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宁镜诚
武汉大学
一.“我准备了很久,新生发言就该我上”
2019年9月8号,也就是4天前,武汉大学举行了本校2019届的新生开学典礼。
在新生代表发言环节,一位没有被安排发言的新生,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冲上讲台进行演讲,不久被校方劝离,整个过程持续不到10秒,之后开学典礼照常进行。
事后,该同学解释道,因为自己只是想上去演讲,但准备了许久却没被选上做新生代表发言,就想自己抓住这个机会。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么理解,我为这次演讲付出了,就该我上,不让我上台演讲,我就硬上。
该同学的解释
事后,武汉大学对此事发布声明称:“学校已对该同学进行了教育引导,该同学也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并在QQ群和微信群里澄清了事情原委,表达了歉意。”
敢于展现自我是一种可贵的勇气,这本身是值得鼓励和尊重的,但在表达个人意愿的过程中,也不能随意打破公共秩序的边界。
对此事,网友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人觉得,该同学想要抓住的,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机会”,更像是一种“出风头”的表现。
大家的看法
举个例子,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
今年8月14号,清华大学正式迎来了3800余名“九字班”(2019级)新生,其中就包括“诗词才女”武亦姝、“围棋‘七冠王’”柯洁以及730分的高考状元杨晨煜等等优秀学子。
这几位自带流量和光环的清华学子,在还未进入清华之前,本身人气就已经很高了,按理说他们都有资格作为新生代表发言,享受万众瞩目。
但在开学典礼上,代表新生发言的不是武亦姝,也不是杨晨煜,而是来自东北,电子信息科学类的新生董佳林。
董佳林
武亦姝和杨晨煜在大家看来够优秀了吧?他们也没上台发言。
因为一般像这种正式场合,并不是要凸显某一个人有多优秀,考上这个学校有多不容易,而是要传达一种“开学了,大家要端正态度好好学习”的信息。
毕竟,这不是奖学金答辩现场,非要争出个高低。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家都慢慢变得比以前更加喜欢展现自己,生怕错过每一个可以“刷存在感”的机会。
殊不知如果概念不清,行事的时候分寸拿捏不当,“抓机会”就很容易变成“出风头”。
二,区分“抓机会”和“出风头”,关键看你做事有没有“分寸”
“抓机会”本身是很容易理解的,“机会”本身就有时机和要害的意思,顾名思义,“抓机会”就是指把握合适的时机去做事或是抓住问题的关键去死磕,这样很容易取得想要的效果。
那么“出风头”又是怎么解释呢?
通俗来讲,就是爱显摆自己,说白了就是:
有本事的不会藏拙,没本事的不自知还老喜欢表现。
2017年5月9号白宫宣布,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天根据司法部建议,解除了联邦调查局(FBI)局长科米的职务。
特朗普表示,他有必要恢复对美国最高执法机构的“公共信任和信心”,他开除科米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觉得对方“已经无法有效地领导联邦调查局”。
原联邦调查局(FBI)局长科米
但是他在两天后接受国家广播公司(NBC)的采访时,无意间说漏了嘴,特朗普表示“即使没有副司法部长罗森斯坦的建议,也打算开除科米”。
因为这位遭到解雇的前FBI局长,除了在工作上不能让特朗普满意之外,还“爱出风头,哗众取宠,令FBI一团糟。”
由此可见,不仅是我们,外国人也很讨厌爱出风头的人,尤其是当你碰到一个胸襟没那么宽广的上级,爱出风头可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我们在做事时要学会掌握分寸感,只有充分理解了“出风头”的概念,才能学会在合适的时机有分寸地出手,既不错失机会,也不落人话柄。
学会把握分寸
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爱出风头的人基本上有以下3个特征:
1.注重表面功夫,轻视内在发展
很多爱出风头的人,无非就是想引起大家的关注,大家关注度越高,他内心就越满足。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曾经发布过一项,由哈佛大学神经科学家戴安娜·塔米尔和她的同事杰森·米切尔通过对“爱出风头”人群的脑成像研究和行为实验得出的成果:
人们与他人交流思想时,在脑细胞和突触层面会产生某种“奖赏机制”,人们的这类自我表现会让我们本身得到极大满足,这种满足有时甚至会超过金钱带给我们的快乐。
可见出风头给我们带来的满足,还是很诱人的。
但是,爱出风头的人多数只注重表面功夫,只要表面上看光鲜亮丽就好,他们将自身的内在发展排在其次,因为发展内在需要长时间地坚持,他们缺乏耐心,熬不过去。
我们身边都有这么一类人,挣得也不算多,家境也一般,但是你看他们吃的穿的都很讲究,大家一起吃饭抢着买单,美其名曰“展现自己的绅士风度”,其实就是在充大头,出风头。
爱出风头的男生
至于他们背地里又是如何的节衣缩食咱们不管,反正明面上他们过得“很不错”。
2.只看重结果,不在乎过程
很多喜欢出风头的人都只看重结果,他们身上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急功近利。
北宋名相李沆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吏治,宋真宗曾问他治理国家要重视什么,其对曰:
“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
李沆所谓的“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指的就是那些轻浮莽撞、急于上进,不务实事但又爱出风头的人。
只看重结果,必然会忽视为之努力的过程。
就像现如今商家都看到一款产品卖得好,成为了“爆款”,他们不去研究这款产品的内在优势,反而纷纷去山寨“爆款”的外在特征。
山寨肯德基
只注重收益,而不关心研发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国家一直强调要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因。
徐特立曾说过:
浮夸风其目的是骗他人,结果把社会信用失掉,使自己孤立而垮台,并人格也丧尽。一切自谓聪明缺乏考实作风者,必贻害社会且灾及子孙。
出风头可以,有真东西才行,照猫画虎,只在外形上模仿,别人的核心技术你取代不了,那就只能一直做一个“模仿者”,屈居人后。
3.只知道行动,不去动脑
很多人看到所谓的“机会”,只知道一股脑往上冲,拼命地想要展现自己,去不愿动动脑子想想,这件事自己该不该这么拼命?
相反,有的人在做事之前就肯思考,分得清孰轻孰重。
在这一方面,在《德云社己亥年纲丝节庆典2019》上的岳云鹏就表现得很好。
按照惯例,在郭德纲和于谦的压轴节目《纲丝一家亲》结束后,要把德云社主要的角儿们请上来返场,再给观众们表演点小节目,然后整场演出就结束了。
照理说,在自己师父和众师兄弟以及粉丝面前这是一次露脸的机会,但是小岳岳只是象征性地唱了两句《送情郎》,就把舞台交给了其他师兄弟。
岳云鹏简短地唱了两句
相比张云雷、张鹤伦以及孟鹤堂的展示时间,小岳岳几乎在返场时没有任何想要出风头的意思,大家都在弹幕上说,小岳岳现在越来越稳,说相声节奏稳,做人也越来越稳了。
相比在返场时的低调,在这届“纲丝节”上,小岳岳新创作的作品《来自病房的你》是整场节目里,除了老郭和于谦以外,包袱点最密集,我个人认为最好的作品。
你瞧,小岳岳知道自己应该在打磨作品上拼命,而不是拼命在返场时凸显自己(这里没有黑任何一个人的意思,我是老郭的粉丝,小白、二爷和堂主我都很喜欢)。
知道在合适的场合拼命,才是聪明的做法,不动脑筋思考,就草率地去碰自己以为的“机会”,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变得进退两难。
所以,在了解了“出风头”的具体表现形式之后,我们只有学会把握其中的分寸,才能在合适的场合做有分寸的事,在真正的机会出现时,把它紧紧地攥在手中。
三.这2点才是“出风头”的正确打开方式
那么,如何合理地展现自己,正确解锁“出风头”的各种方式呢?
经过整理分析,主要总结了以下2点:
1.避免“角色效应”给我们带来困扰
心理学中有一种角色效应,它是指: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
它其实在阐明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每个人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那么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期待去审视周围的人。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和工作当中总以“爱表现,任何场合都争先展示自己”的角色示人,那么久而久之,大家对我们的角色期待就变成了“爱出风头”。
大家根据你平时轻率的行为,已经自发地形成了你“爱出风头”的角色期待,那么后期如果想摆脱这种印象,就变得难上加难。
爱表现,在别人眼里可能你就是个小丑
所以,我们具体应该学会:
低调行事,不过度吹嘘自己身上的优点
比如一个长得挺帅的男孩,在一群单身同事面前这样吹嘘自己:“他们都说我长得挺帅,招女孩子待见,真的压力好大。”
你这样说,是不是找揍?
让别人主动称赞,而不是总是自吹自擂
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把工作做好,给上级省心,让同事满意。
除此之外真诚待人,少说话多做事,学会适当地让步,只有让别人提起你来都交口称赞,这种风头才能出得长久。
总是自吹自擂,除你以外大家都不屑一顾,不免让人陷入尴尬的境地。
2.拿出自己的硬实力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什么东西查不到,你一张嘴在台上说,人家凭什么牺牲自己的时间听你抒发情感?
但是,为什么马云在公开场合出风头,就很少有人跳出来质疑他?
答案很简单,因为现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人之所以能方便地进行移动支付,都是马云和他的团队客服了重重困哪,才做到的,他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支付方式以及购物方式。
他说几句无关痛痒的大话,偶尔出出风头,你是不是也觉得还好,能过得去?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
为什么?
因为人家有硬实力,大家普遍都尊重有实力的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很现实,但是对个人成长来说,明白这一点也很重要。
马云说“我不在乎钱”,大家只会哈哈一乐,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
你如果说“我不在乎钱”,大家也会哈哈一乐,用看笑话的眼神盯着你。
《易经》中曾说:
初九爻动,潜龙勿用。
放在这里很合适,这句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
没实力,就不要说那么些大话,出那些风头,埋头提升实力才是要紧的事。
一一END一一
[关于我]:宁镜诚,职场领域创作者,专注于职场领域的研究和实操。关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样的成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