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小 离婚率大?专家:未来20年涨幅最大的3城,房价可增值4-7倍 | 幸福聚焦

2020-08-17   幸福里APP

原标题:房子小 离婚率大?专家:未来20年涨幅最大的3城,房价可增值4-7倍 | 幸福聚焦

幸福里APP现推出【幸福聚焦】栏目,从用户聚焦、热点追踪、楼市观点三方面让您快速了解楼市一线讯息,看清楼市发展态势。

用户聚焦

房子大小关乎到家庭幸福,房子较小的家庭离婚率大

家庭的房屋面积大小与家庭的幸福是否相关呢?也许有人会说不管房子大小,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那就是快乐的。但是冯仑近期说其做的一项研究表明房屋面积小的家庭离婚的概率更大。

近日冯仑在一档论坛上面表示:在经过研究之后他们发现房屋较小,住的比较密集的这部分地方的人矛盾较多,离婚的概率比较大。相反房子比较大,通风环境比较好的这种地方的人反倒感情比较好,离婚的概率小。

从冯仑的单方面的表述来看确实是这样子。从当前社会的种种需求与表现来看也确实是住的房子比较小的家庭离婚的概率更大一些。那么这真的就意味着住的房子比较小的人的家庭就更不幸福吗?住着大房子的人过的就更和和美美吗?

其实真实的情况未必是像冯仑所说的那样。当前我国的楼市调控政策对于整体楼市的把控控还是非常严格的。购房者所表现出来的换房的意愿其实也是比较强的。那些住着小房子的购房者想要换大房子的时候怎样才可以有效的避税呢?离婚自然是首选了。

夫妻双方先离婚,然后其中一方再买房子,那么这一方购买的房子就可以算是首套房利率相对便宜,税费支出也更低一些。虽然现在很多城市对于假离婚是有政策压制的。但在大部分城市当中先离婚再买房、卖房其实是可以合理规避税费的。

相对而言,住着大房子的人改善的需求相对来说小一些。要么自己当前因为买了大房子没有能力再投资房产,要么就是自己很有能力完全不需要依靠假离婚的方式来规避税费规避利率之类的成本。

因此冯仑所说的住在小房子里的人离婚率更大不幸福,住在大房子里的人离婚率更小更和睦是并不绝对的。虽然一个家庭会因为自己住房子的环境而产生矛盾,但房子的大小并不能够衡量家庭的幸福程度,以前不能,现在不能,未来也一定不能。

我们国家有数以亿计的家庭住在小房子当中、保障房当中、甚至还没有自己的住房。但他们也辛勤劳动、认真工作、家庭和美。幸福是靠自己双手打拼出来的,并不是靠表面上的物质所衬托出来的。只要家人感情和睦,那么就是幸福的。只要家人心往一处使,那也是幸福的。

来源:房产老J

热点追踪

主管部门给楼市买卖双方划出红线,央行两个数据预示房价很快下跌

经济恢复向好趋势不变,房地产仍是那颗耀眼的明星。

从国家统计局及央行最新的数据表明,7月份经济发展整体趋势仍处于回升向好的势头,这表明咱们的领导能力坚强有力,再次让世界瞩目。

从具体的行业发展来看,房地产仍是那颗耀眼的明星。

房地产在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等的比较之中,房地产的增长可以说是遥遥领先。

不过,在房地产发展迅速之际,楼市升温带来的房价快速上涨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些前期房价上涨过多的城市,如深圳、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再一次收坚调控。

从商品房的实际销售来看,销售面积同比增长9.5个百分点,但是销售金额却同比增长了16.6个百分点。

换一句话,房价上涨过快了。这颗经济发展的明星如果继续保持将会在“吸引力法则”的作用下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快的推动房价提升。按国家社科院的报告,将会对经济形成负面拉动。

所以,又到了对这个明星恰当的限制时间。

主管部门两手抓、两不误,给楼市买卖双方划出红线。

房价的上涨与下跌和其它的商品其实都是一个规律,由买卖双方的行为共同决定。最近的楼市管控中,主管部门实施了两手抓、两不误的策略,在前期限购、限售、限价的基础上,给买卖双方划均划出了红线。不得得逾越。

首先从销售的角度设置红线:对房地产企业前所未有的设置了“信贷红线”,即从房企发展的命根子融资的角度设置了可以量化的红线。要求各大银行从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 70%、净负债率大于 100%、现金短债比小于 1 倍三个方面评判房企质量。根据三项指标超出情况的不同严格限制融资额度。

银行借债全面受限,通过借新债还旧债,借更多的新债拉高地价带动房价的路行不通了。实现房屋销售,才是根本。换一句话说,逼房企降价开始了。

其次从买房的角度设置红线:购房者不得将“个人消费贷”变为“购房首付”的主意。银保监会要求消费者不得将信用卡借款违规用于房地产、证券、基金、理财等非消费领域,不得放大资金杠杆。特别是前期部分城市通过消费贷套现买房,然后再将房屋作为抵押物到银行申请个人经营贷款,再用贷得的钱去归还信用卡欠款,这种所谓的“过桥”做法被全面限制。

自此,楼市买卖双方红线全部完成划定,资金不得违规流入房地产的全方位管控全面完成。正式进入房住不炒的时代。

另外两个央行公布的数据,可能预示房价下跌很快开始。

第一个数据,7月M2同比增10.7%,预期11.2%,前值11.1%;M2环比下跌0.4个百分点,表明流入池子的总阀门开始在逐步调小。原本所说的货币推高房价的因素正在失去。

第二个数据,央行7月金融数据报告中显示,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1.1%,住户存款减少7195亿元。这表明居民可能真没多少钱可以买房了。

来源:房价大数据

楼市观点

专家估测:房价20年后是当前水平4至7倍,3城领涨,20城升值性强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知名房产专家杨红旭近期表示,未来20年,深圳、杭州、上海涨幅最大,是当前房价水平的4-7倍,均价分别达到35万、30万、20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均价,并不是某一个豪宅盘的价格。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根据城市房产大数据网上平台信息显示,7月份二手房均价方面,深圳为7.39万元/平米,上海为5.79万元/平米,杭州均价为3.23万元/平米,未来20年要达到老杨的预测值,3城分别还要增长4.73倍、5.18倍、6.19倍。那么每年需要达到多少涨幅呢?他虽然没有明说,但从他在上海买的一套房子测算来看,可看出一些端倪。

老杨今年在上海买了一套房子,9.2万元/平米,他的期望值是5年后涨到13.5万元/平米,10年后涨到19万元/平米,基本上属于翻番。按他的说法是,年均涨幅为7%,加上1.8%的租金收益,每年可获得8.8%的回报。

这个回报率高吗?单就幅度来讲,感觉中规中矩。因为过去20年,像这些一线大城市,房价涨幅基本都在20倍以上,但由于现在的房价基数大,升几倍后感觉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当然,房价的涨跌从来都不是几座城市的单边现象,就全国而言,老杨认为未来20年有20座城市值得关注,其中他举例罗列了深、杭、沪、穗、厦、宁、成、京、镐、郑10座城市。虽然还有10座城市未列出,但就例举的城市看,要么是一线城市,要么是新一线城市,基本带有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光环。

现在问题来了,专家的预测靠谱吗?

有房地产教父之称的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认为,房价走势主要看3个,即供求、地价和发钞,无独有偶,经济学家任泽平也持有类似观点,房地产就看3大关键因素,即人口、土地、金融,与孟晓苏的观点大同小异。

在人口方面,截至到2019年末,全国大陆城镇常住人口约8.48亿,城市化率60.6%,按照社科院蓝皮书的预测,到2030年,城市总人口将超过10亿,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在发布世界人口展望中提到,中国2030年人口可能达到14.412亿峰值,所以,从权威机构的预测来看,未来10年,城市人口在现有基础上,仍旧有近2亿人增量。从住房需求端讲,未来10年-20年,还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不过,报告同时也提及,到2050年,总人口可能会降到14亿以下,当然,那也是30年后的事了。

在土地方面,以2018年为例,根据财政部门公开的数据显示,全国土地出让收入6.5万亿元,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9.8万元,可以算出,前者占到后者同期的66.5%,土地财政在地方财税收入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其实,这并非我们的特色,在主要发达国家正式步入发达国家之前,基本也遵循依靠土地收入积累城市建设资金的过程。按照经济专家黄奇帆所说,未来10几年,M2增速大概就等于GDP增速+物价指数。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一二十年里,货币增速会跟经济增速一样,同步趋缓,但绝对值仍然可观。

可以看出,决定未来房价趋势的3大因素中,金融因素是唯一能量化的,未来20年,如果按照平均GDP增速5%以及物价指数2%算,M2年均增速大概就在7%左右,如果房价与M2保持一致,正好与老杨所估测一致,年均有7%的增长。当然,这些预测分析都基于现有的数据以及正常的发展状态,并未考虑战争或重大国际突发事件等意外因素。

在房君看来,预测毕竟是预测,从来也不会作为买房人的主要决策因素,主要还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济能力,而且城市之间也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一个共性是:那些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城市,对人口吸引力也大,楼市易涨难跌,与之对应的是,人口净流出的收缩型城市,则容易出现房屋过剩,房价不涨或少涨其实就相当于下跌了。对此,你认同专家的说法吗?欢迎留言交流。

来源:专聊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