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镜诚
《肖申克的救赎》
1994年对于世界电影发展史来说,注定是星光熠熠的一年。
在日后IMDb评选的影史最佳影片前20名中,光1994年上映的影片就独占3席,它们就是人们日后熟知的:《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以及《低俗小说》。
如果把1995年的奥斯卡颁奖礼比作是一场科举考试的话,对于“无冕之王”《肖申克的救赎》来说,当年的它颇有些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之感。
那一年,《肖申克的救赎》虽入围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和最佳原创配乐七项大奖,但最终竟颗粒无收,空手而归。
不仅如此,《肖申克的救赎》虽然上映前好评不断,但最终只取得1800万的票房,连成本都没有捞回来。很显然,1995年奥斯卡的主角是《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当年不仅斩获了3.3亿美元的票房,还拿走了那届奥斯卡6项大奖,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但就如《肖申克的救赎》中扮演瑞德的演员摩根·弗里曼形容得那般,这部影片的影响力“就像一棵橡树之类的东西,生长缓慢。”
果不其然,在录像带还盛行的那个年代,观众们好像猛然醒悟一般,将《肖申克的救赎》抬上了1995年录像带出租排行榜的冠军宝座。
酒香不怕巷子深,26年后的今天,《肖申克的救赎》已然雄踞IMDb 《史上250部最佳影片》榜首多年,它在豆瓣电影排行榜中也以9.7分的高分牢牢占据首位,且评价人数超过了180万。
大家对于影片中的故事大部分早已耳熟能详,它主要讲述了一位冤案入狱的银行家安迪,在牢中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毅力追寻自由的故事。
至于大家为什么如此钟爱这部影片,我想安迪的饰演者蒂姆·罗宾斯或许给了我们答案:
“也许这部电影如此感人的原因,就在于它告诉观众,如果你有耐心、有信仰,你就能到达光明的彼岸。它使人们看到了希望,能够走出他们自缚的茧。”
每当我反复咀嚼这部影片,就仿佛看到了安迪、瑞德、汤米和老布等人,他们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01
希望实苦,强者自救
安迪眼中有光
安迪刚进监狱时,监狱长就曾对他说:“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在这个道貌岸然的男人眼中,安迪唯一的作用或许就是给他报税。
至于其他的,安迪想都不要想。
但是安迪的眼神告诉我们,潜藏在他心中的希望无时无刻都在发着光。
1.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安迪用一个精巧的鹤嘴锄挖了19年的洞,最终越狱成功这件事,其实最能反映其强悍的毅力,瑞德曾调侃他说“600年都挖不穿的肖申克监狱”,就这样被安迪一锄头一锄头,挖出了通往自由之路。
不仅如此,当被调入图书馆做管理员之后,安迪为了改善图书馆的环境,每周给参议院拨款委员会写一封信,虽然他的信每每石沉大海,但他一写就坚持了6年。
参议院不堪其扰,最后只能给安迪象征性地拨了200美元的善款,前提是要求安迪以后不要再写信。
于是,一看此事有戏的安迪最终决定将一周一封改为一周两封,最终参议院只能选择妥协,允诺每年给肖申克的图书馆拨款500美元,安迪这才罢休。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安迪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告诉我们,坚持其实是奇迹的另外一个名字。
2.知识就是力量
如果说安迪最后能够成功越狱,靠的是自己每晚不知疲倦地挖掘,那么在毅力之前,安迪的知识给了他喘息的时间。
首先,他凭借自己银行从业者的专业知识,通过帮助监狱长众人报税从而取得了他们的庇护,安迪不仅免去了洗衣房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还亲手打造了“新英格兰最棒的监狱图书馆”。
他对地质学的热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越狱的成功率,地质学的两个关键要素“压力和时间”,安迪对这两个概念理解的十分透彻:
压力来源于对“深渊其实就在身后”这一现状的认知,如果安迪有一天对监狱长他们失去了作用,那么这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所以他必须保持警醒;
时间对于安迪来说,就是他的武器。这也从侧面揭示了,在夜里安迪之所以能抓紧一分一秒去挖掘,就是因为在肖申克,一切都充满了变数,他不离开这里,将永远处于被动。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身陷囹圄之中,安迪不仅自己没有放弃学习,还帮助很多像汤米这样的年轻人取得了学历,因为安迪深知,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自我救赎。
3.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老实说,当监狱长第一次去安迪的245号房查房时,我确实为他捏了把汗。
因为后来我们都知道,救赎之道其实就在安迪手里的那本《圣经》之中,他的鹤嘴锄就躺在里面,一旦被发现,就会万劫不复。
但安迪不仅不动声色地回答了监狱长提出的问题,在监狱长手拿《圣经》离开之后,他也并没有露出破绽,而是等监狱长主动将书递还给他。
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测,在那一刹那安迪其实就是在赌,就赌这位傲慢的典狱长不会翻开他手里的这本书,正如安迪的老婆形容他的那般“安迪就好像一本合上的书,没人能够读懂这本到底讲了什么”。
如果把安迪看作是一本书的话,那么那把鹤嘴锄大概就是他心中的希望吧。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安迪靠的不仅是好的心态,还有对于自身的信任,以及一种身处困境定要力挽狂澜的狠劲。
讽刺的是,安迪越狱成功之后,监狱长发现东窗事发之时再打开那本《圣经》,他发现藏有安迪鹤嘴锄的那一页正是《出埃及记》这一章节,内容主要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希望实苦,强者自救。正是凭借着坚毅和果敢,以及自身对于知识的不断追求和应用,胆大心细的安迪这才借着希望的曙光,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将自由的火把彻底点亮。
希望不仅藏在安迪的行动中,还藏在沐浴着阳光,在屋顶上喝着啤酒,仿佛自由人一样的瑞德身上。当然也藏在聆听着《费加罗的婚礼》,伫立于操场之上感受着音乐的囚犯们身上。
正如日后安迪给瑞德的信中写得那样:
“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02
自由,是人类锁链中最粗的那条
纪伯伦曾说:“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
我想,老布对于这句话肯定理解颇深。
已经在肖申克监狱待了50年的老布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假释申请竟然通过,他从此以后自由了。
但是老布的第一反应不是庆祝,反而是用锥子抵住了朋友的咽喉,希望通过再次犯错留在监狱。当狱友们对老布的行为大为不解的时候,瑞德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老布已经被体制化了,监狱的高墙其实很有意思,一开始你会对它恨之入骨,渐渐地你又会习以为常,最后你发现,自己竟然对它产生了依赖。”
用瑞德的话说,老布在这群狱友中还算是读过几天书的人,但是一旦离开监狱融入社会,你会发现这个患有关节炎且毫无朝气的老头即使向图书馆借一本书,人家都不会给他。
果不其然,入狱前对这个社会的印象还停留在“一条街一辆车”的老布,当他置身于大街之上这才猛然发现,街上的汽车横冲直撞,早已多的不像样子。
难以适应的老布最终还是选择了向现实妥协,当他颤颤巍巍地爬上桌子,在房梁上刻上“老布到此一游”的字迹时,我从他的脸上仿佛看到了一丝笑容。
是啊,能够让老布感受到自身存在感的,也只有“刻字留念”这件事了吧。
毕竟,这个世界,他确实来过。
老布不知道的是,在《肖申克的救赎》原著小说中,他饲养的那只乌鸦“杰克”在被放生的一周后,又飞了回来。
等安迪他们发现杰克时,它已经躺在了操场之上,一动不动。原因无他,老布不在了,没人给杰克喂食,脱离了体制的杰克仿佛就是老布的影子,一样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
其实不光是老布,即使在狱中混得风生水起的瑞德同样也变不了被体制化,如果非要说他和老布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老布缺一个像安迪这样心中一直有光的挚友。
老布他们如此,平时趾高气扬的牢头和自命不凡的监狱长同样如此。
牢头被捕
影片最后,东窗事发后的二人分别用自己的行动表现了自己对于体制化的依赖:
牢头被捕时哭得梨花带雨,因为他知道,在另外一个体制内,他根本难以适应;
监狱长则更是用刚烈的拒捕行为,表达了自己的恐惧。
你瞧,若我们的心里本有牢笼,到哪儿都是禁锢;但心若是偏向自由,到哪儿都是亮光。
人的一生要么汲汲于生,要么汲汲于死,是选择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画地为牢,还是冲破自缚的茧找寻真的自我,答案只有我们自己知晓。
03
困境中的众生相
如果把肖申克这个大环境看作是一场困境或是一个染缸的话,那么身在其中的众生相其实有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老布:
对于肖申克,老布选择了屈服,因为他无力抗争,心中更不敢有丝毫希望的火苗,后者不仅不会给他带来快乐,还会让他痛苦万分。
他依赖上了那个禁锢自己的环境,就像深陷沼泽,一点点陷了下去,却又动弹不得;
瑞德:
老实说,瑞德其实混得还算不错。
他利用这里的规则,搞到别人需要的物品以便自己从中谋利,在这个圈子里他貌似很吃得开,但是他的功能随时可能被他人取代,比如安迪买的那把口琴就是托的其他人,而不是瑞德。
瑞德混得开的前提是,他觉得希望是一件可怕的事,既然做不到那就强迫自己不去想,自欺欺人的时间一长,大概也就什么都忘了吧;
汤米:
汤米算是这个群体里积极上进的一类人。
他碰到像安迪一样肯“渡人”的老师,通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自己想要的学历,但是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汤米极其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
就在他做完试卷的那一刹那,他仍然摆脱不了之前对自身的错误认知,觉得自己只能考两分,并气愤地将试卷扔进了垃圾桶,咒骂着夺门而出。
如果不是安迪替他上交了试卷,那么他是没有机会认识到真正的自己。
所以在改变自我的过程中,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安迪:
除了在面对困境时持有的警醒和希望之外,安迪教导汤米做事要“百分之百努力,有始有终,不半途而废”的人生信条,他自身一直在践行。
不仅如此,对于含冤入狱的理解,安迪在自我反省之后得出了“自己当初不该把妻子赶出门,她的悲剧其实我也负很大责任”这样的结论。
他选择主动承担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即使在外人看来,安迪只不过就是走了霉运。
可以说,在自我反省之后,他其实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正如瑞德评价安迪的那番话:“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辉,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狱,也无法长久地将他围困!”
安迪在面对困境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铺成了他日后通往光明的自由之路。
当安迪和着霹雳,一砖头一砖头凿破污水管道,匍匐五百码,从充满恶臭的污水管道之中鱼跃而出的时候,他踉跄着趟过河水,迫不及待地撕烂自己的上衣,迎着砸在脸上的雨水,对着天空朝拜。
那一刻,我见证了属于安迪的自由,我的心瞬间归于平静。
就像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中说得那样,我想对自己说:
“趁着年轻生猛,我要再和生活死磕几年。要么我就毁灭,要么我就铸就辉煌。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我在平庸面前低了头,那么请向我开炮。”
一一END一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dbHABgx9BqZZI2gI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