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票房破12亿:为何原生家庭给的痛,需要一生去治愈?

2019-11-05     宁镜诚

作者|宁镜诚

小北

《无声告白》一书中曾经写道: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BBC跟拍14个孩子的50年,大部分孩子走了父母的“老路”

为了探究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从1964年开始,跟拍了英国14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镜头记录了他们从7岁到56岁的成长轨迹。

我们挑其中的3个典型来说。

从小在私立学校读书的约翰,在童年时期就建立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经常读《泰晤士报》),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小小年纪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极为清晰的规划:

“如果我的考试通过,就回去读西敏寄宿学校(英国最优秀的私立学校之一),之后不出意外的话进入剑桥的三一学院或者法学院就读,最后成为一名诉讼律师。”

约翰7岁时的人生规划

随后,约翰的人生就像自己7岁时描述得那样,从大学顺利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诉讼律师,并在自己49岁那年升级为一名皇家律师。

反观来自另一个家庭的孩子一一杰姬,14年来一直靠领救济金度日,即使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她也因为过惯了靠人接济的日子而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杰姬在面对镜头时理直气壮说:“真不知道他们要我找什么工作?”

一副“我弱我有理”的样子。

靠救济金度日的杰姬

受她的影响,杰姬的两个孩子也并未接受应有的教育,他们成年后从事着超市保安这类朝不保夕、且没有什么专业门槛的工作。

这14个孩子中只有一个个例,那就是出身在乡村的尼克。

尼克从小痴迷于物理,虽然父母并不能提供太多的帮助,但他还是凭借勤奋和个人努力从只有一间教室的乡村学校一直读到了牛津大学。

28岁那年,尼克移民到了美国做物理研究,真正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尼克小时候的学校

这则记录片除了向我们传递了教育可以改变命运这个道理之外,还直接证明了原生家庭对于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与其说决定孩子人生的是一个个不同的家庭,不如说不同家长所传递的社会表征左右了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也可以这么说:“家长的眼界就是孩子认知的天花板。”

这听起来有点残酷,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原生家庭的概念起初来源于社会学,它是指儿女还未成婚,还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家庭。

80后作家周冲曾经在《人间味》中这样回忆自己的父母:

“母亲此生积怨颇多,贫困、卑微、辛劳与冷漠使她无从舒展,我的蠢笨令她失望,父亲英俊的外貌又令她紧张。她敏感易怒,微薄小事便轻易令她发作,还在无意识之中,将所承受的倾轧,返还到我的身上;

父亲缺乏改变家庭困境的勇气和魄力,不体贴母亲。一遇争执,动辄伸手打骂,但父亲又离不开母亲,因为他还有一地狼藉的生活,摊在周家贫困荒凉的屋子里,等待着母亲去帮他打理。”

打小生活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周冲长大以后的愿望只有一个一一逃离!逃离这个破碎的家!

因为深受其害,所以她暗暗发誓,将来一定不会成为像母亲那样的女人,可是她性子中的暴戾根深蒂固,早已潜伏进她的体内,无声无息。

直到周冲找到男朋友之后,仍然摆脱不掉似母亲身上的暴戾和多疑,男友最终不堪重负,悄然离去。

尼采曾说: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回以凝视。

在不幸的原生家庭中生活久了,即使内心急于想要逃离,但与之缠斗的过程中,我要么们不知不觉中被同化,要么走向了相反的极端。

就像《少年的你》中,因为母亲改嫁被抛弃的小北,他其实是极度需要别人关心的,但为了不再被抛弃,不再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他总是扮成少年老成的模样。

当一次打斗过后,陈念看着小北满脸的伤问他疼不疼,小北把头埋进怀里,慢慢地从嘴里挤出一句:

“我妈走了以后,这么久了,你是第一个问我疼不疼的人。”

你看,这么一个需要爱护的男孩,为了不再受到伤害只能伪装自己,原生家庭的支离破碎让小北迅速“成熟”的同时,从此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少了一个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少年,多了一个独自舔舐伤口的小北。

小北受伤后

二.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阴影到底有多大?

作家武志红曾经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写道:

“所有的孩子一开始都是‘成为自己的人’,但抚养者们非得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自己的孩子,于是孩子的意志就被压制了,最终在不同程度上丢失了自己。”

这种情况多是源于父母对孩子倾注了过多的关注,它的反面则是父母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很少关心孩子,经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常见的比如在孩子0-3岁成长的关键期,把他丢给爷爷奶奶抚养。

这样做造成的影响就是,孩子长大之后不自信,缺乏安全感。

因为从小父母不在身边,他们难以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小孩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支撑感,所以会对事物表现出畏缩的姿态。

畏缩不前

以我本人为例,我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之前一直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母亲当时在上班,一个星期回来看我一次,但饶是如此,我从小就感觉没有安全感,即便我是个男人。

原因很简单,小时候调皮,打架输了没人给我撑腰,爷爷奶奶根本没有精力管这些小事,爸妈又不在身边,所以尝过几次苦头之后,就变的乖巧了不少。

但话又说回来,我特别羡慕那些打完架,父母告诉孩子这样做得不对,或者碰到这种情况你就是应该打回去,否则会一直受欺负。

没有告诉我这些,直到长大一点上小学了,才慢慢“摸索”出一些东西,但我成长的前6年,父母可以说是完全错过。

我举这个例子,其实是想间接证明一点:原生家庭培养孩子的方式,确实会左右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一下缺乏爱的滋养和必要引导的小孩,会丢掉些什么:

1.从不自信到敏感,从敏感到多疑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

“自卑感,这种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无人能够幸免。”

说起敏感多疑,你一定会想到《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林黛玉无论从相貌还是才气都是上等,她出场时书中的描写是这样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长得一副美人坯子也就罢了,她还能写出《桃花诗》这样的作品,放到现在应该就是不亚于《诗词大会》中武亦姝那样的才女。

可是现实呢?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因病早亡,她从小锦衣玉食在父亲林如海的庇佑下长大,但父亲的突然离世又让她不得不在贾府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黛玉和宝玉

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失去了家人保护的林黛玉性格也愈发敏感多疑,究其原因就是她没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她自己给不了,宝玉也给不了,可能只有贾母的爱怜可以让黛玉稍稍安心。

放到今天也是一样,在这样没有安全感的家庭中成长,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具体表现为:不会拒绝,委曲求全,不断讨好别人。

这些行为背后的本质,就是在追求安全感。

2.对人生缺乏必要的规划

在文章开头我们有提到,在私立学校上课的约翰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极为清晰,他就是要做律师,并做好一生为之奋斗的准备。

而在孤儿院长大的西蒙,他原本想要成为一名电影明星,后来又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切实际,转而想要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但结果是,他21岁后一直在一家冷冻厂做机车货物搬运工。

人生规划混乱的西蒙

“我的人生我做主”这句毒鸡汤听起来豪气冲天,但它发挥效用是需要具体语境的。

就拿我们都经历过的高考填报志愿来说,电视剧《小欢喜》中宋倩的女儿乔英子喜欢天文,于是在高考前宋倩就找到了自己在北航招生办工作的老同学,咨询专业细分领域的情况。

在很多家长对“985,211”的概念都不是很清楚,更别提对孩子报志愿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的情况下,早有一些家长提前做起了报考大学细分专业方面的功课。

还有一些家长,连学也不想让孩子上,希望他们高中毕业就出去挣钱。我们不去评判他们行为的优劣,单就对孩子未来负责这一点,有些家张的做法确实欠妥。

宋倩和老同学

在人生必要的隘口,不是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处境有着很深入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时候站在他们身后的原生家庭成了左右战局的砝码。

说这些,不是为了让大家去抱怨自己的家庭,正如日本作家东野圭吾说得那样: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三.如何打好手里这张牌?

那么,面对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如何把自己手里的牌打好?

结合周围人的实际经验以及相关领域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围绕一个基本点,按照这三步来慢慢改变。

首先我们先来看走出原生家庭阴影的一个必要条件一一在心理和经济上独立。

这个基本点其实很容易理解,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家庭,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提供好的条件,一边骂,一边啃老;一边心里埋怨父母的控制欲过强,一边被禁锢在看似安逸的环境中。

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和心理层面未能独立出来。

曾经听到过一句话,它是这么说的:

“以前,我跟父母捆绑在一起,我是父母的儿子;现在,我带着家庭往前走,他们是我爸妈。”

仔细一品你会发现,句子的主体变了,我们从被动捆绑,变成了主动引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经济和心理上真正走向独立的过程。

当你不再需要向父母索要生活费,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可以过得很好,那意味着我们至少具备了在社会上存活的能力,你在这个家里承担的责任也会更大。

在心理层面,我们应该意识到,将来的路主要靠自己了,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立自强才是我们应有的姿态,一味蜷缩在父母的庇佑中,其实痛苦的不止是你自己。

当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按照接下来的三个步骤做出改变:

1.认识和接纳自己的原生家庭

这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很多人虽然原生家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碍于面子或是其他原因内心不愿承认,直到矛盾爆发。

一味的欺骗自己,就像上学时不愿承认自己某个知识点不会,一碰到考试还是会出问题。改变的前提是正确的认知,没有对原生家庭的正确认知,很难从中走出来。

就像我表哥的一个朋友,他家里很穷,但是父母从小不想让他受一点委屈,他从小也争气,从县中学考到了市里的大学,于是就寄宿在他亲戚的家。

他亲戚家条件不错,家里也没小孩,于是给他买了不少必备品,独立的卧室,应季时尚的衣物,他就这样安逸地度过了4年,但他估计忘了,自己的父母供他上大学有多不容易。

在他毕业后的第二年,听我哥说,人疯了,得了精神病。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难以接受本就存在的事实,但在亲戚家寄宿的日子或多或少让他有些淡忘自己的身份,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回避和错误认知,导致后来悲剧的发生。

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

这里分享一个接纳父母,并与他们构建平等关系的方法:

当双方的互动有了争执时,可以试试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学会“抄后路”,即点出对方互动中的心理逻辑,点破对方试图构建的内在关系模式。

正如心理学作家武志红早年在一次租房时,碰到了对他家里的家具摆放指指点点的房东,照理说作为房东,你房子租出去了,租客如何放置家具是人家的事,你再干涉就有点说不过去。

武志红虽然内心不痛快,但他是这么解决的,他对房东说:

“您的孩子肯定对您说了至少一百遍一一“老爸,你的控制与太强了” ,对吧?”

房东打了个哈哈,瞬间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有些不妥,后来也没有干涉武志红的决定。

这个过程,就是从两者的观点中跳出来,用委婉的方式点破房东“控制欲强”的事实,从而合理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又没有让房东下不来台。

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

2.主动接触优秀的同辈,汲取他们的优点

为什么要强调是同辈?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永诸多论据证明了:

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现如今很多观点证实了朱迪斯的观点,比如“一个人的月薪,是和他最要好的5个人月薪的平均值”或是

“要观察一个人,就去看看他身边的朋友都是什么样的人”等等。

同辈虽然给了我们不少压力,但同时他们也是我们进步的标杆,优秀的同龄人待人接物的方式和上进与否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

毕竟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以后,我们大部分时间接触的都是同龄人,选择那些积极上进的同辈在一起进步,成长的路上也不会太过孤独。

和优秀的同辈一起成长

3.踏踏实实地去打磨自己

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在巨大的差距面前,他依然能够静下心来,每天进步一点,直到达成自己的目标。

这一系列表现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踏实”。

面对差距不躲避,不忙乱,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和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去努力,我们注定不会辜负自己。

怕的就是眼高手低,还没有能力月薪上万的时候,就幻想着自己开豪车,住豪宅的场景,这类不切实际的幻想,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躁,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

围绕经济和心理独立,踏踏实实地去努力,这才是成就自我的“笨办法”。

踏实走好每一步

人民日报曾经就“原生家庭”的主题,写过这么一段话:

原生家庭可以作为一种提醒父母的警示,但不能成为一些人为自己推脱责任的挡箭牌。它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优劣;但还不足以成为一把尺子,用以衡量一切。

把这段话送给自己,也送给每一个正在努力的你。

共勉。

一一END一一

Reference:

1.人生七年,来源BBC纪录片

2.人间味.,作者周冲

3.为何家会伤人,作者武志红

[关于我]:宁镜诚,职场领域创作者,专注于职场领域的研究和实操。关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样的成长干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F6pPm4BMH2_cNUgq2C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