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达智桥胡同与杨椒山祠!

2019-04-26   小眼儿看社会

在北京市西城(原宣武)区西北部,有一条达智桥胡同,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校场五条。这条胡同的名称,与咱们之前说过的寿比胡同、奋章胡同、辟才胡同等属于同一类,都是被美化了的地名儿,因为它的原名叫“鞑子桥胡同”。北京但凡带有桥字的地名,基本上都有、或曾经有过桥,有桥当然有河(没河修桥干什么呢?有人说过街天桥也是桥,底下就没河,那就属于抬杠了),达智桥胡同也不例外。

在清朝中后期,宣南地区会馆云集,所以这一带是仕宦名流活动之所,但是在更早的明朝以前,这里根本没有胡同,而是一条小河,这条小河自西向东,在如今的宣武门外大街与另一条从北向南流的河汇合,两条小河的交汇处建有一座小桥。起初这座桥叫什么不知道,总之到了清朝人们叫它鞑子桥。因为从清初时这里曾经驻扎着满蒙的旗兵,当年的汉人管元清的官兵都叫鞑子,元朝是蒙古鞑子,清朝是满鞑子,久而久之附近居民就把附近的这座小桥称为“鞑子桥”,进而也就成了这块地方的代称。再后来人口渐多、于是将河沟填平,逐渐形成胡同,索性就叫“鞑子桥胡同”。

1912年清政府已经倒台,民国政府觉得此名实在不雅,于是美化为“达智桥”。解放后的1965年,北京曾经大规模整顿过地名,从那时起正式定名为达智桥胡同。清朝,内城被八旗占据,汉官极少有住在内城的,您看纪晓岚名气不小吧?他的宅子不就在外城的虎坊桥附近吗?达智桥胡同离宣武门很近,所以这一带也是名流云集,再加上刚才咱说的,宣南是会馆云集的地方,达智桥胡同就曾经有个河南会馆,据说这里原来是座接待寺,是明代古刹,清光绪年间改为河南会馆。这座会馆规模还不小,从上斜街延续到达智桥胡同,有150间房子,内设中州乡祠、洛社、池北精舍、月牙池、听涛山馆、精忠祠、报国堂等,还附带一个嵩云草堂。嵩即嵩山,在河南境内,亦可代指河南,据传嵩云草堂是当年袁世凯住宅(袁世凯就是河南人)。

后来嵩云草堂被改为嵩云中学(也称河南中学),解放后草堂的前半部改为民宅,后半部是204中学,现在204好像也没了,是并入十四中了还是哪儿,不太清楚。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达智桥胡同内有座杨椒山祠,杨椒山即杨继盛,明朝著名言官、谏臣,一代忠烈之士,是笔者本人最为佩服的中国古代文人之一。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做过诸城知县、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嘉靖年间调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在北京任职期间,杨继盛就住在达智桥胡同。杨继盛先生为人正直、不畏强权、忠言直谏,让他名声大噪和最被后世推崇的,是他弹劾严嵩事件。

对了,还有一个事儿,您知道城隍吧?过去的人都信城隍,认为死了之后得先去城隍爷那儿报道,您知道北京的城隍爷是谁吗?正是杨继盛!而且很多的地方没有城隍奶奶,但北京有,就是杨员外的夫人张氏。因为杨继盛英勇就义后被弃尸于市(年仅四十岁),其妻张氏自缢殉夫,京城百姓敬而悯之,以杨继盛的故宅改为庙以奉祀,尊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杨继盛因为号叫椒山,所以后世将其故居改为杨椒山祠。杨椒山祠在达智桥胡同12号,正门有石刻匾额“杨椒山先生故居”,正堂内有杨继盛的塑像。杨先生在世时,他给住宅起名松筠庵。清乾隆年间改为祠堂,又将他当初起草疏稿的书房称为“谏草堂”。

当年弹劾严嵩的奏疏,请海盐布衣镌石名手张受之刻石,嵌在谏草堂的壁上。张受之素敬其刚直正气,摹椒山真迹,精刻于石,谏草刻就,死于松筠庵内。道光年间在祠之西南隅建一“谏草亭”,亭内有椒山先生亲手种植的榆树一株及石碑一块。戊戌变法时,以康有为、谭嗣同为首的公车上书事件,那篇万言表,便是在当年的松筠庵内起草的。杨椒山祠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很早以前去看过一次,说实话挺破败的,有的也被民居占用,胡同里也挺乱,早已没有清代时名流云集、车水马龙的景象了。

不过最近应该治理维护了,前些日子电视里有一档专门调解“拆迁”问题的节目,听说其中还涉及到了杨椒山祠文物腾退的事儿,我没怎么看,也不知道后来结果如何。杨椒山先生在临刑前还留下几句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这是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并驾齐驱的千古名句,他的人也是与文天祥一样的忠烈之士,佩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