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强迫孩子学习吗?就是不感兴趣怎么办

2020-07-16     萌妈小教室

原标题:要强迫孩子学习吗?就是不感兴趣怎么办

大家好,我是笑抽了的萌妈。

事情是这样的。

最近搬到新家,添置了一些孩子喜欢的小手帕,然后他们吃饭的时候也要用来垫在桌子上,简直爱不释手。

今天晚上,小萌特别开心地给大家布置“小手帕”,我还想呢:明明就买了三条,怎么能给四个人都布置上呢?

这时,萌爸拿起了面前的手帕,仔细看了看,问道:“小萌,这是什么?”

小萌吃着饭,头也不抬地说:“抹布啊。我看手帕不够了,就给了你一块抹布!”

给了你一块抹布……

一块抹布……

抹布……

就在萌爸无语凝噎时,突然看到抹布上写了几行字:

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总要看到生活好的一面)

萌爸哭笑不得地说:“好的一面,就是好歹我还有块布吗……”

于是,大家都笑翻在现场。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快乐教育”这件事。

你们知道吗?“快乐教育”其实源自“自尊心运动”,而后者已经被证明是极其失败的。

自尊心运动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提出,人们所面对的大多数心理或情感问题都可以归因于自卑,所以父母需要提高孩子的自尊。

自此以后,“自尊心运动”逐渐席卷了欧美,“快乐教育”的理念开始在欧美逐渐流行起来。这种理念强调要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得快乐,进行无压力地自愿学习等等。

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父母和老师所采取的方式是不断的夸奖孩子,告诉他们足够聪明、足够有才华,就可以让他们足够自信,而这种自信足以支撑他们去挑战困难。

这也就有了欧美老师口中最著名的那句话:“你只是很特别。”

什么叫“特别”呢?好也是特别、不好也是特别、和别人不一样就是特别,只需要看到自己的特别,那就不用和别人去比、只用做自己就好了。

这套不断的夸奖、不断地维护孩子的自尊的举措,就是20世纪90年代风靡北美的“自尊心运动”。

对“自尊心运动”的质疑和反思

靠夸奖去维护孩子的自尊,主张一定要让孩子“快乐学习”,真的能让孩子过得更好吗?

20世纪90年代,一项针对美国父母的调查发现,将近85%的父母都认为应该表扬孩子的能力,让孩子获得足够的信心。

但是,对上述家庭的追踪研究发现,当他们的孩子走上了工作岗位后,周围却是“赏罚分明”的社会环境,不再有人时常对他们进行表扬、奖励和认可。

这些成年后的“孩子”在进入社会以后,面对挫折和压力不知所措, 甚至无法撑过新工作的第一天。

2014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布拉德·布什曼(Brad Bushman)和荷兰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联合研究,旨在测试父母给予孩子的称赞类型会如何影响他们对失败的反应方式。

在第一个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357个说荷兰语的父母一些赞美之词。研究发现,父母对低自信的孩子往往更加“偏心”,为了鼓励他们,父母往往会更多地肯定这些孩子的能力,例如“你真的很聪明”“你真棒”;而给予那些自信的孩子更多过程的表扬。

随后,研究人员从荷兰的学校招募了313名年龄在8~13岁之间的儿童,让他们进行一项在线游戏,游戏结束后,网站将弹出两种表扬:

一种是对能力的称赞“哇,你真棒!”,另一种是对过程的称赞“哇,你做得真棒”,以及第三组没有任何称赞。

结果表明,受到“能力”称赞的孩子在失败后,比受到“过程”称赞的孩子,更有可能感到羞耻;尤其是那些自尊心本来就更低、更不自信的孩子,在最初受到能力称赞,但却遭遇失败以后,他们的羞耻感更为明显。

这个研究说明什么呢?

当父母面对不自信的孩子时,往往会希望他们提起自信,从而去称赞他们“你很棒”;但是,这样的称赞往往适得其反。

这些孩子在失败以后更容易感到羞耻,情绪也更加脆弱。

从“自尊心运动”到“快乐教育”

自尊心运动衍生出了“快乐教育”,这种教育一直在将要顺应孩子、迎合孩子、将学习游戏化,好让孩子更适应学习——甚至到了一种“谄媚”的地步。

从这样的快乐教育里面衍生出来的,是什么?

是反对课业压力,结果导致老师教得越来越少,父母只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己去教孩子;

是反对6岁以前的任何学习,以至于很多家长都说孩子2岁以后开始认字、对字感兴趣、指着字问来问去,但家长不敢教,害怕一教就像某些自媒体所指责的“误事”;

是还不知道孩子能不能学,就要讲什么“游戏式学习”,靠动画、配乐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至于孩子早期接受了各类游戏化APP的洗礼以后,到了小学课堂,不适应课堂教学;

是去讲明星如何顺应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但不去讲别人家家长能给孩子的选择“容错”和“兜底”的实力……

学习是快乐的吗?

前阵子,我和好课君深夜争论起来,争论的点在于“学习到底是不是一件反人性的事?”

我的观点是:学习是人类的天性,孩子自主探索、发现、假设、验证,这是他们生来的需求;

好课君则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累的事,是反天性的;每个人,天生就是喜欢偷懒的,最好拿来就能直接用。

后来我们仔细探讨了一下,觉得我们看到的都只是事情的一面。

学习是快乐的吗?

我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但并不总是快乐的。

之前我有举过一个例子:学习就如同爬山一样,上坡的时候是很辛苦的,但一旦登顶了,那种快乐其实是无与伦比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解题时思考、困惑、焦灼,但一旦解出了答案,那种大脑“叮”一下被点亮的感觉,简直不要太美妙!

学了、学懂了,当然快乐;但是在学习的过程、爬山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快乐。

该强迫孩子学习吗?

其实,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

也许,他们的学习不同于我们所定义的“书本学习”;

也许,他擅长的点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学校学习”;

也许,他喜欢的事不同于我们所认为的“背诵学习”……

但是,他们真的会自发地探索、实验和学习。

在你决定要“强迫他学习”之前,一定要先观察他、试着理解他,再去引导。

如果是单纯地“强制他学习”,也许能持续;但如果不能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外力一撤,孩子自己就放松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优秀的孩子到了大学以后,脱离了父母的监管,立刻就彻底松弛下来了。

关于“学习是否需要强迫”这件事,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首先,从兴趣出发的学习,孩子学得快乐主动,家长不需要强迫。

在这个前提下,家长完全无需强迫孩子学习,孩子自己就自觉自愿地学习和探索了。这类知识要么是学了就能用、反馈即时的,要么就是孩子真的感兴趣的

其次,家长能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者阐明学习的重要性,也不需要强迫。

大学的时候什么时候最爱学习?是考前一个月,是考证之前两个星期,是面试之前一周。

知道学习的内容有用时,就会愿意学习;这就是利益驱动的学习,也是不错的;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也就不需要强迫。

第三,最坏的情况:孩子就是提不起兴趣,也无法说服孩子这些知识有用,是否需要强迫他学?

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或者至少在国内,对普通家庭来说,是需要的。

主张“快乐教育”的欧美教育体系,实际上容错率是非常高的;即便学习成绩不咋地,也可以靠打工获得不错(不考虑天灾人祸)。

但是在国内,学习不好最后混得不错的,从数据上来看,仍然是少数——而且那些混得不错的,虽然不擅长“学校学习”,但都是削尖了脑袋在社会大学里不断学习的。

我更愿意将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称之为“必要”。

“义务教育”为什么是国家出钱?说到底,还是希望孩子能掌握一定的、必要的知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疫情期间,我家小萌在家上网课;我会和他约定好,完成每日计划中的学习部分,就可以自己自由去玩耍了。

坦率地说,在我家这个“完成每日计划中的学习部分”的约定中,虽然没有打骂用强,但本质仍然是一种要求。

没办法,我家没有金山银山,不可能为他所有的选择兜底;我只能说,确保他能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这个“主业”不出错的前提下,他愿意尝试可以去尝试;如果副业比主业要好我也支持。

但如果他要丢掉主业,直接开搞我无法为其兜底的副业,我可能挺难接受的。

我绝对不赞同“通过打骂来强迫孩子学习”,但我会一直去摆正孩子的学习态度,让他知道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

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呗!

END

编辑:萌妈 排版:萌妈

如有侵权请告知我进行删除

喜欢的话点个赞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3EAWXMBiuFnsJQVjTn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