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写过这样两句话,我想能够简单的概括一个太听话、懂事的孩子会面对的结果:
“听话就会听很多人的话,懂事就会懂不必懂之事”,当然这两句话有点感性,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专业的话,这样提出的意见才值得大家参考。
1、太听话、懂事的孩子往往太压抑自己
很多成年人经常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情绪低落、抑郁,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他们习惯了压抑自己,压抑什么呢?
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他们从小就形成了压抑的心理习惯,或许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生活相对不是很复杂,用压抑自己的方式,呈现出一个听话、懂事的形象可以应对绝大多数人和事。
可是当他们真正进入社会之后,长时间的自我压抑,就相对于自我攻击,这是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此外压抑会让一个人变得不真实,不真实就会得不到好的人际关系。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凡是压抑的都会以更丑陋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际关系不好,以及自身的身心问题,就是这种压抑的表现形式。那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一个好的身心健康,没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他的未来会过得好吗?大概率不会。
2、太听话、懂事的孩子活在自己的虚假自体里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是需要去顺应抚养者的意愿去满足自己,比如襁褓中的时候需要按照妈妈的喂养习惯,去调节自己的吃喝拉撒睡的需求。
在稍微大一些的时候,需要听从爸爸妈妈的要求,这样才是听话、懂事的好孩子,那么这样长大的孩子就会形成虚假自体,即他的自我不是按照自己的感觉形成的,他的感觉是围绕着别人构建的。
比如,我的一个来访者,她回忆说,他的妈妈比较强势和控制,她凡事都要听妈妈的,妈妈不允许的事情,她坚决不去做,妈妈认为好的事情,她会尽最大努力去做。
从小被妈妈教育只有听妈妈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有懂得妈妈不易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她们家里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所以她从小就特别勤俭,看到别的小朋友夏天穿裙子、吃冰棍,她特别羡慕。
但是她不敢给妈妈说,她甚至认为有这样的想法和需求是不好的,有这样的想法和需求就不是好孩子。这就是她开始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凡事都围绕着别人,这成为了她的一个心理习惯。
所以长大后的她,在人际关系中就特别敏感,尤其是对于别人的负面情绪,她也特别能压制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精神分析心理学有一个观点,说的是一个人如果凡事都压抑自己,不能适当的满足自己,那么他的潜意识就会让他远离那些容易引起她渴望的人和事。
比如我这个来访者,她认为只有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才穿裙子,追求物质享受是不好的,那么在潜意识的指引下,在现实生活中她可能就会下意识的远离对物质的追求。
那结果就是她很难在现实的生活中,在未来的日子里,享受美好,过得好。
3、太听话、懂事的孩子没有竞争力
竞争力是什么?竞争力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展开的力量,而从我们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来,太听话、懂事的孩子往往是压抑自我的,那么他的自我就不可能舒展开。
现实的生活往往是充满了竞争的,我们需要遵守规则,而不是去听另某一个人的话,懂别人的情绪感受,然后来约束和压抑自己。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中,余欢水在现实生活中很软弱,过得很不好,一开始他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总想着让孩子听话、懂事,可他的生活告诉他,一个听话、懂事的人是没有未来的。
后来他变了,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变了,孩子在学校里为别的小朋友“伸张正义”了,老师把他叫到学校,他还支持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做他自己。
慢慢的他的孩子变得有活力了,人际关系也好了,学习也好了,我们可以设想,这样长大后的孩子,在进入社会之后,是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竞争力的,因为从小他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心理习惯。
最后我想说,一个人只有更好的成为他自己,敢于活出真实的他自己,他才会变得有活力,有力量,他才能用这些力量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养育孩子是这样,成年人自我发展也是这样,希望我们能明白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