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镜诚
甄子丹饰叶问
甄子丹主演的《叶问4》终于在12月20号上映,距离今天已经过去整整一周。影片时长107分钟,看完还是觉得有些不过瘾。
截止今日,其票房已经来到5.57亿,豆瓣评分7.2。
从《叶问》到《叶问4》,时间过去了11年,甄子丹的名字早已和叶问拴在一起,牢不可分。
《叶问》系列的动作片,从日本侵略时期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一部的情节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叶问走出国门,替那些在美国谋生的华人正名。
如果说《叶问4》和前三部真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那就是前三部都是关上门在自家地盘上发生的事,而第四部则是离开故土,跑到美国的唐人街,见证那段历史。
那段岁月里,移民到美国的华人们,一直通过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回应这个陌生国度带给自己的轻蔑和误解。
当然,这种误解现在仍然存在。
叶问和儿子叶正
影片的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旁人看来一身武艺,翩翩君子一样的叶问,也在为孩子上学的问题发愁,妻子离世加上儿子厌学,这让他感到十分头疼。
于是很自然地,他和其他父母一样,希望孩子换个环境,去美国留学。毕竟在当时,去国外留学是风潮,令无数家长趋之若鹜。
这一想法,当叶问在医院碰到故人之子留学归来并学有所成后,更是得到加强。
他在羡慕同时不免心想:别人的孩子可以,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行?
于是,为了替儿子办理入学手续,叶问先行出发,开始了自己在美国的“异乡人之旅”。
整部片子在我看来,除了爱国情怀之外,其实给人带来最深启发的,正是对“异乡人在他乡生存”这一问题的思考。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不一定是离开祖国去某个国家,那些离开自己的家乡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年轻人,同样也是异乡人。
李健的歌曲《异乡人》中:有许多时候/眼泪就要流/那扇窗是让我坚强的理由,这短短几句歌词就写尽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辛酸。
异乡人
下面我们就结合这部电影,从3个方面谈一下对于“异乡人在他乡生存”的思考。
01
你为什么不敢走出唐人街,去尝试跟他们交流呢?
叶问到达美国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唐人街中华总会会长万宗华。理由很简单,外来华人如果想要在美国当地高中就读,那么就必须要有万宗华的推荐信,或者,你给学校捐个1万美金。
70年代的1万美金,不是一个小数目,叶问于是选择由老友引荐,去见万宗华。
万宗华主修太极拳,是个练家子,他从小随家人移民美国,作为一个异乡人,他经常被当地人排挤,为了维护华人的利益,把大家拧成一股绳,万宗华组织各门派的领头人,成立了中华总会。
团队是有了,但是团队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不受欺负,虽然生活在美国,但他们对美国人还是有着很深的成见,就像美国人对他们一样。
中华总会就像一个铁笼,给了他们安全感,也束缚了他们。
万宗华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万宗华这些老一辈会对叶问的徒弟李小龙充满敌意,因为李小龙主张将功夫推广到全世界,他不介意自己的徒弟是什么肤色,来自哪个国家。
但在万宗华等人的眼里,只有中国人才能学功夫,这是传承,也是一种自保。
于是,叶问想要万宗华的推荐信就有了一个附加条件一一禁止李小龙传授外国人功夫。可惜,叶问觉得自己的徒弟没错,因为他和李小龙一样,主张中国功夫走出去,而不是固步自封。
万宗华对叶问说:“你不了解情况,我们成立中华总会是为了争取利益,他们欺人太甚!”
叶问反问道:“你为什么不敢走出唐人街,去尝试跟他们交流呢?”
李小龙坚定地说:“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功夫!”
事后我们会发现,像李小龙这样,越是凭借自己的硬实力开拳馆收徒,碰到歧视和偏见后果断打回去,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地同外界交流,才能慢慢赢得尊重,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李小龙
走出去,永远都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的前提,细数我国的很多企业:
华为走出去,把手机卖到欧洲各大城市,华为也成为了世界品牌;
抖音走出去,Tik Tok作为抖音的国际版,先后在德国和日本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短视频App;
起点网走出去,鼓励海外作者发布小说,将中国古典武侠的概念推广到更多国家。
相应的,他们因为融合更多的元素,吸纳更多人才,得到更多肯定,所以变得更加强大。
就像姚明刚进入NBA时说的那样:“对方打法强硬,你只有比他更硬,让对方知道你的实力,才能在NBA站稳脚跟。”
姚明为什么在NBA名气很大,除了他扎实的篮球功底外,还要归结于他积极地融入球队,队内有麦迪和穆大叔这样的好友,工作之余还在美国开了姚餐厅。
在球场内和奥尼尔针锋相对,场外两人互相尊重对方,走出去之后,姚明才变得越来越强。
姚明和奥尼尔
俄国数学家马尔科夫曾经说:“任何一个进步的体系,也都是开放的,不然就会丧失其发展的可能性,因而也就会丧失其进步性的特点。”
而开放的前提,就是走出去。
02
为了生活我可以忍,但侮辱中国武术就是不行
《叶问4》中,万宗华为了避免和当地人发生事端,一直告诫自己的女儿凡事要学会忍耐,于是女儿在学校遭遇校园暴力,好在和父亲学过太极再加上叶问出手相助,这才逃过一劫。
从影片传递出来的“忍”文化,似乎一直为我们古人所推崇,和“忍”相关的名言更是一抓一大把: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让非己弱,敬人得人尊”……好像做人不忍让,必定成不了大器。
但是先辈让我们忍让是要告诉我们为人谦和,不要得理不饶人,但忍让也需要把握分寸。
就像万宗华的女儿在学校遭受校园暴力,这时候你告诉她要忍让,同学们欺负你只是觉得你受欢迎,岂不滑稽可笑?
李小龙和叶问师徒两在饭店吃饭,突然被闯进来的空手道学徒们贴脸挑衅,这时候你告诉李小龙要学会忍让?
这样的行为其实不叫忍让,没有了原则的忍让已经变成了一种懦弱根植于心。
司马懿
我们自小接触的书本中,有很多已经将“忍让”这一概念过度神话,《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知道自己打不过诸葛亮,不管蜀军如何叫阵谩骂,他都下令坚守不出。
最后,诸葛亮被司马懿硬生生耗死。
这里的“忍让”是一种战略战术,是明知不敌固守不出的计策,值得我们学习。但在生活中,如果面临一些触及我们原则的事,这时候就不该忍让。
对于《叶问2》中洪拳掌门人洪震南来说,他的底线就是什么人都不能侮辱中国武术,于是他才说:“为生活我可以忍,但侮辱中国武术就不行!”
对于《叶问4》中儒雅温和的叶问来说,他习武的初衷就是捍卫公义,所以他才在万宗华被巴顿打成重伤后挺身而出,正如他所说:“我是一个练武之人,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我一定要站出来,这就是我们学武术的初心。”
在外拼搏的异乡人同样如此,不能为了迎合大环境而丢掉原则,要学会利用周围的资源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比如拿我们租房来说。
很多人租房时不仔细看合同条款,认真核对租房前房屋内的设施使用情况,等到按期退租时往往会引发房东欺负租客,并索要额外费用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大可以在租房前拍照留证,和房东核对好合同条款以及家具情况,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录音,运用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忍,不是咽下那口不平之气,而是权衡利弊后做的最优选择;忍,需要明晰自己的底线,需要告知对方,我是有棱角的。
都说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但有些事我们需要自己去判断,到底该不该忍。
03
我觉得你不理解我,我不喜欢读书,就喜欢打拳
这部影片除了精彩的动作戏外,在家庭教育上也有不少镜头,我们今天把它放到最后来说一下。
叶问的儿子叶正,在影片中正值青春期,叛逆逃学但喜欢打拳,叶文作为过来人不希望儿子走自己这条路,于是父子二人产生冲突。
在从美国回来后,受万宗华父女关系的启发,叶问觉得尊重孩子的意见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钥匙,于是下决心教孩子学咏春。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起了德云社班主郭德纲曾经的一席话:
“我原本不想让郭麒麟学相声,因为大伙都知道,太苦!台下练功难,处理师兄弟之间的关系也很难,不愿意让他干这个,但是架不住孩子喜欢。既然喜欢,就让他学吧。”
郭德纲和于谦
郭德纲早已功成名就,但他从天津到北京三进三出,成名之路可谓艰辛,当父母的都不想让孩子遭罪,郭德纲也不例外,不想让孩子学相声,但郭麒麟就是喜欢。
现阶段不少在外打工的家长和孩子之间,这一问题十分常见。
我接触过一个高中生,家里条件一般,喜欢健身不爱学习,于是家长跑来和我诉苦,希望我劝劝。那个小孩很有想法,说自己将来要做健身教练,不学习一样可以养活自己。
这一点没错,干啥不能养活自己?
我告诉他,做了决定就不要后悔,上了大学难道不能健身么?何必早早地就把自己的路走死?考北京体育大学,北体不让你健身?
普通家庭如果存在类似的问题,不可能像郭德纲和叶问一样,本身就在自己的领域颇有建树,子承父业大有优势,有不少回旋的余地。
但大部分小孩,尤其是父母作为外来人口在大城市艰难扎根的小孩,改变自己命运的捷径,终归还是教育。
教育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给我们更多可能性,而不是在你稚气未脱之时,早早就把人生之路堵死,况且现在喜欢健身,不一定一辈子喜欢。
我们一生中选择有很多,但是关键的选择就那么几步,错过了只会懊悔,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不要高看了自己,而是要在规则中适应,然后完成蜕变。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上学接受教育当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它是性价比最高,现在付出越多,将来收益越大的一项投资,而且终生有效。
毕竟,华为以及诸多巨头高薪吸纳应届毕业生的事例,我们早已不是第一次听说。名校背景虽然不一定成功,但它的确是我们突破现状的敲门砖。
陶行知曾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教育决定我们的命运,这句话一点都没有夸大其词。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说,《叶问4》算是这一系列的完美谢幕,我从异乡人的角度解读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叶问和万宗华
用叶问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收尾,和诸位共勉:
”处世树为模,本固任从枝叶动;立身钱作样,内方还要外边圆。“
一一END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