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记事:取水记

2019-06-01     乐亭故乡人

作者:韩瑜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本文略有删节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取水给我最初的概念是从井里打水。我小时候生活在东北海岛,当时营区有一口八角井,用“辘轳”取水。辘轳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石头砌的井沿,井上竖立井架,装有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每天刚蒙蒙亮,我就跟着母亲挑着水桶去井边摇辘轳打水,否则时间晚了,水位就会随着潮汐急剧降低,一整天都打不上水来。记得母亲在水井附近开垦了一小块菜地,由于岛上淡水缺乏,实在旱了,才挑一点井水浇浇菜。渔民们在山坡上种的农作物除了靠天降水,唯一的水源就等山顶上冰雪融化,汇流成溪,来浇灌农田。2007年秋天我再次回岛,部队和渔村里都吃上了自来水,那口八角井和辘轳依然存在,只是不再用于取水,而成了人们观光的景点。

我上小学的时候,全家回到了乐亭。奶奶家的院里有一口压水井,铁铸的井管,水泥底座,井嘴是出水口,对着一个地下一米见方的水泥水槽,尾部是和井心连在一起的压水杆,约有一米长,手压的一头被摩擦的锃亮。这种井在我眼里是个稀奇的玩意儿,有事儿没事儿我就跑出去压压那个锃亮的把手,可任凭我怎么压始终不出水,去问爷爷。只见爷爷笑呵呵的从屋里的水缸舀出半盆水,一手将压水井把手抬到最高,一手把水倒进井心,“噗噗”的压几下,水奇迹般的从井嘴里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我很奇怪:小小的井管里怎么能装那么多的水?爷爷逗我说:它会变戏法。后来长大些我才知道,压水井是一种利用真空压强力将地下水引到地面上的一种工具。井心中是块引水皮,压水的时候需要先往里面灌水形成真空,然后利用活塞,利用大气压强的作用把水从井底通过那压水杆引上来,一下一下的压,让水流出来。这种井每次引水都要往井桶里灌水,这叫“引水”。水位越低引水时间越长。而在水位比较高的地方,压水井甚至不用引水也能抽上水来。

我家刚搬到乐亭时,住在父亲单位的平房宿舍,大院里有一个自来水井,食堂以及十来户家属共用这个井。那时候,水桶、水缸是每家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每天早晨人们到井上打水、洗漱,水桶、扁担、水声,交织成朝霞中的晨曲。

过了几年,进入九十年代,家家搬进了楼房,每户都通了自来水。农村也陆续的安装了自来水管道,最开始自来水基本上是定时、免费供应。每到放水的时间,左邻右舍相互吆喝传信儿:“来水了!”于是家家户户的大缸小缸全满上,生怕不够用。到近几年,自来水基本能保证全天供应。人们对自来水管很是爱惜,每到冬天,用草绳、草帘子,将户外的自来水管一层一层的包裹严实,生怕冻裂。

据老人们回忆,五六十年代,村民们吃水或浇菜都去大口井上挑。大口井有石头砌的八角井、六角井、四角井;也有砖砌的圆口井。砖砌的井直径一米左右,有的大户人家在后院里也打井,用来浇自家菜园子。石头砌的井一般在村子中央或村上,方便拿桶摆水。五、六十年代的水桶最先是木桶,叫“柏木水筲”;到了六、七十年代各家才用上或方或圆的铁桶,俗称“洋铁桶”。挑水是个力气活,只有旱情很严重,村民们才挑水浇地,一般都是靠天降雨。

那个年代,在河边或坑边常会见到有一种“码头”,主要浇菜用。主要是一根长的木杆,中间架起来,粗头在岸上;细头伸到水面上,拴着一个柳条水斗子。取水时,利用杠杆原理,由一人拉住水斗子从河里舀满水,另一头的人或石块将水斗子压起来浇到菜地垄沟。

浇菜的还有一种水车,从井里取水,主要由铁架子、齿轮、水链子、胶皮刮板、铁管、水簸箕等几部分组成。在菜园子边上挖个直径两尺的圆井。用半尺见方的柳木块在井底砌成井鏊子,上边用砖砌至井沿,井沿上竖着一个铁架子,装着互相咬合的几个齿轮,带动井下的水链子,水链子装有圆形胶皮刮板,通过畜力带动齿轮,井里的水就源源不断地被胶皮刮板带上来。后来不用畜力,改作手摇或脚踩,据说比畜力还能快些。

到了七十年代,各村陆陆续续通了电,就有了“机井”。机井就是用抽水机(也叫水泵)抽水浇地。挖直径50公分左右的细口井,打下二三十米深处就有水。这种井不打井鏊子,把一节一节水泥管下到井里,水泥管与井壁的缝隙用碎石子灌严。水泵放在地面上抽水。

那个年代水位浅,常常立个井管,打下几米,就能抽上水来。后来随着水位越来越低,“潜水泵”广泛应用。潜水泵与普通抽水机的区别就是工作在水下。水泵种类繁多,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生产需要。

自古以来,人们不仅限于向地取水,还在不断的探索向天取水的途径。

解放前的向天取水就是“求雨”。各地区的具体方法不同,但大致内容无非就是到庙里焚香叩拜,祈求龙王爷降雨救民,一直求到天降雨为止。据说偶尔也能求来喜雨,然而这种抗旱方法显然违背科学,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习俗被革除,开始运用科技手段,实行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就是把天上的水实实在在地降到地面上来,它更为科学的称谓是“人工增雨”,因为它是要在云量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有空中作业、地面作业两种方法。

空中作业是用飞机云中播撒催化剂。地面作业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炮弹在云中爆炸,把炮弹中的碘化银燃成烟剂撒在云中。火箭在到达云中高度以后,碘化银剂开始点燃,随着火箭的飞行,沿途拉烟播撒。飞机作业一般选择稳定性天气,才能确保安全。一般高炮、火箭作业较为广泛。碘化银在人工降雨中所起的作用在气象学上称作冷云催化。碘化银只要受热后就会在空气中形成极多极细(只有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的碘化银粒子。一克碘化银可以形成几十万亿个微粒。这些微粒会随气流运动进入云中,在冷云中产生几万亿到上百亿个冰晶。由于用碘化银催化降雨设备简单、用量很少,费用低廉,对人体无害,因此得以推广。

乐亭县的人工降雨作业从1996年开始,每遇干旱季节,由上级部署,气象部门配合执行,“增雨防雹火箭车”选择空旷场地,发射碘化银炮弹。

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着取水的方式,也在不断破译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密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er4RGwB8g2yegNDHn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