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的新剧起错名了!
当看到除了唱戏,万事混不吝的水云楼班主商细蕊,在无戏可接的档口下,还能坐在饭桌上大快朵颐时。
整个戏班子看着商细蕊吃饭
我就意识到,比《鬓边不是海棠红》更妥帖的剧名应该是——
《鬓边塞满酱肘子》
自打开播至今,当所有人都在研究服化布景、京剧内容的专业度,以及两位男主的兄弟情时。
大概只有我,潜心致力于尹正的吃播系表演艺术形式。
我们来看,商细蕊(尹正 饰)这个人物打小进入梨园,童年充斥着父亲的打骂,青春期痛失了最亲密的师姐,好不容易熬成了班主,还要随时对抗本地梨园会长的算计。
遵循这样的人物小传,再配合上“戏疯子”的先天人设。
商细蕊这个角色,几乎生来就在自我毁灭的边缘行走。
假如放在DC世界里,他就是小丑的下一任接班人。
但是!
这部剧虽然安插了孔武有力,并且有富庶原罪的程二爷,却没有给他蝙蝠侠的黑色战衣。
当脸上涂满油彩的“北平joker”商细蕊,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宿敌时。
尹正却用更高明的方法,盘活了这个主角的人生——
吃!
除了开头提到的“无戏可接也不忘吃”,尹正还在所塑造人物时加入了许多吃戏。
这么说吧,“吃”才是支撑商细蕊活下去的源动力。(听起来像废话)
首先,吃和唱戏密不可分。
《鬓边不是海棠红》在铺设时代背景时,早有交代。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当时所有传统曲艺都在此融汇,这是千年梨园最辉煌的舞台,也是近代中国最艰难的时刻。
既然乱世之下,梨园唱将红极一时。
那么越大的角,就得有越诡异的怪癖。
比如侯玉魁侯老板,上台之前必抽饱大烟;
在宫里唱过戏的宁九郎,开唱前必进一碗冰糖银耳莲心汤;
读书人下海的原小狄,每次临场都要读一遍《道德经》;
相比之下,商细蕊还算好打发:
每次默戏时,只要小跟班端上一碗油香四溢的酱肘子就行。
当然,这里说好打发也是相对的。
就比如商细蕊去程二爷家唱戏那段。
临登台前,咱们的商老板面对富商家里的山珍海味,可是一样都瞧不上。
扭过头,就差人去端酱肘子。
按照商细蕊自己的说法:
“演京剧讲究饱吹饿唱,唱戏的吃多了堵着丹田气,上台张嘴要能吐出来才行。”
可对酱肘子的渴求,早已战胜了他的理智。
商细蕊喜欢吃,哪怕这挑战了唱念做打的基本原理。
因此,说商细蕊这“戏比天大”并不过分,但想要让他开嗓,不先塞上一个酱肘子绝壁不行。
其次,吃对展示人物关系必不可少。
看过小说的原著党应该清楚,这部剧的原始蓝本,其实属于耽美类别。
既然想要把它影视化,又不能触动行业红线,那么程二爷和商细蕊之间的关系,必然要重新定义。
剧版《鬓边不是海棠红》的主创很聪明,既要写兄弟情,又不能太冒犯原著粉丝。
因此两位主角之间,就出现了大量的吃戏。
一开始是程二爷请商细蕊吃牛排、吃甜点,后来就是商细蕊请程二爷吃油饼。
最放不下身段的商细蕊,想请程二爷过来记账时,就不断的吃饼干,最后喷了程二爷一身。
程二爷百般不情愿,可第二天就给商细蕊送来一罐饼干。
如果不加这段吃戏,这段人物关系表现的,不知道得有多尴尬。
我们不知道,尹正在剧本创作上介入了多少,但假如没有他这种随时随地,都饿了三年式的吃相。
以这个角色别扭的性格,也就别提什么人物关系了。
最后,吃使演员与角色浑然一体。
其实早在《鬓边不是海棠红》开播时,尹正就因为开吃播上了热搜。
在食物面前,他眼神里洋溢出的喜悦,与剧中的商细蕊如出一辙。
而这些,都是我们在尹正的“一剪梅”时期,所看不到的。
商细蕊喜欢吃肘子,尹正的微博头像也一直都是酱肘子;
商细蕊向来大口吃大口嚼,尹正在家里吃饭也是一个样。
在谈到商细蕊这个话题时,大家总喜欢说:
京剧的装扮有多遭罪(如贴鬓、吊眉等),
商细蕊唱戏的精气神有多好,
尹正唱武生和旦角的形体有多专业......
咱不是专门研究戏曲的,但京剧里的唱念做打本就是童子功,没个十年八年根本下不来。
而且作为一个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我相信尹正也绝达不到一流京戏演员的水准。
而最能与人物交融,也最能让角色走进观众的,当属尹正身为一个吃货的灵魂!
你说,身为一个童年遭受暴力,青年痛失所爱,中年又惨遭算计的戏疯子。
商细蕊这个角色,为啥不惹观众垂怜,反而在社交媒体上一路讨喜?
网友们总结的挺好:
弱小,无助,但能吃。
不过,作为一个过路粉丝,我也想提醒一下尹正——
照这样吃下去,今年开春的衣服可别穿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