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一座有着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的古城,留存有许多古建筑,其中有不少与宗教有关的建筑,比如佛塔。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古塔要数位于西城区(原宣武)广安门外的天宁寺舍利塔。
据清代的《日下旧闻考》引旧籍考证,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孝文帝在位期间为公元467年—499年,如此算来距今至少有1500年了。该寺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 (公元602年)称为宏业寺,唐开元时期改称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更名为大万安禅寺。可惜的是,元代时期寺院毁于战火,殿宇基本无存。直至明永乐时期,对该寺进行重修,宣德年间改称天宁寺,寺名一直延续至今。寺内现存一座古塔,始建时间并无明确记载。不过,据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考证,现存的这座砖塔应为辽代所建,明清两代曾进行过多次修葺,是北京现存著名的古塔之一。
天宁寺塔是一座佛教舍利塔,并不是辽代才有的,而是建于隋朝,最初为木塔,只不过在辽代被改为砖塔。传说在隋文帝还为登基的时候,有一印度高僧送他一袋舍利,他登上帝位后,在仁寿年间将舍利分送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北京天宁寺(时称光林寺)得其一,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佛舍利入塔,寺庙改称宏业寺。佛塔初时为木结构,有台阶可上,后塔毁。唐开元年间宏业寺改称天王寺。到了辽代,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公元1119—1120年),于寺内建八角十三层舍利砖塔(距今快九百年了)。建塔历时十个月,其造型取《华严经》经义,塔高57.8米,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
整体结构自下而上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塔基为方形平台,底部为须弥座,在须弥座束腰部位的壸门雕有狮兽头,间柱上浮雕缠枝莲纹,转角处雕金刚力士像。须弥座上又加一道束腰,其壸门内雕刻坐佛像,间柱及转角处均雕有金刚力士像。基座呈八角形,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 个壶门形龛,内雕狮头。上层略内收,每面为5个壶门形龛,内浮雕坐佛,上下层转角处均浮雕金刚力士像。
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栏、斗栱均仿木结构,再上施三层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辟拱门,门侧砖雕天王像。余之四面为直棂窗,窗侧砖雕菩萨像,形象生动,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精品。仰莲座共3 层,上承塔身,塔身四面设有半圆形券门,门两边雕有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雕像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塔檐为飞檐叠栱十三层,逐层收减,使塔的外轮廓形成缓和弧线,呈现出丰富有力的卷刹,每层塔檐下施仿木结构的双抄砖雕斗栱。塔顶用两层八角仰莲上托小须弥座承宝珠。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伟壮丽,体现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此人于保大年间(公元1122年)称帝,帝号:天赐皇帝。但仅三个月而死,此塔也就成了这个短命王朝的唯一纪念。此塔的建筑师是寇世英、寇世兴。金代,在辽的燕京正式建都,史称金中都,天王寺位于中度宣华门里,成为了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金章宗时期,该寺修建得更为辉煌,并改名为大万安寺。据说那时,每逢春节皇帝都会带着文武百官以及家眷来燃灯供佛,乞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燃灯之时,这个塔身都会被灯火照亮,美丽而神圣,而此时的天宁寺塔早已经改为砖塔,内部没有台阶,那么在哪里燃灯呢?其实就在塔身外面,神像下面有莲台,在莲花瓣上放油燃灯。
想像一下灯火照亮五十多米高古塔的场景,一定是十分壮观的。天宁寺塔的壮观之处还有一个,那就是塔身挂满的风铃,据统计,当年全塔悬挂的风铃有三千四百个,总重量加在一起超过一万斤,每逢风过处,风铃响叮当,全城都可以听到玄音之美妙。这些风铃是干什么用的呢?为什么要挂这么多?刚才说了,塔是“实心儿”的,无台阶可上,所以塔身的清洁就成了问题,如果有鸟儿来这里筑巢,塔身难免会沾满鸟粪,不但不美观,而且对佛不敬。再有,每年还要在塔上燃灯礼佛呢!如果筑满鸟巢,很容易被引燃,从而引发火灾,所以这些风铃其实不是给人听的,而是给鸟听的,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惊鸟铃!
关于天宁寺塔的风铃和燃灯,有首古诗这样形容: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1988年,随着北京市西厢工程的竣工,天宁寺塔被修葺一新,并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依然是北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