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必会阴阳,学中医的必知

2019-07-22     中医推拿与养生

阴阳学说是道家说法,是中国古代先贤提出的一种朴素的辨证唯物哲学思想。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体系。所以阴阳学说乃是中医知识基本学,二者之间有分不开划不断的密切联系。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阴阳学说的中医应用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五种:

一、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的阴阳关系由于某种因素之影响而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邪正两方面,正气与邪气,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关系,都可以用阴阳来予以概括说明。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生理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结果。人体的生理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机体防御邪气侵袭的整体卫外功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从机体的防御机制来说,阳在外,为保护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卫外机能;阴在内,则为阳的物质基础,并为阳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补充。从脏腑功能活动来说,则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能消化、传导饮食水谷为阳。

对于人体整体生理上的阴阳关系,则主要强调其协调和平衡。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其组织结构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且又彼此相互联系,密切合作。首先,就人体的部位与结构来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为阳,足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

应当指出,人体各部位、各组织结构、各脏器之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常根据一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阴阳失调是病理变化的关键所在,故临床病证可概括为阴证、阳证两大类。所以,临床上对于疾病的诊察,亦可以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来加以分析和辨别。中医诊断学之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首先当辨别阴阳。

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调理阴阳,补偏救弊,使失调的阴阳关系恢复相对平衡,这就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由于病证不一,本质不同,故其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中医临床根据协调阴阳的精神,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及"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众多的治疗方法。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中医所代表的不仅是神奇的医术,其中更蕴含着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以要想学好中医并非朝夕可成之事,一定要脚踏实地,还须的有专业人士的从旁指导才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Ot0RWwB8g2yegND1ef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