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机长》原型刘传健身上,看到了他对“专业”的别样解读

2019-10-12     宁镜诚

编辑|宁镜诚

刘传健

一.意外来临的时候,往往连招呼都不会打

2018年5月14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

凌晨3点50分,山城重庆仍在沉睡,川航3U8633客机机长刘传健却早已洗漱完毕、穿戴整齐,从公司宿舍出发赶往江北机场。

这是刘传健保持了多年的习惯一一第二天如果要飞,前一天他就会选择住在宿舍而不是家里,以免因为堵车等突发情况耽误了起飞时间。

要知道,干他们这行,准时很重要。

起飞

6点27分,刘传健驾机呼啸着跃上碧空,不出意外的话,3个小时后他就会把飞机上的119名乘客送至拉萨贡嘎国际机场。

6点42分,飞机进入成都区域,而此时,它也爬升到了9800米的巡航高度,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祥和,很多乘客因为赶飞机起得太早,所以都在补觉。

谁也没想到,命运和他们所有人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7点06分,正在一门心思驾驶飞机的刘传健耳边突然传来一声巨响,用他的话说,“就和爆爆米花的声音差不多”。

刘传健定睛一看这才发现一一副驾驶身前的挡风玻璃竟然出现了裂纹!

影片高度还原当时的画面

他心里“咯噔”一下,赶紧伸手去检查。

“割手,是内层玻璃裂了!”刘传健心里暗叫。

几乎是下意识的职业反应,刘传健迅速向管制台报告“风挡裂了,准备下降高度,备降成都。”同时他还示意副驾驶发出遇险信号。

但他的话还没说完,“砰!砰!砰!”三声巨响,挡风玻璃的内中外三层在一瞬间先后爆裂,驾驶舱门被冲开,飞机开始剧烈颠簸起来。

挡风玻璃彻底爆裂

刘传健下意识地闭了下眼睛,下一秒睁开眼睛,他身旁的副驾驶因为飞机内外的压差被吸了出去,半个身子已经挂在了舱外。

他伸手想把副驾驶拉回来,划拉了两下才反应过来,自己根本够不着!况且,这时的飞机还需要刘传健控制,稍有差池,所有人都会丧命!

刘传健身前的飞机组件控制面板整个被吹翻,已经失去了自动驾驶功能,从操作难度上讲,这架飞机就好像“从一辆智能汽车瞬间变成了一辆手扶拖拉机。”

3U8633驾驶舱内状况

不仅如此,强大的气流让刘传健感觉自己的脸快被撕裂了,巨大的噪音笼罩在周围,驾驶舱内的氧气逐渐稀薄,温度也迅速降低,身着短袖的他,手很快被冻僵了。

好在20秒后,因为飞机与外界内外压差恢复一致,副驾驶又被风“吹”了回来,保住了性命。

刘传健回忆副驾驶的状况

与此同时,客舱里不了解驾驶舱危急情况的第二机长梁鹏和6名乘务人员选择信任机长,也正在安抚惊慌失措的乘客。

但飞机正以每小时800多公里的速度高速飞行,多一秒迟疑,他们就距离死亡更近一步,刘传健必须要做出决定!

二.下高度!一定要把大家安全送回地面

此时面对缺氧、极寒、座舱释压的极端环境,身在9800米高空的刘传健想到的第一个解决办法就是下高度。

刘传健回忆自己下高度时的情景

从9800米下降到6600米,这样不仅温度会上升,氧气浓度也会相对高一些,大家才有生还的可能,但是他现在面临3个问题:

1.下降速率的控制

按理说当然是以最快的速度下降,但是这样做冲击力太大,机组和乘客的安全无法保证;

但如果以相对较慢的速度下降,大家忍受超低温和缺氧的时间就会拉长,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状况。

2.身下是平均海拔5000~6000米的青藏高原

和平常下高度不同,一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调整下降高度,但刘传健不行,他身下是平均海拔5000~6000米的青藏高原,他必须在青藏高原上方保持大于600米的预设高度。

稍一不慎,就有可能撞上去,这是一个区间的选择,两边都设了卡,难度极高;

下方是青藏高原

3.组件控制面板损坏,飞行数据丢失,只能手动操控

因为飞机的组件控制面板已经被风吹翻,飞行数据不全,刘传健只能依靠手动操控这架“手扶拖拉机”,即使一个很小的失误,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种类似的情况在民航史上只发生过一次,那就是1990年的6月10号,英国一架航班左侧前风挡玻璃脱落后迫降成功。

但是刘传健之前完全没有亲身经历过,只在脑海里残留着对于28年前那个相似航空事件的影像资料,放在这儿完全不管用。

刘传健只能手动操控

他现在只记得在处理飞机的紧急情况时的3条基本规则:

保持好飞机姿态;分析综合情况和采取正确行动;尽快着陆。

不能再犹豫了,否则大家只会越来越危险!

于是,他手动调整航向,飞机带着坡度转弯,再让它以适中的下降速率下高度,收光油门再操纵飞机,并在30秒内做了36个动作。

这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持飞机姿态,避免失控坠落。

下高度

终于在7点11分,飞机成功下到了6600米的高度,大家暂时安全了。

此时,第二机长梁鹏也在乘务长毕楠的帮助下从客舱艰难地“挪”到了驾驶舱,他给刘传健比了一个“OK”的手势,告诉他乘客很安全,刘传健顿时感觉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乘客安全的消息给了刘传健力量,也坚定了他要把大家成功送回地面的信心。

同时,梁鹏还递给了刘传健氧气面罩;为了让他暖和些,梁鹏不断按摩着刘传健的背部,并告诉他一定会没事的。

后来的时间,梁鹏则一直负责飞机的导航和通讯,向塔台报告目前飞机的状况,并让相关部门做好相应的协调准备工作。

从玻璃爆裂到暂时安全,从9800米到6600米,这些过程中的思考和操作,刘传健用了不到5分钟,正是这救命的5分钟,给了这128人活下来的机会。

三.10分钟后飞出青藏高原,7点42分成功迫降

飞机高度下到6600米处后,刘传健顶着超低温又坚持飞了10分钟,终于飞出了青藏高原。

很快,刘传健又把飞行高度降到了3900米,并准备在成都双流机场迫降。

此时地面上的空管,也通过各种方式,企图联系3U8633,但是无果,当空管看到3U8633发出的紧急信号时,又连忙做出了应急方案。

指挥人员让空中6架飞机紧急避让,成都双流机场跑道上的8架飞机,也停止起飞,给3U8633留出了足够的空地。

成功迫降

7点42分,刘传健驾驶川航3U8633客机成功迫降。

刘传健回到地面上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第二机长梁鹏对他说:“我们活下来了!”

整架飞机上的人,除了副驾驶皮肤擦伤和一名空姐腰部受伤之外,其余的人身体都没有明显外伤,这次高空降落,堪称是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事后,中国民航局通过提取黑匣子,复盘了事故发生后的5分钟内机长刘传健的操作流程,发现他那关键的36个动作全部标准到位

此外,民航局还找到其他飞行员对这次突发情况进行了模拟操作,结果十次模拟都以失败告终,也就是说事发当场,刘传健的操作如果稍有闪失,结果就是机毁人亡。

空客公司也很快调整了飞行手册,并按照刘传健的操作设计出了更为规范的流程,不仅如此,他们还邀请刘传健参加了2019年3月举办的空客第25届全球安全年会。

年会上,刘传健向全球同行们讲述了“5·14”飞行事件的处置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空客公司第一次邀请中国飞行员到会发言。

四.我们从刘传健的身上看到了“专业”3层的定义

人民日报曾经对此事评价说:“奇迹时刻,其实是专业在闪光。”

而我却从刘传健的身上读到了“专业”的3层含义。

1.信任以专业为基础

不管是乘客对于乘务长地信任还是机组人员对于机长的信任,机长的专业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都是建立在大家对他的信任基础上。

而对于培养我们的专业能力,这里有2个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个是我们要学会“边缘突破”;另外一个是要懂得把精力放在“重要且可知”的事上。

边缘突破

简单来讲,它的概念其实就是指因为现代社会的要素组合变化十分频繁,每一个看似边缘的专业能力,都有向中心突破的机会。

打个比方,一家公司规模比较小的时候,业务员是核心,因为要靠他们赚钱。

但等到公司长大了,具体业务的重要性就会下降,资本运作的重要性会上升,原来处于边缘的财务人员,就有机会成为公司的核心。

边缘突破

所以,在培养自己得专业能力时,我们首先要不能将自己当作边缘人物来看待,而是要打磨自己的专业来扩大其在工作中的价值,并赋予其更多的意义。

当变化来临时,我们才能实现0到1的突破,实现逆袭。

把精力放在“重要且可知”的事上

世界首富,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说:

我常被问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10年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发现,很少有人问我另外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什么是不变的?”

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其中从而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关注可知且能掌控的事

作为普通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微观层面上的事情,也就是关注那些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把这些事情做精、做好,这样才能在自己的专业基础上获得更大的收益。

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比起成天琢磨“金融危机到底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如把重点放在“这个月怎么能通过副业多赚点钱”上,因为这样更接地气。

在这个信息过于丰富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被很多东西转移,大家都在关心潮流和变化,却很少有人把精力放在那些可知、能掌控且永恒的东西上。

把精力放在可知和重要的事情上,在培养专业能力上势必会事半功倍。

2.专业能力其实就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

工匠精神,本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一种精神理念。

放在刘传健身上,他的“产品”不正是自己日夜打磨的飞行技术以及强悍的心理素质么?

荷兰显微镜学家列文虎克身上就有一种别人难以替代的工匠精神,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眼镜片是靠机器打磨,但是以前技术没有那么发达,需要人工打磨镜片。

打磨镜片是一个细致活,它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浮躁的人根本做不来。

而列文虎克花费了自己一生的时间,打磨出了400多个透镜,其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要知道显微镜可比眼镜片难多了。

列文虎克也借助自己打磨的显微镜,成为了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可以说微生物学这个领域,鼻祖就是他,他在当时就代表了“专业”。

列文虎克

这种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正是一个人拥有专业能力所必需的,在他们眼里,把60%提高到99%和把99%提高到99.99% ,概念是一样的。

每向前一步就越接近专业的本质,不存在什么量的比较,只有对质的追求,我想这就是专业的灵魂所在吧。

3.把平凡做到了极致就是非凡

2019年,也就是今年的3月23号,机长刘传健在参加CCTV1《开讲啦》节目时谈及此次惊险的备降经过时,他说:“把平凡做到了极致就是非凡。”

我认为这句话其实就是对“专业”二字的另一番注解。

在飞民航客机之前,刘传健在空军做飞行教员,能做飞行教员,需要拥有比飞行员更过硬的驾驶技术以及心理素质,淘汰率非常之高。

刘传健从教员一路成长为中队长、副大队长、训练股长,多次立功受奖,安全飞行达2700余小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飞行经验。

这些平时工作训练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慢慢将他的专业能力锻造成了闪闪发光的模样。

2006年刘传健进入川航后一待就是12年,在此期间他始终以军人的作风攻坚克难,安全飞行达13600余小时,并能担负国内所有航线的飞行任务。

在转业两年后,刘传健便成为机长,2011年正式成为教员,这本身已经是对其专业能力的一种肯定。

别的不谈,光是这次发生突发事故的川藏航线,他就飞了100多次,每一次他都会进行特情处置准备。

刘传健荣获“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古话说“熟能生巧”,在我看来“熟亦能生奇迹”,而刘传健能在5分钟内下到安全高度,他创造奇迹所依靠的,正是自己曾经数万小时安全飞行所锻造的专业能力。

我想,他的亲身经历这就是对专业的最佳诠释,其实也是对专业的一种致敬。

共勉。

一一END一一

Reference:

1.奇迹时刻,是专业在闪光,作者王石川

2.伟大出自平凡 英雄来自人民,来源光明日报

3.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非凡,来源开讲啦

[关于我]:宁镜诚,职场领域创作者,专注于职场领域的研究和实操。关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样的成长干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Xx5wm0BMH2_cNUgLxO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