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课那么多,你给孩子选对了吗?

2020-04-08     萌妈小教室

大家好,我是最近把市面上主流的数学思维启蒙课和练习册都实测了一遍的萌妈。

五年前,我刚建立这个公众号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的“科学育儿”的靠谱内容还很少;但是,到了今天,丁香妈妈、育学园、知贝等一系列机构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能够为0~3岁的妈妈们提供靠谱的养育知识。

靠谱的“养娃”知识,咱们有得学、有得查;但靠谱的“教育”知识,现在我们还很难辨别。

为什么?因为教育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实在太厉害了!

各家教育机构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个说自己的教研团队来自清华北大,那个说自己的课程研发来自哈佛牛津,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最后,看看这些课程机构也都差不多,索性就看谁优惠力度大,也就选谁了。

可是,教育孩子,我们缺的真的是那么几十块、几百块吗?当然不是,我们害怕的是“选错课程、浪费时间”——孩子辛辛苦苦学了一年,最后发现英语还是蹦不出句子,说得最熟悉的是试听课的那几个“apple”、“banana”;数学倒是可以从1数到100,还会加减法竖式了,可一做题还是出错,题型变了更是一脸懵圈。

花了钱,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啥,长期效果如何——这是家长在给孩子选课时面临的最大问题。

今年“3·15”,上海市消保委公布的消息显示,2019年共受理各类教育培训服务投诉10915件,同比上升55.6%——正是因为教育培训行业信息公开的程度较低,家长报名时能获取的信息面较窄,对培训机构的了解度不高,因此高达65.8%的家庭表示遇到过非常不满意的地方

资料来源:http://www.xinhuanet.com/2020-03/15/c_1125715715.htm

怎么办呢?厉害的家庭早就开始自己行动了,那就是“家庭学科启蒙”。

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学科启蒙,是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风格、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来进行的——这个我们在上周的“今日好课”家庭数学启蒙分享会中,讲了100多个生活小游戏。

我摘录几个小游戏给大家看看,生活中的数学启蒙是什么样的:

起床后

当孩子穿好衣服后,可以鼓励他们搭配衣服的颜色。

“今天我们穿黄色的衣服。你能找到带黄色鸭子的衬衫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鼓励他们寻找衣服上的图案。例如具有交替颜色、条纹或格子、正方形或圆形或图片的图案,又或者大的花色紧随着小的花色等。

鼓励孩子找到并描述这些图案,“我的衬衫上有花纹,花纹是红色、蓝色、红色、蓝色”,这就是最初的“模式启蒙”。模式是我们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接下来的事情。

外出时

让孩子“估计”一下步行或开车到幼儿园或者公园需要多少分钟。之后,我和孩子一起使用手表、时钟等计时,看看实际花费了多少时间,再鼓励孩子将自己估计的时间和实际时间进行比较。

“我觉得去哥哥的幼儿园要花1个小时!”小乖说。最后我们发现下楼、过街、走到幼儿园门口,只花了5分钟。“哇,1个小时真的很长!还好我们5分钟就到达了”。这样的联系将帮助孩子发展对时间流逝的意识,也会教给他们重要的思维方式:先估算,再通过实际测量,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排队时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在地毯、壁纸、衣服、家具上寻找重复出现的任何图案,并将找到的规律(模式)说出来:“这件衣服有蓝色条纹,先是蓝色的条纹,然后是黑色的条纹,然后又是蓝色的条纹,然后又是黑色的条纹……”

鼓励孩子用手指跟着描绘在椅子或衣服上发现的图案。用手指追踪这样的痕迹,有助于帮助孩子理解形状——他们喜欢连接和探索的感觉。

在孩子6岁以前,家长要做的绝对不是“机械式教学”,例如刷题,例如让孩子从1数到100,例如让孩子背诵加法表甚至乘法表——这都是我们所反对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5岁以前,就熟练地掌握了上述技能,不代表他们的数学厉害,只证明一件事:他们的“类比推理能力”和“工作记忆”还不错;但不代表他们的数学能力能在未来持续领先。

因为,学科学习不是由一场考试决定的,而是需要长期做好两件事:“逻辑思维的训练”和“(运算)技能的训练”,只有让这两种训练平衡发展,孩子的学科能力才会长期处于不败之地。

5岁以前,家长可以在家做学科启蒙;5岁以后,家长又该怎么办呢?

从启蒙逐渐过度到学习,家长不可能在家给孩子上私塾,包办所有的教学内容;关键还是给孩子选定适合的教育资源:选好课、选好书,还要从中筛选出适合孩子的。

那么,家长要怎么给孩子选课呢?

家长在选课之前,可以试着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问题一: 热销的,就值得买吗?

这个问题在育儿市场上很常见,但现在我们知道,很多所谓热销的孕妇产品(例如月子牙刷、防辐射服)等等,可能真就是智商税。别管它的广告有多漂亮,但从实际功效来说,可能适得其反。

给孩子选课、选书也是如此。有的书号称风格唯美,但凌乱的画面设置、在绘本上强行喧宾夺主,其实是不利于孩子逻辑思维的培养的。

问题二:教具多,就值得买吗?

丰富的教具,能给家长很强的“获得感”,也就是感觉买得值。但是,这些教具的使用是否会存在过激的情况?例如让孩子玩着玩着就学会了千位数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为什么要进位、加法的本质是什么?刚刚我们提到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没有发展起来,仅仅是“运算技能的套路熟练”,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但当市场看到有教具的课就卖得好时,纷纷开始为课程提供配套教具,每家看起来又都差不多了,又如何选择呢?

问题三:直播课、录播课、APP,怎么选?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直播课?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录播课?录播课和数学APP之间,应该如何抉择和取舍?

所以,选课、选书的关键,还是看课程的内容设置本身,到底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年龄、认知风格、学习习惯和性格——而不是单纯看孩子是不是“喜欢”。

兴趣是早期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但仅仅有兴趣还不足以推动孩子的持续学习,甚至在尝试一段时间之后就放弃了。

可怕的是,市场为了迎合孩子的“兴趣”,将课程教学内容严重“游戏化”了;导致孩子看似学了,其实在玩;关键是还没有玩懂、玩透,只不过让家长心理安慰一句:孩子喜欢,又顺便学学,挺好的。

那么,接下来进入正轨的课堂学习以后,我们不可能要求老师的教学也游戏化,孩子不适应正式的课堂教学,又该怎么办呢?

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把市面上主流的数学启蒙课程和练习题全部实测了一遍。

我们实测的课程

我们实测的书

像“xx派”这种存在购课风险的课程,以及一些并不适合数学启蒙的书,在实测这一轮,就直接被我们筛除出去了。

其次,根据不同的维度,帮助家长选择课程。

比如,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和基础(先验知识)的不同,我们给出了这样维度的推荐

聪敏好动的猴娃,勤勉好学的牛娃,放养自由的狼娃和从零开始的兔娃,所需要的课程当然不一样。

家长的能力程度不同,是不是能教、是不是有足够的时间陪,也应该成为选课时候的重要参考标准。

那些家长就是学霸的高知家庭,嬉笑怒骂皆成学问,日常会话也教知识——这,可不是普通家庭能比拟的呀。

第三,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提供实测课程的相关信息,让家长选择。

这些信息还包括部分机构只以低价甚至免费的试听课作为“诱饵”,对正课价格三缄其口的售价信息——毕竟,谁的钱都不是白来的;我们对价格的搜集和整理,也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做出选择。

让最了解自家孩子、自己能力和实际家庭情况的家长,更好地根据家庭状况做出适合的选择——这就是我们今晚9点要做的事。

今晚9点的“数学好课对接会”是收费的,19.9元/人。

这个费用,大家可以理解为一起凑钱用来试听和实测市面上所有的数学启蒙课程和书,从而得到了靠谱的建议和分析。

今晚的课程时间大约为1小时,同时还有听课会员的独家福利——也就是在其他渠道买不到、超低折扣的独家数学课程。光是这个折扣,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课后,还有三重礼物免费赠送:

1. 分享会的PDF讲义

2. 数学启蒙好书书单

3. 课程语音实录,可永久回听

最后,重要的事要再强调一下,买课以后记得添加小助手铃铛铛的微信号(jinrihaoke001),上课、课后资料的事,都是由她来统一负责的

好啦,咱们今晚9点见呗!

END

编辑:萌妈 排版:萌妈

部分图片来自于免费网站unsplash.com

如有侵权请告知我进行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J5WZ3EBrZ4kL1ViYKO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