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狙击手中为何没有日本人?一个习惯,让狙击手成为消耗品

2019-08-27   春秋史馆

在公认的世界十大狙击手中,芬兰狙击手西蒙·海耶占据榜首,前苏联有4人,分别占据第2、3、4、7名,美国和德国分别占据二人,中国也有一人上榜。其中,8名狙击手产生于二战前后,美国的两名狙击手则产生于越战时期。日本是二战的主要发起国,参与战争时间最长,但是没有产生世界级的狙击手。

按理说,日本是应该有世界级狙击手的。明治维新后,日本效仿近代德军建立了现代陆军体系,编制、训练、火力配置全面向德军学习,其装备的30式步枪、38式步枪、97式步枪和9式步枪都是德国毛瑟步枪的改版,非常适合远程射击。而且,日军的射击技术十分高超,新兵入伍后要接受为期两年的射击训练,训练平均弹量超过500发,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这样的军队,为何没有诞生世界级的狙击手呢?

优秀狙击手的产生与军队的作战理念、火力配置和战争的形式有密切关系,只有在巷战、丛林战这样的高消耗战斗中才能产生。在这种战争中,双方的装备差距被拉到最低,重火力被严重削弱,机动性也被严重限制,这时候狙击手才能派上用场。芬兰狙击手西蒙·海耶在是苏芬边境拉锯战中成长起来的,苏联和德国的4位王牌狙击手都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诞生的,美国王牌狙击手诞生于越南丛林战中,我国狙击英雄张桃芳成名于上甘岭坑道静态防御作战中。

14年抗战中,日军几乎没有打过这样的战争,在正面战场上依靠飞机大炮取胜,在敌后战场上被麻雀战、游击战打得不胜其扰,狙击手在这样的高机动作战中无从发挥,何况日军也没有设置专业的狙击手,自然也就不会诞生世界级的狙击手。

太平洋战争后期,美日双方陷入了惨烈的夺岛战中。这种形态的战争非常适合狙击手发挥,热带密集的丛林也是狙击手的天堂。然而,日军在战略上有很大问题,狙击手往往把自己绑在树上连续开火,直到战死为止,如此一来狙击手便成了一次性用品,除了给美军制造了一定麻烦外几乎毫无作用。更何况,日军面对的敌人是舍得拿5吨弹药毙伤一个敌人的美军,在铺天盖地的炮火覆盖中,射击技术上再高超也无用武之地,日军能做的只有发起板载冲锋,或利用纵横交错的坑道给美军造成一定杀伤。