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镜诚
《心灵捕手》
我不知道你是如何理解“天赋”这个词的,如果把人生中的苦难看作是一道道关卡,相信在大多数人眼里,所谓的天赋就是我们扫清障碍的凭仗。
其实早在1200多年前,狂放不羁的李白就对“天赋”作出了自己的注解,他借着醉意痛饮狂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虽显得飞扬跋扈,但又不禁令人艳羡。
可现实是,很多人究其一生都无从得知自己的天赋,或许是因为他们碰不到能够点醒自己的老师,又或者,他们对自己的平庸坚信不疑。
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才”系列的影片往往更能激发我们的好奇。毕竟天才总是少数,他们得到命运垂青的经历,常常令人神往。
威尔
1997年上映的影片《心灵捕手》,就是一部讲述在数学领域有过人天赋,但在生活中又是一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威尔,如何同自己和解的故事。
与他人不同的是,威尔不仅拥有挚友查克数十年的陪伴,还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一一心理学教授尚恩,他在两人的帮助下逐渐敞开心胸,迎来了人生中的豁然开朗。
该片最终不仅砍下近2.2亿的票房,还在1998年、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摘得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创剧本两项大奖,可谓是名利双收。
23年后的今天,这部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8.9分,其中近46.5万人参与了评价。
鲜为人知的是,《心灵捕手》还有着另外一个译名一一《骄阳似我》,虽然略显不羁,但用来刻画片中的主角一一威尔,简直再合适不过。
时至今日,如果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比作金庸笔下的萧峰,因为他们都是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完成自我救赎,最终凤凰涅槃;
那么,《心灵捕手》中的威尔则更像是萧峰的三弟一一虚竹,前者借助尚恩教授的心理援助,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后者则是凭借无崖子70年的内力,纵情驰骋江湖。
相比《肖申克的救赎》的轰轰烈烈,《心灵捕手》中威尔对自我的救赎则显得温情满满,如斜风细雨般融入了我们的心房。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曾写道:“有时候,人们把面具佩戴得天衣无缝。连他们自己都以为,在佩戴面具的过程中,自己实际上就成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
而《心灵捕手》讲述的,就是一个卸掉面具的故事。
01
我用尽全力嘲讽这个世界
最终不过是想同自己和解
针对人生这个命题,杨绛先生在晚年时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很明显,《心灵捕手》中拥有极高天赋的威尔是不认同的,起码,他一开始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从小缺乏父母的庇护,在被三个寄养家庭先后抛弃的威尔,逐渐在自己的心中竖起了高耸入云的城墙,他本想借此免遭他人的伤害,没成想这堵高墙也将自己牢牢禁锢在阴暗的角落。
为了不被伤害,威尔总是拼命掩饰,而他过目不忘的天赋俨然成为了谎言的帮凶。
当女友史凯兰问威尔有多少兄弟姐妹的时候,威尔信口胡诌了12位“哥哥”的名字,在女友怀疑的眼神中,威尔凭借复读机般的记忆力,又将这12个人的名字复述了一遍,以证实自己所言非虚。
威尔复述12个人的名字
童年的经历并没有抹去威尔的才华,却将这个男孩身上应有的自信拔得干干净净,他肆意挥霍着命运赋予自己的天赋,成长出一腔狂妄自大。
1.对待蓝波
在麻省理工做清洁工的威尔,因为无意间解出了一道数学系教授蓝波写在黑板上的难题,从而得到了后者的赏识,两个人原本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也因此有了交集。
蓝波就好像在二手古玩市场猛然间发现一副唐伯虎真迹一般,对威尔这块璞玉起了“雕琢”之心。
他向法官求情保释,让威尔免于牢狱之灾,但前提是威尔必须答应自己两个条件:一是同自己一起进行数学研究;而是每周去看一次心理医生。
比起坐牢,威尔无奈之下还是选择了向自由妥协。
但自持有数学天分的威尔,面对和蓝波的学术交流,每每在给出自己的答案之后便急不可耐地破门而出,只留下一句:“我的答案是对的,把它带回家吧。”
他用天赋碾压着这位数学系的教授,也用狂妄地态度叫嚣道:你们最好都离我远点。
2.对待尚恩
如果你问我,心理学教授尚恩和之前那几位心理咨询师有何不同,那么我会告诉你一个最直接的答案,因为尚恩和威尔太像了。
他们两个都出身于南波士顿,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仅这一点就能让尚恩可以更好地共情。
威尔初见尚恩,就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这位蓄着络腮胡的心理学教授挂在墙上的秘密,那副挂在墙上的画,隐隐透露着尚恩在妻子去世后,内心的孤独和茫然。
尚恩挂在墙上的画
而这一切,都被威尔这个毛头小伙子抖了出来,威尔的出言不逊瞬间激怒了尚恩,两人的初次见面就这样草草收场。
但尚恩很快发现,威尔只不过是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两人在湖边谈心之后,威尔在内心建造的高墙开始慢慢风化。
最终,在拒绝了蓝波教授提供的高薪offer之后,威尔向尚恩彻底敞开了心扉,当尚恩第一次说“这不是你的错”时,威尔还轻描淡写地回答“知道了”,试图逃避;
当尚恩第七次说“这不是你的错”时,威尔咬了一下嘴唇,孩子气地说“别再烦我”;
当尚恩第八次重复这句话的时候,威尔欺身向前,用力推搡着尚恩,但身体已经开始止不住的颤抖;
威尔第九次听到这句话时,终于痛哭流涕,掩面而泣;
尚恩的第十次“这不是你的错”刚一出口,两人便紧紧拥抱在一起,他们同自己彻底和解。
这是笔者观看此片最受触动的一个片段,不仅感怀于威尔同自己和解,同样也见证了尚恩通过和威尔的交流,渐渐走出了妻子逝去阴影的画面。
心理学家露易丝·海曾在《心的重建》中写道:“伤痛是一种挑战,但使伤痛变得更加难以承受的往往是我们的想法。”
纵观我们的一生,未尝不是同人生中的种种伤痛和解的过程,当我们幻想着身骑骏马,背跨银枪,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时,猛然一瞬间才发现,自己不过是痴癫的唐吉坷德。
但就像唐吉坷德最终在病床前幡然醒悟一般,我们终归还是要重拾自我。
02
最真挚的友情
莫过于“和而不同”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有过这么一句台词:“朋友失败时候,我们难过;朋友成功的时候,我们更难过”,堪称一语道尽现如今的所谓“友情”。
但《心灵捕手》中和男主威尔从小玩大的挚友查克,眼见威尔成天糟践才华,和自己混在工地搬砖时,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每天到你家接你,我们出去喝酒笑闹,那很棒。但我一天中最棒的时刻,只有十秒,从停车到你家门口,每次我敲门,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说再见,什么都没有,你就走了。我懂得不多,但我很清楚。”
我知道你有能力创造更好的生活,虽然和你待在一起感觉很棒,但我还是希望你珍惜自己的天赋,离开这个本不属于你的环境,去更高的地方。
这是查克眼中的友谊,也是一段令人热泪盈眶的友谊。
威尔和查克
正如作家武志红说得那般:即使两人关系再好,当我们想脱离旧的逻辑而奔向新的人生时,那些与我们旧的逻辑捆绑在一起的人,很容易产生恐惧,并有意无意使用各种方式来阻拦我们的改变。
然后我们不断在这样的尝试和畏缩中反复,掉入无尽的死循环。
然而查克并没有那样做,在威尔犹豫不决时,查克帮助他找到了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一遵循自己的本心,不辜负上天赐予你的天赋。
在笔者看来,朋友之间除了所谓的利益交换之外,一定要有那么一些东西,是他人都不能撼动的,他们不一定势均力敌,但在内心深处都会觉得,对方的存在弥足珍贵。
都说“君子和而不同”,但最真挚的友情,莫过于“和而不同”。
他们并非定要像伯牙子期般心有灵犀,但在嬉笑打闹之余,一遇到正事儿,对方能做到摒弃私欲,真心为你考虑,实属不易,也应倍加珍惜。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支撑自己向前的力量莫过于前辈成功的经验、胸中深藏的学识以及一往无前的信念,但一份让人热泪盈眶的友情,因为它的可遇不可求,亦让人心驰神往。
03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说尚恩教授最后凭借重复十遍“这不是你的错”,彻底打开了威尔的心房,那么两人在湖边长椅上的那番谈话,才是让威尔卸下伪装的解药。
因为自持读书破万卷,威尔在酒吧教训了哈佛新生克拉克,并甩下一句:“你花一万五所受的教育,用一块五就能在公共图书馆得到”,扬长而去。
他讽刺克拉克总是用书中的知识来显摆自己,但反观威尔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两者的差距在于,因为威尔的阅读量碾压克拉克,所以他更能找到支持自己的论点予以反驳。
显然,尚恩教授对这一点心知肚明。
他看着威尔,说出了整部影片最精彩的那段台词:
“你没离开过波士顿,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的很多,但你不知道西斯庭教堂的气味,你从没站在那儿看着美丽的天花板……问战争你会引用莎士比亚的话,但你从没接近过战争,看着好友吐出最后一口气……而你只是看了我的一张画就认定了解我的全部,你把我的人生撕裂了。”
读书本没有错,但你错在把书中的所有当成现实。
你威尔是看了很多书,但如果你觉得书中的内容就等同于你眼前的这个世界的话,那就是大错特错。
书卷只不过是对于世界的一种解读,一种站在作者角度的解读而已,而大千世界的奇妙之处,只有你亲身体验过后,才有资格做出自己的判断。
早在南宋年间,诗人陆游就曾写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提醒后人在读书的同时,不要忘了去经历,纸上谈兵的后果只能是作茧自缚。
这个道理放在今天,仍然适用。
在影片最后,威尔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他放弃了令人艳羡的工作,而是选择离开家,开着朋友送的组装车,决定去找回自己深爱的姑娘。
威尔还是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
当他开着车行驶在公路上,我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此时在想些什么,或许他在想:
“我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道路就是生活。而我,愿做一只永不停息的箭。”
一一END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