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之后的新海诚,不行了?

2019-11-04   杀姐电影

那个男人又回来啦!

他出身名门,学富五车。

大学毕业就进入了大名鼎鼎的FALCOM游戏公司(英雄传说系列等),29岁就推出了个人映像动画《星之声》。

《秒速5厘米》是许多国人,迷上他的入坑佳作。

《你的名字。》从日本到北美,拿到无数奖项跟提名。

行业内的一些人,预言他会接棒宫崎骏;

喜欢他的大多数观众,更喜欢叫他“壁纸狂魔”。

对,他就是新海诚。

时隔三年,诚哥带来的这部作品,叫《天气之子》。、




今年七月,在影片刚在日本公映时,它曾在豆瓣以9.2的评分高调开画。

但随着内地院线的正式开映,这部电影的口碑,却光速跌落到7.1。





对于《天气之子》的征讨声,已经满得快要溢出来了。

文本弱,剧情迷,太多逻辑硬伤......






似乎大家就是争先恐后的赶去影院,看了一份PPT。

既然诚哥“壁纸狂魔”的名号,看起来还保得住。

今天杀姐准备拿他口碑最好的动画长片,对比着聊聊这部新作的问题。

《你的名字。》全片只下过一场雨。




这场戏不但为男女主的告白,做好了铺垫,还是二人完成拯救小镇使命的关键一笔。

从故事结构上看,这里是AB事件的交汇点。

从大雨倾盆到雨过天晴。

其实象征着男女主误解的消除,也代表小镇的危机即将化解。

可以说,这场大雨承载了“小爱救世”的表达。




而《天气之子》几乎通片都在下雨。

编辑须贺在甲板上救下男主帆高时在下雨;

初到东京的帆高,在体味大都市的凉薄时在下雨;

女主阳菜险些失足,被帆高拉走时在下雨;

帆高第一次去阳菜家时在下雨;

甚至连帆高在巷中捡到的猫,都叫小雨。




你可以说,潮乎乎、湿淋淋的东京,是整个故事的背景,是在点题。

但把所有人物关系的递进,都安排在雨里。

故事中帆高、阳菜和弟弟雨夜奔逃的那场高潮戏,就很难完成剧作上的表达。




情绪泛滥且设计单一。

这是《天气之子》营造气氛上的不高明。

《你的名字。》虽说套用了喜剧中,男女身份互换的常见设定。

但身份互换与陨石事件的两条故事线,是自成一体的。

最关键的是,这种设定非常便于塑造两个主角的性格,并介绍他们生活环境。




到《天气之子》,这个优点却被完全丢掉了。

生性怯懦的帆高为何选择离家出走,目的地为啥是东京?

须贺为何总在关键时刻揉戒指,他的妻子到底是不是巫女?

在东京摸爬滚打多年的阳菜,怎么就突然信任帆高,请一个持枪少年回家做客?




反正这些跳跃的剧情,看得我是一愣一愣的。

杀姐本以为这都是关乎重要情节的坑,后面肯定会填上。(毕竟时间线来回切换的<你的名字。>就是这套路)

但这回,诚哥真就让我一脸懵逼地看完了。

人物留白太多,动机存疑,本来就会让观众缺少代入感。

更何况《天气之子》的矛盾冲突还特别多,最后情绪大多都是强上的。




别看我眼里的《天气之子》相比于《你的名字。》存在这么多问题。

但它在故事的内核上,其实是高于诚哥前作的。

说的具体一点。

别看两部片都是围绕灾难恋情。

如果说《你的名字。》讲的是高中生恋爱拯救世界,是理想主义的大圆满,

那《天气之子》就是爱情让人放下责任与牺牲,是自由意志的完全体。

就像须贺对帆高说:

别以为你们改变了世界,反正世界本来就是疯狂的。




在男主救回女主后,东京被大雨淹没,人们照常生活,一个老奶奶反而对自责的男主说:

几百年前的东京,本来就是一片汪洋,它只是回复了原来的样子。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部电影在日本公映的前一天,就发生了京都动画工作室被大火烧毁的惨案。(好像突然理解,这片为啥在日本也口碑低迷了)




当然了,新海诚绝不可能提前预料到京都动画纵火案。

《天气之子》选择这种立意,只是对《你的名字。》立意被批判的一种回应。

不过,说到底讲高中生谈恋爱,依然是诚哥作品的天花板。

即便新作将男主放在小镇,又把女主换到东京。

《天气之子》甚至出现了《你的名字。》男女主重登银幕的彩蛋:

老奶奶家的孩子与泷外貌相近,衣服都是白绿配色。

饰品店售货员扎着红色丝带,工牌上明晃晃的写着miyamizu(即三叶)。

只是不明白,院线版中文字幕为啥翻译成了宫本茂。




相比于《你的名字。》,《天气之子》是一次降维的重复,也是对批判的一种回应。

至于新海诚到底能不能接棒宫崎骏,我劝大家还是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吧。

最后,杀姐还有一个槽不得不吐:

《天气之子》中的男主为了女主,各种持枪、袭警,还让东京变成一片汪洋。

不如干脆改名叫《少年的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