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人》真有吹得那么好吗?

2019-12-05   杀姐电影


​今年10月,马丁·斯科塞斯在接受《Empire》杂志专访时,发表了一段震惊世界的言论:


“漫威电影不能称为电影(cinema),更像是主题公园的产物。我曾试着去看漫威电影,但是看不下去,我觉得那不是电影。虽然漫威电影制作精良,演员很用心,但还是很像在主题公园看的影像。电影应该是演员努力去传达内心真实情感的作品。”


是的,各种媒体和公众号并没有标题党,也不是断章取义。


“漫威电影不是电影”本来就是马丁老爷子的原话。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马丁原本的用词是”cinema”,结合语境应该是特指在影院上映的电影。


这个事件在刚爆出来的时候我没写。


一方面是马丁以导演的身份评价同行略有不妥;

另一方面这段采访的主题,其实是宣传即将上线的新片,马丁用如此激烈的言辞抨击漫威,怎么看都有些不合时宜。


反正不管怎么样吧,如今口碑高涨的《爱尔兰人》,确实没有成为”cinema”。


尽管它对外公布的预算成本是1.6亿美元(据说后来又超支了),但受限于”网飞出品”它还是变成了一部网大。


前几天,马丁·斯科塞斯还在社交媒体上恳求:


“如果你们想看我的电影,请不要在手机上看,求你们了。最起码用一个iPad,大一点的iPad。”



的确,启用了减龄技术的《爱尔兰人》,在拍摄时的近景和特写镜头非常多。


影片不依靠台词叙事的情节比比皆是,出演男主女儿佩琪的两位演员,甚至全片都没几句台词。


最重要的一点是,故事选取的三个时间段,每一段都采用了对应年代的影像特点。


50年代的柯达克罗姆胶卷有着非常饱和的色彩

60年代的埃克塔克罗姆胶卷色彩也十分饱和,但更趋近于蓝绿色

70年代使用了ENR工艺,影像具有较高的对比度,减少了色彩的饱和度

这些都是我们在小荧屏上,不容易察觉到的。


至少老马的意思没错,相比于所有漫威电影,《爱尔兰人》才更配称为”cinema”。


不过对我来说,这部电影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所谓的”cinema之争”。


作为一部黑帮电影,它颠覆了《教父》对这个题材的深远影响。


01

忠诚还是友谊?


上高中时,我那个经常偷偷上课放电影的语文老师就曾说过:


“电影的三大主题是亲情、爱情和友情。”


《教父》固然是伟大的系列电影,它涵盖了亲情和爱情,但唯独友情是不够清晰的。


我们可以说教父所坚持的吻手礼是友情,老朋友的女儿遭到侵犯,他出面摆平也是友谊。


可这种友谊,更像一种忠诚。



在得知老友的遭遇后,维托·柯里昂很冷淡的说:


“你为什么报警,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来找我?”


结合女儿大婚的情节,大家不能把这种冷漠归结为一种扫兴。


因为维托·柯里昂维系整个地下世界的运转,靠的不是友谊,而是忠诚。


这一点在其后的无数黑帮片,甚至是杜琪峰的《黑社会》系列中都有体现。



《爱尔兰人》在描绘希兰(罗伯特·德尼罗 饰)与罗素(乔·佩西 饰)的关系时,明显也用到了这种忠诚。


可无论是希兰炸毁洗衣店时的开脱,罗素赠予的戒指,还是二人共同享用面包蘸葡萄汁的情节,都印证了真正的友谊。


即使希兰刺杀了工会大佬吉米·霍法(阿尔·帕西诺 饰),垂暮之年他还是乐于向女护工介绍这位伟人。



因为希兰和吉米也曾亲密无间。


《爱尔兰人》想要表达的,其实是黑帮体系对个体的摧残。


如果友情不成立,整部电影也不会得到认可。



02

武侠还是写实?


直到今天,大部分的黑帮电影,仍属于类型片。


许多观众选择黑帮电影,还不是冲着拳拳到肉、快意恩仇,以及小混混们的成功学去的。


在这方面,《教父》绝对不流俗,但无论是街头火拼、医院躲避,还是麦克·柯里昂在餐馆枪杀仇敌,这些情节都有点戏剧。



我们在接受各种感官刺激的同时,很少有时间关注人物的内心。


《爱尔兰人》的拍法,就在刻意回避这一点。


几乎所有希兰杀人的镜头都是简单的左右平移,我们甚至看不到人物的表情。



因为对于黑帮而言,杀人只是一项任务,是一种机械性的劳作。


马丁·斯科塞斯真正想要关注的,是在执行任务前后角色的心理变化。


就算是现实中的中国侠客,我想也不会在快意恩仇时,有功夫摆好pose大喊一句:


“佛山无影脚!”


《爱尔兰人》的主角希兰,从一个卡车司机变成黑帮杀手,最后甚至成为了工会会长。


常规的剧目,应当是希兰成功后,变得越发贪婪自利抑或谨慎小心,但最后还是被野心吞噬,不得善终。


这部电影虽说没有跳出不得善终的结局,但希兰从未掌控过自己的命运,甚至连一个”小人得志”的瞬间都没有。


你可以说这很没劲,但它很写实。




03

杀戮的意义


暮年的希兰与女儿的一次对话,是全片的点睛之笔。


希兰说,自己加入黑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家人,没有他家人也不会得到安定的生活。


女儿却回答:


“我们遇到了问题从不敢去找你,因为我们害怕你会做出不好的事。”



换句话说,黑帮所有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势,都只会让家人更惴惴不安。


希兰觉得自己保护了家庭,反而让身边的人更加担心。


因此希兰最后孤独终老,是自己铸就的恶果。


这一点是包括《教父》在内的许多黑帮片,都没有直接点明的。(当然这里也有时代和身份的原因)


《爱尔兰人》在每个黑帮人物出场时,都有一个定帧解说的设计。



它直接向我们展示了,每个黑帮最终因何而死。


那杀戮的意义在哪?


它只是让人陷入无休止的争夺,最后不仅摧毁了亲情,还让自我走向毁灭。



看完《爱尔兰人》我不敢说,它全方位的超越了《教父》,重新定义了黑帮片。


但至少这部电影,为黑帮题材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角度。


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的人,很庆幸他们拥有《教父》;

那大家也应该庆幸,我们有属于自己的《爱尔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