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关于苏州的画面,不管是现实里的粉墙黛瓦还是画纸上的世界,似乎总是黑白的水墨调。在融贯中西的大师吴冠中的笔下,江南在黑白间添了几分艳丽的色彩,就顿时别有一番滋味起来。
而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位来自英国的女画家却彩绘了当时的苏州,留给我们一个有“异域风情”的不同的姑苏风貌。
Elizabeth Keith (1887-1956)
她叫伊丽莎白•基思,是19世纪末一位生于苏格兰,成长于伦敦的英国女画师,她自学成才,擅长水彩画和素描。
后来她的妹妹嫁给了一位东京的出版商,她也跟着来到了东方,游历了日本、中国、韩国等国家,创作了大量亚洲主题的水彩画。
在她的画笔下,我们看到了民国时生动的风土人情,那些寻常市井、街头百姓、玩耍的儿童,还有写字的先生和时髦女郎等等。
她画笔下的北京与上海
伊丽莎白先后游历了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一路用画笔记录自己在异国他乡的见闻与感想。在来苏州之前,她了解到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繁荣了千年,不过城市的格局与面貌似乎没什么改变。
在她看来,一个历史如此悠久的城市怎么可能没什么变化呢?于是她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到了苏州城。
而在苏州的见闻,让她相信这个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古城,时光穿过却慷慨的没有改变她年轻时的容颜,反而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伊丽莎白以木版画的形式真实记录了民国苏州的风貌,让我们看到原汁原味的昔日中国古苏州的风貌,狭窄的街道,悬挂的招牌,叫卖的小贩,熙熙攘攘的街市……由于受到当时日本浮世绘画风的影响,在她的作品里,画面是彩色的,人物是快乐的,她把东西方的艺术结合了起来,尽显民国时期苏州的风土人情。
这些画哪怕是百年后的今天看上去,也依旧那样熟悉:虎丘塔似乎从没有变过,连倾斜的角度都与如今相似,古桥、河道还有河边浣洗的妇人……
这幅她画笔下的阊门更是妙极了,看上去甚至像从宫崎骏的电影世界里走出来的一样,好像看画的人随时可以走进这幅画里,穿越回那个年代,演绎一场不同寻常的故事。伊丽莎白为了画好阊门,曾多次去实地观察、写生,在完成了《苏州阊门外》和《雨中的阊门》之后,她给妹妹写信说:
“阊门最具吸引力的,还是那些飘在每家店铺门口的绸缎条幅,上面一般印着店名。阳光下看条幅上的金字,特别漂亮。”
大概这就是一位英国画家对“红尘中一二等富贵繁华之地”的形容吧。
当然,岁月变迁许多画里的内容还是改变了,双塔下的风景更早已随着时代更替而不同当年了,成片的水稻田如今已成了一户户的民宅,浓浓的生活气息却依然如故……还有那些旧时店铺的模样和人们的穿着,过节的景象,都勾起人们对老苏州的无限怀念和想象。
双塔、苏大方塔以及虎丘塔
2016年,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到访苏州时,不少苏州网友就晒出了伊丽莎白关于苏州的作品,也让更多人了解到百年前苏州的模样。
感谢这位英国女画家,给我们留下了手绘苏州这样一把钥匙,可以随时打开时光之门穿越回那个宁静质朴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