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型亲子关系:构建一种和“教养”完全不同的养育理念

2019-09-24   江晓英

导读:我们通常把对孩子的养育称为“教养”,并且认为,对一个孩子展开教养是父母必不可少的责任与义务。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三字经》中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但是,“教”往往是无效的。

我们在前面说过,孩子是半张白纸。这张纸的另一半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经由上帝画好了,这就是孩子的先天禀赋和特质。这是父母无论如何也没办法教的。而且,即便是在剩下的这半张白纸上,父母也不能为所欲为。

彼得·钮鲍尔(Peter Neubauer)还找到了一对刚出生就分开,被不同的养父母带到不同的国家抚养的双胞胎。这对双胞胎久别30年后重逢,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他们都有明显的强迫性特质:精心打扮自己,异常准时,还有洁癖,频频洗手以至于双手泛白。

当钮鲍尔询问两个人为什么会生活得如此严谨时,两个人的回答却大相径庭。哥哥将一切归因于养母。他从小生活在一个秩序井然的家庭中,养母严格要求他,每一样东西从哪里拿的,就必须放回哪里去。而弟弟却回答说:“我必须这样做,因为我妈简直懒死了。”

类似的同卵双胞胎案例还有很多,他们的基因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上帝所画的那半张白纸。

还有一种说法,说孩子是复印件,而父母是原件。

从而,孩子的问题,根源就在父母身上。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一定要记住,父母去“复印”的时候,拿的不是一张全然的白纸,而是已经被上帝占用了一半的白纸。“复印”出来的效果,显然更为复杂。

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Harris)写过一本在心理学界引发强烈争议的名为《教养的迷思》的书,此书对“教养假设”提出了严重质疑,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没有长久的影响。

朱迪斯引用的一个例证是聋哑人的孩子。

多数聋哑人只能选择与聋哑人结婚,但他们生的孩子90%以上具有正常的听力。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很多关键的体验。比如,当他们因为恐惧或疼痛大叫的时候,没有人跑过来安慰他们;当他们牙牙学语时,好不容易发出“妈妈”“爸爸”的声音却没有人鼓励他们。

除了最基本的要求之外,聋哑人家长几乎不跟孩子进行交流。

然而,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尽管他们没有从父母那里学到英语,但他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哈佛大学的语言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为朱迪斯站台助阵说:“在许多社会中,除了偶尔的要求或斥责之外,母亲是不跟尚未学说话的孩子说话的。因为,小孩子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为什么要白费力气呢?与美国2岁的孩子相比,这些社会中的孩子在语言发展方面显得很迟缓,但结果却是一样的,即最终他们都变成了流利的母语使用者。”

滋养型亲子关系

史蒂芬·平克还为朱迪斯提供了另一个例证。

第一代移民对移民国家的语言、风俗习惯、专业知识一无所知,但他们的孩子丝毫不受影响。移民的后代在操场上玩耍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学到语言,然后就开始嘲笑自己父母的语法错误。

朱迪斯的观点被认为是史上最具争议的十大心理学研究之一,与教养假设完全背道而驰。

教养假设的奉行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开创者约翰·华生自信满满地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我在特定世界中将他们抚养成人。我保证随机挑选一个,就能把他训练成我想让他变成的行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哦,甚至是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才智、爱好、性情、能力、素质以及他们的种族如何。”

显然,这是格格不入的两个极端。本书并不赞同华生将人视同为严密的机器的“教养神话”,也不完全赞同朱迪斯的“父母教养无用论”。

任何一个孩子,都带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如果给你一粒西瓜籽,你能种出一棵苹果树吗?显然是不能的。但是,父母的养育方式也绝不是对孩子的人格毫无影响的。朱迪斯所称的技能类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人格表现,实质是人的自适应能力使然,而一个人的自适应能力和他的感受系统密切相关。

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感受系统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孩子的发展阶段关联极大。0-3岁、3-6岁、6-12岁都是父母可以发挥作用的阶段,越是早期,影响越大。到了12岁之后,孩子主要就受身边的同伴影响了,父母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父母的养育方式会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而在于父母什么样的养育会对孩子造成良性的影响。这也正是本书所要论述的核心。

滋养型亲子关系

其次,教,往往是强迫的。

只要你怀着“教”的发心动念,就很容易陷入“控制型父母”的窠臼。因为“教”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倾向性。

“教”的意思就是,我教给你,我教,你听。我教的东西,当然是你不知道的。也就是说,我是对的,你是无知的。所以,教养明显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关系,是一种压迫感很强的关系。这自然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伤害。

早在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孟子就提出了“易子而教”的观点。

在《孟子·离娄上》中,公孙丑问孟子:“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讲正道,如果儿子做不到,父亲就会动怒。一动怒,就伤了感情了。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来教育我,但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这样,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

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关系疏远,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再进一步思考,为人父母者,真的有那么“对”吗?

我们往往期望孩子能够超越自己,成为比自己更优秀、更成功、更幸福的人,但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孩子听话懂事,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如果孩子真的对父母言听计从,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完全复制父母的思想和经验,他最多只能成为和父母一模一样的人。这不是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南辕北辙吗?

况且,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完美无瑕,都不可能完全正确,你怎么就敢理直气壮教育孩子,甚至要求孩子必须完全按你说的去做呢?

滋养型亲子关系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社会发展大环境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在一个充满确定性的社会,父母长辈的经验确实是管用的。但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互联网新技术成为生活的标准配置,年纪大的人,越来越不能适应。曾经很管用的经验,已经变成了老黄历。

有很多问题,甚至父母都要向孩子请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身为父母的我们怎么还能老方一贴,摆出一副权威的嘴脸,要求孩子必须完全听自己的呢?

如果孩子真的这样做了,他还能不能适应社会的挑战呢?他还能不能具备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呢?

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构建一种和“教养”完全不同的养育理念。这就是滋养。

新书《亲子滋养》

滋养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养育方式,父母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和发展阶段,不自以为是,不强迫,用一种相互滋养的方式让亲子共同成长。

所以,滋养(Nourish)和教养(Nurture)是完全不同的。让我们来看看这两者的本质区别。

文/陈禹安,已取得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