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完全不进行思考,照搬自己父辈养育模式的家长,有;随心所欲,不加思考养育孩子的人,也有。但更多的,是在育儿道路上学习、迷茫、求而不得的父母。
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完全不思考,不学习,这当然是很可怕的,但是我们也许也需要同时问一问自己:学习育儿知识的目的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我想做一个更好的妈妈(爸爸)。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但是正如科胡特所说: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加重要。事实上,我们还可以就这个答案继续问一问自己:什么算"更好"?它的标准是什么?这个诉求背后,有多少出于养育孩子的需要,有多少出于自身焦虑的需要?
先了解了我们自己,也许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养育孩子。
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的概念,这几乎是他最重要的概念,但是为了避免"歧义",曾奇峰将它翻译成了"60分妈妈"。它的意思是:介于非常糟糕的妈妈(0分)和完美无缺的妈妈(100分)之间的妈妈。所以,虽然它的英文直译是"足够好",但本质上要表达的却是:养育孩子,足够好就可以了,完美的妈妈,也许是一场灾难。
1. 太追求完美的妈妈,可能是一场灾难
"完美"是一个听上去很美好,但却经常带来灾难的人格。在当今社会中,完美型人格或者具有完美型人格特质的妈妈,是潜心学习各种育儿知识的主力军。
人格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成长与否之区别。当"完美"特质应用于工作或者具体的事务性事情上时,追求完美的人,常常会比一般人更努力、更勤奋,事情的结果也常常显得更加"完美"。在家庭事物中时,他们也常常是做家务的一把好手。一般来说,窗明几净,井井有条的家居环境是起码的标配。但唯独将这个特质应用于教育孩子上时,常常会出现问题。
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的完美是"假完美",而非"真完美"。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多数没有经过足够成长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完美特质,常常是一种追求结果完美,以目标为导向、以获取他人赞美为目的的"完美"。这样的结果是:他们在做事的时候,从细节到结果,常常会追求所谓的完美。但这种完美并非真正、高级的完美——后者是指内心圆融和谐,平淡喜悦的完美,其最大的特点恰恰在于"接受不完美"。
在温尼科特的概念中,曾经以婴儿爬上高处之后妈妈的反应为例子对60分妈妈、糟糕妈妈(0分妈妈)和完美妈妈(100分妈妈)做出过解释。
糟糕的妈妈是指婴儿在周围没人的情况下,爬到了高处,在这个婴儿感受到了最大的恐惧和绝望的时候还没有出现的妈妈。完美的妈妈是在婴儿刚爬上去,还没有感觉到任何恐惧的时候,就把婴儿抱下来的妈妈——她的做法,让婴儿丧失了体验自己焦虑和恐惧的机会。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孩子在完全没有安全感的威胁的情况下长大,他在人格上将会是多么弱不禁风。而60分妈妈,则是在婴儿到达高处之后,在感受到极度的恐惧并且要达到绝望的状态时,将他抱下来,将其放在安全的环境中的妈妈。换言之,60分的妈妈,既让婴儿体验了安全和危险,也同时体验了失望,但没有到绝望的状态。如果一个妈妈反复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有强大的渗透到人格层面的信念和力量:在我最糟糕的时候,一定有人帮我。
在生活中,有很多完美型的妈妈,她们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并将其一股脑的投射于孩子身上,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对孩子有很多包办替代,也有很多因为焦虑而产生的控制和矫正。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的焦虑型人格会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极大的干扰。使得他们的感受被剥夺,成长秩序被打乱,无法养育完整的精神胚胎。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能干的妈妈。曾经有一个妈妈向我抱怨,说她的孩子非常"懒",思想上懒,学习不找方法,只喜欢拖延着做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抄写类作业;生活上也懒,衣服丢的到处都是,屋子乱的像猪圈。让孩子去擦擦地,她就机械的拿着拖布来回摆动,根本不去思考那些边边角角擦到没有,怎样擦能擦的更干净?好像这个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不走脑子的应付....
这个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强人",思维清楚,做事条理,而如今,她已经快要被她的孩子气疯了。无论她怎样孜孜不倦、耐着性子为孩子传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无论她怎么带着孩子一起整理做题思路,甚至主动为孩子抄写那些"浪费时间"的作业,以便腾出更多是时间让她做更有意义的事,但孩子都依然如故,还是那么"懒"。
她最后将这一切归结为基因,但我相信她的焦虑和过度入侵,实际上才是破坏孩子生命力的"元凶"。
本质上说,这样的妈妈学习能力很强,悟性也很好,他们愿意学习和使用科学的知识应用于育儿,但是如果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人格中苛求完美背后的焦虑和恐惧,就很难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2. 追求完美的妈妈,背后都有难以觉察的"自恋"
在这位妈妈向我叙述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她用了很多比较性的词汇,比如"她就不像我这样","她怎么就不能动动脑子呢""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做"。
自恋,是一种很深刻的自我中心,在家庭教育中,几乎所有"出现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自恋的父母。只不过,他们很难觉察到自己的自恋,也不知道自己的自恋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自恋的人,一般都很难理解和共情别人。正如这位妈妈一样,她最大的苦恼在于"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已经传授了她那么多好的方法,但是一点都走不进她心里?事实上,这种无法理解,想不明白也是很多自恋型家长的困扰。而这种困扰,又往往会激发他们的情绪,他们会因此而变得暴怒。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两个人就像两种系统或者两套语言,只有同频,才可能有深度的交流。比如你说英语,我说汉语,那我们肯定交流很费劲,即使你的英语讲的再好,给我讲一个道理的时候,用了很多风趣的语言和精准的讲解,但是我依然听不懂。问题不在于你讲的不好,而在于你没有用汉语跟我沟通。自恋型父母的问题就出在这里:自恋,使他们无法看到对方的"语言系统",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系统当中。
现在市面上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很多,大体上的内容也都类似,比如爱与自由,倾听、陪伴、理解、共情等等。但是真正理解并做到这些原则的家长,凤毛麟角。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学到"术",但是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悟其中的"道"。对于自恋型人格的家长来说,他们最大的特点是缺少跳出自己频道"看到"对方频道的能力,他们常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所以他们会常常说"如果我面对这个问题,我会怎么做",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跟自己,完全是两个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而且,不健康自恋的人,在潜意识里会认为所有与自己相关的都是"更好"的。所以,自恋的人往往评判很多,甚至不夸张的说,他们就是活在各种评判里的。比如认为你的"汉语"不如我的"英语"好,你做事的方法不如我做事的方法考虑的更全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判和比较并不是故意的,而是在潜意识里发生的,正是这种发生于潜意识的"自我价值保护"本能,使得他们虽然睁着双眼,但是却很难"看见"别人。
举个例子。当一个孩子想吃糖的时候,自恋型的家长无法看到孩子对于吃糖这件事的渴望,他们看到的内容,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对于吃糖的理解,比如吃糖会坏牙,吃糖对身体不好,马上要吃饭了不能吃糖等等。所以,他们的表现就是无法"看见"孩子的渴望和情绪,而只会一味的给孩子讲道理,并且禁止孩子吃糖的行为。
这就像两个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交流一样,一个人卖力的讲着英语,而另一个只能听得懂汉语的人一脸茫然和委屈。然后,说英语的人暴怒:怎么我说了这么半天,你还是听不懂!你一定是太笨了....
亲子教育中有很多"误会",这些误会的发生,常常是因为父母不自知的自恋。
对于完美型的家长来说,他们追求的是外在结果的完美,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虚假型的完美,为了保护自己的"完美",他们会无意识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不自知的、高高在上的角度去审视孩子的"缺点"。相比优点,他们更容易发现和关注缺点,并有意无意的将其放大,最后,反倒形成了对孩子的"负性强化",使一个特点,变成了真正的缺点。
这就像一条环环相扣的锁链,制造了家庭教育的悲剧。
3.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了什么更加重要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曾说,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要重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父母的人格如果相对来说比较健康,是比较好玩的人,或是比较放松的人,那么他们即使有时候做一些在我们看起来是非常错误的事情,对孩子的人格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或者不会有太糟糕的影响。
但是,父母亲如果本身人格有问题,其人格有过度依赖或是过度控制的倾向,那么,不管他们怎么做,都可能会散发出不健康的味道。孩子如果在这种不健康的氛围中长大的话,他们的人格可能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如果父母亲人格不是太健康,那么,即使他们所有的东西都照着育儿学的教科书去做,效果也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还是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很大的问题。
这就是"育儿先育己"的真谛所在。
不管是完美型人格背后因为追求完美的焦虑还是出于对"虚体自我"保护的自恋,都是父母自身人格的问题,当带着这些问题人格去养育孩子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之前所说的那位妈妈,她将自己孩子的行为归结于基因(老公,婆婆都是同一类人),但是这种归因方式,就使得她自己很难看到自己对孩子边界无休止的入侵带给孩子的无力感和随之而来的隐性逆反。
实际上,一个孩子的人格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下的结果。而父母的人格所创造出来的环境,正是影响孩子基因表达的重要原因。
如果孩子是一粒种子,那么父母的人格就是花盆中的泥土,到底是给种子盐碱地还是营养丰富的黑土地,取决于父母对自身人格修复和完整的程度。
如果自己原本是盐碱地,现在想要变成肥沃的黑土地,那首当其冲要做的,就是对自我的觉察。觉察的越深刻,越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就越知道自己的这些行为反应作用到孩子那里,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其实养育孩子最难的不在于孩子怎么养,而在于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暴露了自己人格的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则需要父母自己觉察和修正——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任何改变,都意味着深层次的自我否定。而心理力量越弱的人,对这种自我否定的痛苦越深,阻力也愈大。
我记得我学习心理的老师曾经说过一段话,对我很有启发,今天我也将这段话送给在育儿道路上的父母: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都不可能在完美的环境下长大并且毫发无损,所以每个人都是带着各自的创伤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面对自己的创伤,还可以有几种方式对自我进行疗愈,这几种方式是:以正确的方式养育孩子,养育父母,养育配偶。如果以上三种都不愿意,那么还有一种可以选择,就是以正确的方式重新养育自己(的精神内核)。所谓正确的方式,就是爱、尊重、理解、共情....
养育孩子本身,就是完成自我疗愈的一个重要方法。
所以,我们大概首先应该认清一个现实: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自己不曾有完美的父母,现在也无法成为完美的父母,而我们首先要学会的第一堂课,就是接纳不完美。
我们没必要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自责焦虑,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看到自己,觉察自己,在疗愈自己的同时,养育孩子。
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所有的父母需要在"关系"中再一次成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原创深度好文,希望可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你的思想慢下来,累积更好的自己。本文作者:有梦想的唐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相先生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