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北京历史上第一条马路在哪儿吗?

2019-06-23   小眼儿看社会

“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这是当年人们对老北京“街景”的一种形容。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景象?一方面北京的地理位置偏北,风沙本来就大;另一方面来说,过去都是土路。我们在看古代小说的时候常会看到这么一句话,叫净水泼街、黄土垫道。这是皇帝出行时的“接待”级别,再次怎么也得是钦差大臣才有这待遇,由此可见皇上出门儿都走土路,何况老百姓呢?那么那时候的北京就没有路面硬化工程吗?也有,但是太少,除了部分官道、还有送奏折、公文的驿道是青石板铺路,再有就是级别最高的御道,也就是供皇帝出行专用的道路,但是清朝那会儿北京城只有两条石板路(皇城里头当然不算),一条通往永定门——皇帝去天坛、先农坛走的;另一条通往广安门——皇帝去清西陵走的。

剩下供普通百姓通行的公共道路(简称公路),就都是土路了。那北京城什么时候有的光滑平整、又不起土的马路呢?北京的第一条马路又修在哪里呢?我想肯定会有人想到长安街,毕竟号称“神州第一街”嘛!要修大马路肯定先修它呀!还真不是,北京的第一条马路不但不大、不宽,而且是条“私路”。当然咱们这里说的马路是现代意义的马路,广义上来讲,能供车马通行的大路都可以叫马路,这也是我们传统上的习惯称呼。元代对道路有规定,城内的主干道要能够并驰十匹马,大都(北京)要并驰二十匹;明清基本延续了这一制度,所以老北京对马路的称呼,多指城内的主干道,或直穿城门的大道。

而后来的马路多指沥青和碎石子铺设的公路,也就是柏油路。至于马路这种称呼的来源(包括古代与现代),这里面有多种说法:第一就是刚才咱说的,我们国家的传统称呼——指供车马行走的宽阔平整的道路,其实在春秋时期的古籍《左传》中就有马路一词;第二,普遍认为使用碎石铺设路面这种技术(现代柏油公路的前身)的发明者是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于是人们管这种路叫马卡丹路,传到到中国后简称为马路;第三,传说在上海“对外开放”以后来了很多洋人,这些洋人人高马大、精力旺盛,为了发泄过剩的精力,他们就到处骑马飞奔,河岸跑得不过瘾了,就将洋行楼群后的大片泥滩修成了路,这段路位于今天南京东路外滩到河南中路上,也就是南京路的前身,由于经常看到洋人在这条路上跑马,所以叫马路。甭管怎么说吧,总之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人确实有这习惯——管公路叫马路。

关于这个习惯还有一段轶事,在一次新闻采访中,一位美国记者采访周恩来总理,特意用中文说到:“为什么你们中国的路叫马路?难道是因为专门给马走的吗?”言语中充满了挑衅和羞辱的味道。周总理的睿智是尽人皆知的,岂能被一个小小的记者难倒?于是面带微笑、从容不迫的回答:“因为我们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所以叫马路。”用现在的话说:那位美国记者被“怼”得满脸通红,羞愧不如。绕了半天圈子咱还得绕回主题:北京的第一条马路修建于1913年,位置在东总布胡同。北京叫总布的胡同一共有三条,东总布胡同、西总布胡同和北总布胡同。三条胡同挨着,都在东城建国门附近,由于明朝时的总捕衙署设立于此,故称总捕胡同或总铺胡同;清朝乾隆时称总部胡同,宣统时以南小街为界,分称东总布胡同、西总布胡同;民国三十六年(1947)将原城隍庙街改称北总布胡同,并沿称至今。

我不知道您各位逛没逛过总布胡同,从那里走走看看,您会发现它们并不出奇,虽然古建不少、老味道十足,但胡同里面路不太宽、道儿也不太长,看似是不大起眼儿的小胡同,但是您了解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它们一点儿都不普通,而且总布胡同还净跟大事件产生联系,比如咱之前说过西总布胡同,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神机营章京恩海打死德国钦差克林德,这个事件发生的地点就是西总布;再比如北总布胡同见证五四运动中的那把大火——火烧赵家楼,虽然赵家楼属于前赵家楼胡同,但是这座当年曹汝霖的宅邸其实位于前赵家楼与北总布交界处;还有,总布胡同有数不过来的名人故居。

说到名人故居,就牵连出北京第一条马路的诞生:民国时期有个叫周自齐的人住在东总布胡同,这条马路就是他修的。周自齐是何许人也?周自齐,字子廙(yì),1869年出生于山东单县;周自齐出身官绅世家,祖上出过多位进士,他本人也在光绪二十年应京兆试,科顺天乡试副榜。由于少年时学过外语,所以他做过驻美公使馆参赞、领事,外务部右丞、左丞;民国时做过中国银行总裁、交通总长、陆军总长、财政总长、农商总长,1922年三月还署理国务总理、六月摄行大总统职务。可以说,周自齐在清末民国时期是位风云人物,其去世时的那棚百事堪称盛大与奢华,而且还动用了当时最时髦的东西——摄像机。

这段珍贵的视频资料保存于北京档案馆,从视频中我们能看到,东总布胡同的路面赫然是硬化过的,一如现在的柏油马路。这是因为周自齐在活着的时候,除了自己过着“家大业大”的生活之外,也拿出钱来办了件好事儿——修路。当时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也就是马卡丹发明的那种——碎石铺路,路面坚硬平坦,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虽然这首先是为了方便周家人自己出行,但无疑也方便了附近的街坊,当然得算好事儿。当时人们管这条路叫东总布胡同马路,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条现代意义的马路,也是全世界唯一一条以胡同名字命名的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