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真的比能力重要吗?

2019-09-20   张鹏工作室

此文将颠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

―――张鹏

在中国,谈到用人原则时,绝大部分的人都会把“人品”放在首位。同样,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比如腐败、内耗、欺诈、造假,多数人都会归因于中国的“人品”出了问题。为了提升人品,我们可谓不遗余力。政府、学校、企业、家长都在不惜血本进行“品德教育”。中国在这方面支出显然大大超过西方国家。结果如何呢?哪里中国人多,哪里就会有最多的“缺德”事。更常见的是:你费尽心力找到一个“人品好”的人,到你的组织后很快就会“变坏”。

难道中国缺少的真的是品德吗?非也。我觉得,中国缺少的不是“品德”,而是“规则”。后者才是前者直接诱因。

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我只看“规则”,不重“人品”。我的理论是基于“完善的规则让坏人变好,不完善的规则让好人变坏”。中国政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为规则的缺失,所以才会出现“无官不贪”、“前腐后继”。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完善的规则?我认为,建立规则需要“能力”而不是“品德”。品德好而能力差的人是建立不了完善的规则的。因为建立规则需要严谨的思维能力,还要把每一个人都假设为坏人,要让最坏的人都钻不到空子。

什么是好的规则?那就是:守规的收入高于违规的成本。

所以,我需要“能力强的人”而不是“品德好的人”。因为前者能帮助我建立最好的规则。并且他们完全可以在规则下成功,根本就没有必要通过“违规”来获利。

我认为,公司或者政府管理水平从初级到高级依次可分三个阶段:关系阶段,规则阶段,创新阶段。

关系阶段:管理者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或者“感情投资”。他们要进行“情绪安抚”、“矛盾调节”、“平衡关系”。人们会相互指责对方的“人品”。老板会为员工的“人品不好”伤心。员工会为老板“人品太差”而气愤。

规则阶段:管理制度、流程已经很健全了。此时,关系、情感、人品都不起作用。公司内部很少矛盾,公司能平稳地运作,风险很低。

创新阶段:管理制度、流程不仅健全,并且全员参与优化。每个人都参与到对流程与规则的不断完善和修改工作之中,目的是比竞争对手更高效。此时,组织内的成员都是能力强的人。他们比的是聪明才智。此时,没有人关心人品了。这就好比有规则的体育比赛,胜负全靠实力,而不取决于你的人品。

所以,我的结论是:你认为人品比能力重要,那是因为你没有能力。你没有能力建立规则,你没有能力管理聪明的人,所以,你只能寄希望找到那些“愚忠”的人为你效劳。可惜,这样的人并不会给你增值,只能让你“被人崇拜”的虚荣心暂时得到满足。


(如果希望阅读以前和以后的文章,请在微信搜索公众号“独立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