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的“盆亓”

2019-11-25   老家许昌

禹州的“盆亓”‖老家许昌
文·图‖厚土

此位于禹州县城西十公里,是伏牛山脉与豫东大平原接壤区,向西是伏牛山的余脉,丘岭地带;往东是一马平川的豫中大平原。村东紧临237省道,出门就可以走洛阳串许昌,行遍全国各地;村南有贯穿东西的燕磨公路,穿过曲径峡谷,可以直拽伏牛山尾翼。两条公路如同两条白玉带,紧围着此村。

600多年前,腐朽的元政府穷兵黩武,再加上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发,农民流漓失所。一对姓亓的夫妇带着家人和做盆工具,逃荒途经此地。

那时这地方蒿草一人多高,沟壑遍布,一片荒凉。他们一家人在此稍作歇息,小孩在池塘边玩泥,泥硬而粘手,很有韧性。父亲心想,这不就是他们做盆要寻找的黏土吗?这家人决定在此盖草棚,立门户,利用祖上传下来的做盆技艺谋生,生意日渐兴隆。

数年后,郭、尹、王、徐等几家外姓家族也相继迁来。姓亓的仁义厚道,把做盆手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以养家糊口。再后来,迁居于此的人越来越多,聚集成村落,取名“盆亓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掌握做盆技术的盆亓村,在方圆几十里是出了名的富裕村。农村使用的瓦盆都能烧制,自家有钱赚,亲戚有盆用。谁家姑娘嫁到这里,笑得花一样灿烂,年轻人去老丈人家串亲戚,别的不用拿,前后担两套盆啥都有了。

盆亓的坛坛罐罐走进了千家万户,村人烧制的这些盆,各有妙用:小的可以舀水用,稍大点的可以盛菜用,再大点的可腌咸菜用,后来烧面坛,口小底小肚子大,可以储存粮食和盛面用。

新烧制的花盆和生豆芽盆,口边带着裙花着实让人善欢,不但本地人喜欢,还畅销到豫东的扶沟、太康等地;最远的直销到陕西延安一带。

最讨人喜欢的是那种漏盆。直径有二十五公分多,底有指头那么粗的窟窿眼儿,窟窿眼儿一排一排,满底都是,人们都亲切地叫它“漏蛤蟆蝌蚪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麦子白面是奢侈品,大家整天吃玉米糁、红薯过日子。人们总是变着花样吃粗粮,特别是中午,总想吃顿咸饭。有了漏盆,不管是玉米面还是荞麦面,都可以通过“漏蛤蟆蝌蚪”吃。

在锅水开时,用手挤压着漏盆里的面,直接漏在锅里。漏下的面团有二指那么长,小指头那么粗,它们中间粗,两头细,很像河里的蛤蟆蝌蚪。在开水锅里滚两滚,用笊篱捞到碗里,浇上蒜汁水,搅均匀,柔滑可口,清爽怡人,特别好吃!

这样的盆不好做,因盆底都是窟窿眼儿,烧不好窟窿眼儿连住了不中用,再不然就会裂口变歪。这样的漏盆一般手艺是烧不出来的,只有姓亓的几个人能烧。

每逢农历八月初二物资交流大会,南来的北往的,大车小车,来购买盆的人山人海,真可谓生意达三江。盆亓的这些盆罐,虽没有神垕钧瓷那么辉煌灿烂,但在那缺吃少喝的年代,它给人们带来了其它瓷器难以代替的实用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轻便干净的搪瓷盆、塑料盆渐渐取代了盆亓的瓦盆。但人老要走的时候,还要用这样的瓦盆摔一下方能入土为安。

最近,我去盆亓村一个同学家里玩,见他家里仍然用着一些瓦盆。我惊讶地问:“多少年的老古董了,你还在用?”

同学的爱人接过话茬说:“你不知道,看着这东西又笨又土气,可用起来比啥都强:用它放馍、放红薯、放油炸食品,因它透气,时间再长只会干不会坏。儿子早都叫扔掉,我就是不舍得。”

“咦,一个破瓦盆,看你说的多好!"我揶揄道。

“破瓦盆?那泡茶为什么都用紫砂壶,咋不用铝壶和铁壶呢?”

我无语了,她一个妇女懂里还不少。

盆亓村人不但心灵手巧,而且人杰地灵。一个2700口人的村子,走出了个省教委主任(教育厅厅长)亓国瑞。有此表率,盆亓村的年轻人格外上进好学,后来村子又先后出了两位县长。

如今的盆亓村,以种植、铸造、运输、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并开发了扶贫基地。村民有吃有穿,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在村支书王电杰同志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结合本村实际,从硬化、亮化、洁化、绿化、美化入手,尽心提升本村人居环境形象。

原来一下雨就黏得直掉鞋的土路,现在全部硬化,变成了水泥路。路两边栽了绿化树,安装了路灯。村东头充斥各种垃圾的臭水坑,彻底被治理,现在变成了绿树红花的小花园。

2015年2月,盆亓村被禹州市委评为美丽乡村,村民脸上乐开了花。

【作者简介】邱松奇,笔名厚土,禹州市人,60后。高中学历,酷爱文学。曾在《奔流》、《禹州通讯》和网媒上发表作品多篇。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