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许多育儿理论,仍然无法控制情绪吼孩子,我该怎么改变我自己?

2019-11-13     萌妈小教室

大家好,我是昨天买了超级多乐高的萌妈,你们斩获最多是什么?纸尿裤?昨天应该也有不少从飒姐的公众号过来的朋友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今天有个妈妈说,自己可能是从小被周围人打骂对待的结果吧,现在变得不会和孩子好好说话了。每次遇事儿忍不住吼,吼完之后又万箭穿心地悔。然后,遇到事儿又恶性循环。事儿都不大,不过是他写作业拖拉,丢东西,忘记作业之类。

这位妈妈也看和学了许多育儿知识,学得还特别认真,就包括正面管教等,平时还从各个公众号上获取育儿知识。但是,在情绪控制方面,她就像个瘾君子,难以控制自己的大脑和行为。

学的时候,觉得深刻认同,并深感惭愧与自责。

做得时候,仿佛大脑进入无人驾驶状态,又原形毕露了。吼吼吼,有时还会忍不住动手

现在,这位妈妈甚至在想,为了避免给孩子造成进一步恶劣影响,都不想回家了;也许,孩子没有她这个妈妈会更幸福!

这位妈妈讲述的经历,我是有共鸣。

我也曾在宝宝2岁叛逆期的时候对他发过脾气——即使是很多正面管教的讲师,也未必能绝对控制自己面对孩子的情绪。

是不是正面管教失灵了呢?

适合中国父母的《正面管教》学习顺序

如果你正在自己阅读《正面管教》,我建议你不要按顺序阅读,而是按照下面的方式来阅读:

首先,了解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基本概念 P25~43;

其次,掌握正面管教的工具,也就是第6、7、9章,里面包含了我们常说的:积极暂停、启发式问题、有效的鼓励、家庭会议;

再次,自查、自省,也就是生活态度去取向,了解自己属于哪一型:老鹰、海龟、狮子、变色龙?知道了自己的爆点在哪里,也知道了自己容易在哪些方面过度要求孩子,自我意识觉醒了,才有可能做得更好;

然后,读一读对孩子不良行为的重新解读,也就是第4章的内容;

最后,读第11章的综合应用,了解如何处理和解决孩子常见的问题。

为什么是这样的学习顺序?

老读者都知道,我带娃在美国长居过一段时间,也算比较了解《正面管教》所兴起和成长的土壤。

由于文化差异,美国父母对孩子的需求看得不那么重,他们更倾向于满足自己的需求,散养会比较多,也有很多采取简单粗暴解决方案的。

所以但凡国外的育儿书,作者通常都是从“唤起家长的内疚”开始的,先引经据典,然后让父母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再指出父母经常做错的地方,最后再来给出工具。

解决的工具里面,又融入了AA(戒酒互助协会)的方式,在当地社区组建妈妈小组,大家每周都坐下来聊一聊自己的进步,互相鼓励,还有充满了PHP(Parents Help Parents)的环节——都是逐渐地一点点发现、面对和解决问题的。

但是中国的家长,很不一样。

大多数中国父母都还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挺善于内省的。这种心理状态直接导致了——

我们很容易对孩子感到内疚,但内疚结束后缺乏父母小组来共同谈论,所以内疚完就结束了。

回去以后,就记住了内疚,但还是改不了。

一线城市或许有读书会、妈妈小组(更多是微信里的妈妈群,讨论的信息也比较庞杂);但是更多的家长在育儿方面都是听听周围人的意见就算了,很少也很难将自家所遇到的问题暴露给社区的人。

大家都笃信“家丑不可外扬”,而且你一说出问题,好为人师的人都来了,开始diss你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很少有人能客观地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人。

有的正面管教培训课程会好一点,至少要求父母上完全部课程,掌握了方法和工具再走;但大多数父母自行阅读的时候,还没有及时消化这些工具和方法,读到内疚的部分就受不了。

但有的正面管教只是体验课,第一节课就设置“丛林”这种高压力的项目;前来体验的父母大多数都是哭着走出教室的,然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内疚,需要转为行动!

这也正是这位妈妈所遇到的困惑:为什么理性上认识到了,可是真正内心的东西改变不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如何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的文章(这里),这里大致说一下,主要是让自己看得更全面,先看到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伤害,然后为父母的行为找到理由,然后专注于童年快乐的时光,从而影响自己对童年的认知,进而影响到自己现在的行为。

不管是生活态度取向也好,还是九型人格也好,先分析出自己的性格到底如何,哪些点是你的逆鳞,容易爆发;哪些点是孩子的逆鳞,容易爆发——然后提前制定计划,避开这些爆发点。

从这位妈妈的描述来看,我倾向于初步判断她是“老鹰型”人格,这种人格的关键词是“控制”——害怕失控,孩子做的事没有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就容易暴走;而且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要么就是硬扛、互相伤害,要么就容易逃避问题,索性放弃。

“老鹰型”的控制人格也有很多优点,有出色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高效率、遵守规则、坚持不懈等好品质;但一旦遇到别人的羞辱、批评和意外,就容易冲动或者社会隔离。

如果孩子写作业拖拉,丢东西,忘记作业,可能恰恰是因为父母平时事无巨细地照顾他。

俗语说“懒妇巧儿”,妈妈学会放手,让孩子培养起自主、自立的性格,他才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记得自己收拾好东西,记得要好好写作业。

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我推荐的方式有两点:一是积极暂停,二是给孩子一张“免死金牌”的卡,注意,一定要是实体卡。

积极暂停需要练习,不是一时之功,因为人真的很难自己停下来,而且生气的时候容易越想越生气;但“免死金牌”不一样。

当孩子认为你生气而感到害怕的时候,可以拿出这种你赋予他权利的“免死金牌”——你要做的就是看到这张牌时,回到自己的小空间里,积极暂停一下。

同时,学习孩子的发展阶段、了解孩子烦人但正常的行为、掌握一些积极的工具和解决方法、提前排除从工作和生活中带来的烦恼

——避免“踢猫效应”导致这些怒火被发泄到孩子身上,都是有效的。

我记得自己在美国上积极养育(active parenting)的课程时,开课前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I did what I knew, when I know better, I do better...”意思是我过去已经尽力了,但当我知道得更多,也能做得更好。

不要让自己困在内疚里。亲子时光还很长,让我们慢慢地、一步步地来了解自己,更好地和孩子共同成长!

你是如何控制自己情绪的?评论区聊聊吧!

END

编辑:萌妈 排版:萌妈

图片来源:免费图库unsplash.com

我的知乎ID:Cecilia,有时候会直接搬运回答过来,请不要再举报我抄袭自己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rPKcm4BMH2_cNUgG5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