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带着女儿跟朋友一起出去旅游,明明旅游是为了放松心情,可整个旅游过程下来,我发现朋友和她儿子之间简直水火不容,一路上这2人就没有好好相处过。
比如一次我们去买冰淇淋,结果边走边吃的时候一大块冰淇淋掉在了地上,她儿子伤心的蹲地上哇哇大哭,这本不是什么大事,安慰一下也就过去了,可他们却能因为这样的小事双双爆发。
朋友:冰淇淋都掉地上了,已经脏了,就不要了,我们走吧。
她儿子:我不要,这是我的冰淇淋,呜呜呜……
朋友:行行行,别哭了,这么多人看着呢,丢不丢人,再给你买一个行了吧。
他儿子:我不要,我就要这个,这是我的柠檬冰淇淋!
于是朋友就不干了,原地开始咆哮:这都脏了还怎么吃,你想肚子痛死吗?都说了再给你买一个了,还哭什么哭,再哭就别吃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她儿子被狂揍了一顿,哭哭啼啼生拉硬拽被拖走了。
很多家长也都诉说着自己的无奈,明明开始都能跟孩子好好说的,可孩子怎么都不听,于是自己就忍不住了,最终打孩子只能成为了一个迫不得已的手段,可是当两人都平静下来的时候,家长又很后悔,刚刚我怎么就没忍住。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这是很多家长的困惑,我们明明在一开始都是非常有耐心跟孩子解说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可孩子为什么就是听不进去,非要等到我们发火甚至动手才肯罢休?
根本原因在于“孩子的大脑根本没有发育完全”!
《全脑教育法》一书中,西格尔说到这样一段话:不管孩子还是成人,当情绪泛滥不可收拾时,罪魁祸首是我们的右脑和下层大脑出现了问题。
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其作用分别是左脑掌管理性、逻辑、计算、抽象、推理等,它是理性的;而右脑掌管直觉、情感、灵感、形象记忆等,它是感性的。
而大脑的发育特征是右脑发育要比左脑发育更快一些,若要等到整个大脑发育完全,那至少是25 岁以后的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总是听不进去大人的道理,做事总是非常的情绪化。
就像朋友和她儿子,她儿子因为冰激凌掉了而伤心,可朋友却轻描淡写地说掉了就不要了,孩子正在用右脑情绪泛滥中,可朋友却用理性的左脑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因为没有共情,两个人都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看似在交流,其实只是在自说自话。
家长粗暴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一、被动影响
有很多家长都对我说,孩子怎么说都不听,每次都是以打一顿或吼一顿作为终结,虽然事后也知道自己的方式有些粗暴,可相比好好说,貌似这两种粗暴方式还最管用,至少孩子能在短时间内停止胡闹,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美国儿童教育家汤姆·吉诺特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孩子被揍了一顿变乖了,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他知道自己错了,而是他知道如果自己做错了,如何能隐瞒过家长不被责罚。
另外,当孩子对家长有情感需求时,如果家长只是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去解决而没有跟孩子产生情感联结,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就会被慢慢磨灭,认为家长是不可信任的,以后就算自己有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不会轻易寻求家长的帮助,因为他们心理认为家长从来不懂你。
二、主动影响
作为施暴方的家长,不仅会让孩子在无形中出现撒谎行为、不善寻求他人帮助,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日常行为,将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就像长期从事校园霸凌以及青少年心理方面研究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楚朝晖说的那样:施暴者背后,其家庭因素往往是最主要的,尤其是经常使用暴力方式对待孩子的。
从心理健康方面来说,父母粗暴的行为是导致孩子人格畸形化的直接原因,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也会将自己生活中的不满以暴力的方式进行发泄,以暴制暴。
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一、认识到粗暴对待的后果
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就是跟孩子对着干,只会两败俱伤,因为他们的感性脑发育远超理性脑。
就像小的时候学走路,女儿总是很新奇和兴奋,经常会摔成狗吃屎,我本着让孩子学会独立和坚强的原则,开始时总是在一旁看着她在地上哇哇大哭,还命令她:快点站起来,摔倒了有什么大不了。
可是我越说没关系,她哭的越厉害,于是后来我被哭烦了就把她揍一顿解解气,这样无解的死循环让我非常的沮丧,总是怀疑自己是否是个合格的妈妈。
后来我看到这样一个残忍的实验,1920年时,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用一个不到一岁大的婴儿艾伯特做了一个实验,在艾伯特8个月的时候,他利用先天恐惧让艾伯特对噪音产生害怕,即用一个小锤子敲击钢棒来吓唬艾伯特,而小艾伯特自然每次都被吓得紧闭嘴唇浑身颤抖,而在艾伯特11个月时,第一次接触到毛茸茸的活的小白鼠时,艾伯特很开心,还会去主动抚摸它们,可是在艾伯特玩的正开心时,沃森就敲击钢棒,如此反复后,艾伯特很快失控并嚎啕大哭,再也无法主动去接近小白鼠。
我想,我们大多数家长的做法跟沃森有什么区别呢?
当我们对于孩子哭闹只会粗暴回应甚至打时,对于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样没有满足,就像学步期孩子喜欢走路(小艾伯特喜欢小老鼠),可是摔倒的疼痛(突如其来的声响)让他们感到恐惧,如果总是置之不理,这样带来的后果只能让孩子对走路产生恐惧,并且对本该最亲近的人失去信任,把孩子越推越远,甚至影响亲子关系。
二、让右脑带动左脑思考
对女儿哭闹束手无策的我一直在寻求靠谱的解决方式,直到有一次我在《正面管教》上看到这样一个词:共情。
它是这样解释的:理解孩子的发展需要和局限,当孩子哭闹或发脾气时,要尽最大的努力与孩子共情,它包括理解和情感联结。
试想一下如果你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方案被老板看了一眼就全盘否决还大声数落贬低,你最希望别人怎么安慰你呢?
- 你别难过了,老板这样说你也是为了你好,希望你能更加努力。
- 哭有什么用,还不快老老实实按照老板的要求做方案。
- 我真替你感到难过,要是我我也会被老板气死,太过分了。
不可否认,就大多数人的感受而言,第一句最找打,第二句最无奈,最后一句最得人心,哪怕这句话看起来毫无意义。
而对于理性脑还善不能控制感性脑的孩子来说,最想听到的自然也是最后一句,当孩子摔倒并大哭时,他们的第一感受不是恐惧就是疼痛,而家长的“没关系,一点都不痛“却是在不断否认孩子的感受,这种情况下,孩子还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家长说的话。
卢梭在《爱弥儿》里反复提到,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跟孩子只讲道理不谈感受,会阻碍孩子亲身感受、体验、思考的过程,使得孩子不懂得从情感角度去解决问题,让孩子活在“应该”之中,而不是“真实”之中,在与他人交际中,也难以设身处地考虑他人感受,难以形成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但如果家长给孩子一个拥抱、亲吻、抚摸或这样说:宝贝怎么摔倒了,一定很痛吧,这真是太糟糕了,是我的话我也会哭。
这样的话我们就和孩子的右脑有了共鸣,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情绪被接纳,当强烈的情感冷却下来时,他们的左脑才会开始去接收信息,此时家长的解决方案或说教孩子才能听进去,比如:那下次走路时我们一定要小心一点,慢一点/那我们再去买一个冰激凌吧/下次我们还是坐着吃吧,这样边走边吃太容易掉了。
当家长能做到共情的时候,那么你也就走进了孩子的内心,因此换位思考很重要,试着让自己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那么你的坏脾气就至少消失了一半以上。
三、跟孩子解释自己的不当行为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情绪阈值,当被他人突破时做出某些出格行为时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样对于孩子,当家长自己工作本身已经不顺利时,孩子还在一旁无理取闹,相信很少有家长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言行。
在家长不得已打孩子时,一定要明确孩子确实是有不当行为,同时还要注意不能以打孩子来无限制发泄自己的情绪。
在打完孩子后,家长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知道打他时爸爸妈妈也很伤心,虽然孩子错了,但是爸爸妈妈也是爱他的。
不管有没有打孩子,当双方情绪稳定下来时,一定要及时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你刚刚这样不顾形象在大街上大哭,挡住了别人的去路让妈妈很难堪/你今天抢走了妹妹的玩具还打她,这样太没有礼貌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子。
跟孩子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不仅有助于抒发自己的负面情绪,还能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让孩子有效的进行反思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结语
很多家长总认为“管教”就是“管”(约束孩子不当行为)+“教”(指导孩子正确做法),然而在《正面管教》一书上提到,正面管教是建立在理解、鼓励、沟通的基础上的,最后一步才是教,管教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通过他们所做的事情来学习,所以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允许孩子犯错,将错误看做事学习的机会是正面管教一个非常基本的理念,希望每个家长都能正确理解到“管教”的意义。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育有3岁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学习,爱生活,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孕产、育儿、教育知识,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