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格言欺骗了中国人几千年,是时候揭穿了
―――张鹏
我们从小就受到了一个被普遍视为真理的教导,即“好心一定会有好报”。相似的格言还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付出总有回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当然,也有另一个极端的格言,比如: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最近有一篇网络文章标题是“善良过了头,就是傻子”。
结果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上面两种观点中徘徊,要么认为善有善报,要么认为善良就是愚蠢。
那么,到底哪一种观点才是对的?
“好心”与“好报”的定义
大家所说的“好心”或者“善”,应该是指“利他”的意图和行为,就是一个人希望给另一个人带来利益。为了让对方得益,你可能要为此付出,甚至可能要让自己利益受损。
而“好报”是你得到了利益回报,这个回报应该不低于你当时的付出。比如,你给人家1元钱,你得到的回报应该至少是1元钱。
缺乏逻辑依据
为什么好心会有好报?我一直没有找到两者的相关性或者逻辑依据。
比如,我给一个乞丐100元,我就失去了100元。为了挣这100元,我可能要多工作一些时间,少睡一些时间。当然,你会说我因此得到了精神的回报。但要我多工作、少休息,那么精神上就有损失了。另外,我如果自己花这100元,我也可以获利其他方面的精神或者生理享受呀。所以,这样的逻辑显然是不通的。
有人会说,如果你长期积德、行善,最后肯定会有贵人相助,给你更大的回报。我觉得这样的观点也缺乏逻辑依据。这种做法更像是“放长线、钓大鱼”,并不见得是“善行”。
同样,“好人被人欺”也没有逻辑依靠,因为你给人付出,别人一定就不会回报吗?你帮助了对方,对方就一定会欺负你吗?
缺乏事实依据
对于上述两种相反的观点,你都能举出许多真实的案例,有古今中外的,也有你身边的,还可能是你亲身的经历。
比如,许多清官被冤屈而死,也有许多清官被平反昭雪。有人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有人恩将仇报。
有时你的良善得到他人的赏识和贵人相助。有时你遇到“白眼狼”,结果你的一片忠心换来的是心酸和泪水。
即使做大规则案例研究,我也不相信“好心”、“好报”、“坏心”、“恶报”之间有任何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
为什么人们总是提倡“好心有好报”?
其实,提倡“好心有好报”这种“利他精神”是古今中外所有社会、政府、组织、团体的共性。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和谐稳定”。
可能在我们的人生中,唯一提出相反观点的人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一般会说:“孩子,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坏人和骗子,你要时刻警惕,别上当受骗,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别什么都给别人,那样做是傻瓜。骗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上述两个相反观点的产生,正好验证了一条被广泛传播的观点,就是“基因是自私”的。每个人都希望这个社会其他人有“利他精神”,但他对自己的后代却更强调“利己精神”。
如何理性地看待“好心”与“好报”?
如果并不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弃善从恶?是否有一种理性的、经得起逻辑与事实检验的观点?我们如何去教育晚辈、学生、下级关于“好心”与“好报”的关系?
我经过多年的观察、思考与实践,总结出了三条观点如下,供大家参考。
1、既然是好心,就不要指望回报:也就是说,你如果送别人礼物,就别指望对方回礼。否则这就不是利他行为,而是“强买强卖”。许多人一生都在为另一个人奉献,然后指望对方也同样回报,我觉得这有点像是道德绑架。
2、要回报的,就是交换:如果你希望通过付出而得到回报,那性质就不同了,这不是好心,也不是善举,而是交换。如果是交换,最好讲清条件,并要遵守交换的两大原则:不强迫,不欺骗。
应该说,“交换”并不一定就不如“给予”高尚。我觉得交换是人类能达到文明社会的主要手段。因而“交换”比“给予”更伟大,因为前者能互通有无,达到双赢,还不会让任何一方“欠情债”。
3、先利己,再利他:我不赞同政府、组织、团体提倡牺牲自己而成全他人的行为。这方面有许多极端的例子。比如在几十年前的新闻中见到:某人在洪水中为了挽救人民公社的一头猪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甚至觉得“雷X精神”都不应该提倡,因为有点“反人性”。
在我看来,如果某人已经没私心了,我就怀疑他不是人,要么是神,要么是鬼。那些提倡大公无私的人,基本都是骗子。
我认为每个人首先要打理好自己的人生,包括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如果再有多余的精力和金钱,才去考虑回馈社会,包括做慈善。
小结
我认为我们要大力提倡4个观念,即理性思维、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平等尊重。
如果能做到上面这四点,整个社会就会走向和谐、稳定、繁荣,人心也会越来越善良。这就好比在公路上有了红绿灯和交通规则后,人们开车就会越来越文明。如果没些规则,那么,交通会一片混乱,那时,你要确保安全,可能就需要开坦克上路了。
(如果希望阅读以前和以后的文章,请在微信搜索公众号“独立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