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儿时的原”,千人千面,千面千缘

2019-09-22   江晓英

人活到一定的年岁,自然而然地会对儿时的记忆有所怀念。

陈忠实也不例外,《白鹿原》是陈忠实一生中的高峰,《儿时的原》于陈忠实来说,是对其从少年到成年甚至更漫长岁月的一场回望了。儿时的记忆,生命中最重要的快乐时光。

《儿时的原》是陈忠实的自传散文集,整个篇幅比较小巧,每篇字数阅读起来轻松,不费力。全书总共分为三个篇章:

第一章:我的原;

第二章:我的求学之路;

第三章:我的文学生涯。

本书我读了两遍,我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完美的作品,读过之后,意犹未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儿时的原”,千人千面,千面千缘

我说的完美,是指那种回忆式的叙述,有扣人心弦的情节,环境还有社会背景的描写。

让一个几十年以后的年轻读者阅读起来,一点阅读障碍都不会有,仿佛书里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仿佛作者经历的儿时趣事就是我们所经历的。

《割草·搂麦》中,出生在农家屋院的男孩子,从小就要帮助父母干农活。拔草、割草、搂柴火、搂麦穗、掰苞谷等等,能做的活一个都不少干。

作者最喜欢的农活是割草,因为割草可以结伴到原上去玩,抓蝴蝶,逮蚂蚱,时常玩耍得过头了,竟忘记了割草。作者最不喜欢得农活是搂麦子,这活不重也不累,但是那种热却是最难忍受的。

辛苦之后,吃起白面馍馍的时候,还是觉得干劲十足。那是一种最朴实的成长经历。

《卖菜》中,在那个贫苦的年岁里,为了挣得学费,不得不挑起扁担,卖菜挣学费,在当时甚至还形成了一股风气。

卖的大多都是时令蔬菜,韭菜、大葱、蒜苗、茄子还有西红柿。有时运气好,卖得快,就能挣得一元上下;要是运气不好,卖不掉,只能亏钱贩卖。当时觉得天大的事,后来回头看,不过是一次过家家玩耍罢了。

书中写到作者的求学,可以看出那是一条崎岖的道路,但在作者的笔下,除了过程中的艰难,更难得是一路上亲人师友之间互相搀扶的珍贵情谊。

他们结伴走出家乡到外面去投考中学,那一次,他磨穿了他的鞋子,那也是他真正的人生之旅。

在作者的行文之中,提及最多的就是快乐。开篇讲到李巍约稿时的欣然;中间讲到吃白馍馍时的满足;末了写到早年随父看戏时的快活。

作者写原上、写乡土、写秦腔,写他热爱的这片黄土地。书中写道“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儿时的原》的语言风格是生动的透着乡土气的,阅读时,就仿佛与家里的一位长者聊天。更珍贵的是,通过这本书,我们大概能感知到究竟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造就出一个写成《白鹿原》的陈忠实。

特别是我们年轻一辈的读者,想要了解陈忠实,读这本《儿时的原》,最好不过。

文/青红,来自豆瓣

热销书《儿时的原》已全网上架,欢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