津群众艺术馆工作期间在办公室留影.那时人们穿衣都是中山装,除了灰色就是蓝色.1988年春节前,父亲刚刚做好一身新西装,还没来得及穿,正月初四他就因脑溢血卒然离世了.当时父亲担任天津市艺术系列职称评定办公室主任.

愿父亲在天堂一切安好!和他在华北群众剧社老战友们~王辛,曹火星,王雪波,阎凤楼,贾杜,赵风,刘文清,齐玉珍等这些艺术家们,继续他们所追求的艺术事业!

作者:齐导

责编:李郎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sV3THEBiuFnsJQVPSt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